分享

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治:羊黑疫

 雨人畜牧联盟 2022-07-15 发布于黑龙江

羊黑疫又被称为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B型诺维氏梭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特征为羊体内肝脏坏死,病死羊皮下血管充血,从而导致表皮发黑,故而称为黑疫。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以春夏两季多发。以2~4岁、营养好的绵羊多发,山羊也可发生。诺维氏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之中,羊采食被芽孢污染的饲料后,芽孢通过胃肠壁经门脉进入肝脏,当羊感染肝片吸虫时,易诱发致病。本病的发生与肝片吸虫的感染程度密切相关。

【典型临床症状】 发病后的羊表现精神委顿、废食、离群、步态不稳,后期四肢无力卧地,有的表现腹痛,病羊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达41.5℃左右,呈昏睡俯卧,死前不挣扎便死亡,有的晚上无任向症状,第二天早晨死于圈中,有的卧地毫无痛苦地突然死去。发病羊只与年龄无关,发病羊多为营养良好肥胖羊只。

【典型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充血,皮肤呈暗黑色,急宰剖检时,流出少量暗红色血液,放血不全,剥皮时可见血液储留在血管内。胸腔有少量积液,心内膜有出血斑,心耳出血、坏死,心包积液,积液暴露在空气中易凝固,体液常呈黄色。腹腔积液略带血色,脾脏轻度肿胀,表面有出血点,肝脏充血肿胀,从表面上可看到灰黄色树枝状坏死灶,界限分明,并可摸到有多个凝固性坏死灶,切面呈半圆形,肝脏内有肝片吸虫存在,胆囊肿胀,胆汁稀薄,胆囊也可见到肝片吸虫。胃有出血性炎症,大网膜出血,小肠有出血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鉴别诊断】

(1)羊黑疫与羊快疫的鉴别 二者均有常使病羊不显症状即突然死亡,并有体温高(41.5℃)、昏迷至死、心包积液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但二者的区别在于;羊快疫的病原为腐败梭菌,病羊表现磨牙,喉舌肿胀,口流血色泡沫,疝痛,结膜充血。剖检可见皮下组织呈胶样浸润,胃底部及幽门部有紫红色出血斑块。肝触片镜检可见腐败梭菌。

(2)羊黑疫与羊肠毒血症的鉴别 二者均有常使病羊不显症状即突然死亡,死前不食、昏迷至死,心包积液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但二者的区别在于:羊肠毒血症的病原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病羊下痢,粪含黏液、血液并有恶臭,四肢划动。剖检可见肾脏变软,小肠、肾脏可发现大量D型产气荚膜梭菌,小肠内有β毒素

(3)羊黑疫与羊猝狙的鉴别 二者均有常使病羊不显症状即突然死亡,死前不食、昏迷至死,心包积液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但二者的区别在于:羊猝狙的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病羊腹痛、痉挛。剖检可见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脱落,有的区段有溃疡,肠内充满血液和组织碎片。骨骼肌于羊刚死时表现正常,死后8小时肌间积聚血样液体并有气性裂孔(气泡)。小肠内有β毒素。

(4)羊黑疫与羊炭疽病的鉴别 二者均多发于低处,病羊常不显症状即突然死亡。但二者的区别在于:羊炭疽病的病原为炭疽杆菌(竹节状,有荚膜,无鞭毛),病羊表现磨牙,全身痉挛,天然孔出血,死后尸体鼓胀,尸僵不全。炭疽沉淀反应呈阳性。

【预防措施】 本病病程短促、发病急、死亡快,常常来不及治疗因此只能以预防为主。①流行本病的地区应做好控制肝片吸虫感染的工作。②在发病季节,将羊群及时转移到高燥地区或直接将羊圈建在干燥处。③常发病地区每年定期注射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羔羊痢疾、羊黑疫五联苗(厌气菌五联疫苗),每只羊皮下或肌内注射5毫升,注射疫苗2周后产生免疫力,保护期长达半年;也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进行早期预防,每只羊皮下或肌内注射10~15毫升,必要时可重复1次。④药物预防。用溴酚磷,按每千克体重 16毫克,一次内服,或者用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5~20 毫克,一次内服。

【治疗方法】 对已经患病的羊只,病程较长者,在发病早期,对病羊和羊群静脉或肌内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含7500单位/毫升)50~80毫升,注射1~2次;对病程稍缓的病例可肌内注射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每天2次,连用3 天。

病死羊一律烧毁或深埋,污染场地和羊舍用20%漂白粉溶液彻底消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