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羊黑疫的症状及预防治疗方法

 浪迹天涯只为你 2017-03-09
羊黑疫又称传染坏死性肝炎,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绵羊、山羊均可发生。

一、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B型诺维氏梭菌,是革兰染色阳性、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多数单在或两两相处,少数3-4个菌体连成短链。其毒素可分为A、B、C型。

二、流行特点:

主要在春、夏季发生于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诺维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当羊采食被此菌芽孢污染的饲料后,芽孢由胃肠壁进入肝脏。正常肝脏由于氧化还原电位高,不利于其芽孢变为繁殖体,而仍以芽孢形式潜藏于肝脏中。

当肝脏因受未成熟的游走肝片吸虫损害发生坏死以致其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时存在于该处的芽孢,即获得适宜的条件,迅速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发生毒血症,损害神经元和其他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细胞,导致急性休克而死亡。

因此,本病的发生经常与肝片吸虫的感染密切相关。本病主要侵害2-4岁以上的成年绵羊,山羊也可感染此病,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与肝片吸虫的感染有密切关系。

羊黑疫

三、症状:

临床症状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等相似。病程很短,突然死亡。少数病程稍长,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呼吸困难,离群不食,反刍停止,体温可升至41℃以上,一般拖延1--2天即昏睡俯卧而死。

四、病理变化:

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充血,观之呈黑色(黑疫之名由此而来),胸部皮下水肿,浆膜腔有积液并在空气中易凝固,腹腔液稍带红色。肝脏充血肿胀,有一个或多个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界限清晰,可达2-3cm,切面呈半圆形。

五、疾病诊断:

根据病羊临诊技术、羊皮呈暗黑色外观等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做实验室检查,采集肝脏坏死灶边缘的组织制成涂片,染色镜检,可见粗大而两端钝圆的诺维梭菌,单个或成双存在,少数3-4个菌体连成短链。

六、预防方法:

控制肝片吸虫的感染,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五联苗,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发病时,迁圈至高燥处,也可用抗诺维梭菌血清早期预防,皮下或肌肉注射10-15毫升,必要时重复1次。

七、治疗方法:

1、病程缓慢的病羊,可用青霉素,肌肉注射,80-160万单位,每天2次。

2、抗诺维梭菌血清,肌肉或皮下或静脉注射,50-80毫升,连用1-2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