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炎草、痛风粥、减肥叶……《本草纲目》里竟有这么多宝藏美食!

 秋心静水 2022-07-15 发布于意大利
小编
导读

今年以来,一首《本草纲目》引发了全民健身的风潮,一时间,大家都在随着旋律起舞,期望这首《本草纲目》给自己带来强健的体魄。然而,小编认为,想要真正强身健体,还是要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记载了大量药食同源的“美味”。所谓“三分练七分吃”,跟着《本草纲目》,一定能“吃”出好身体。想知道书里记载了哪些宝藏美食吗?一起往下看——

01
消炎草——马齿苋

马齿苋最早载于《本草经集注》,是一种常见的野菜。其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干燥地上部分,民间多称之为“长寿菜”“长命菜”,是因为它能抑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生成,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还有人称之为“马蜂菜”,是因为马齿苋是一味天然的消炎良药,对马蜂蜇伤有治疗作用,被称为“天然抗生素”。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九头狮子草就是马齿苋。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马齿苋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各种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对糖尿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02

养心安神治痛风——百合

百合,性寒,味甘,微苦,入心、肺经,其主要功能是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百合润肺平喘止咳,可以用于阴虚久咳的病人。现代研究表明百合有很好的止咳平喘、抗炎、抗癌、镇静催眠等作用,而且百合中含有秋水仙碱,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本草纲目》记载了使用百合粥治疗痛风疼痛。

❖痛风粥❖

配方:百合 25g(鲜品 50g),粳米 100g,冰糖适量。

制法:将备好的百合及粳米洗净,放入锅内,加入约 600mL 水,煮至汤稠米开花,温热服用。以上为两次用量,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可服 3~4 次 / 日,缓解期早晚各一次,可连续吃 20 天以上。可益气养阴,养胃利尿,缓解疼痛。对于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03

瘦身减肥叶——荷叶

古人将莲称荷,荷叶,又称莲花茎、莲茎,是睡莲科草本植物莲的叶片。味苦、涩,性平,归心、肝、脾经,主要功能为清暑利湿,升阳止血,清热解暑宜生用,散瘀止血宜炒炭用。清暑利湿指荷叶既善清夏季之暑邪,又可增强脾脏功能而清利体内湿气,常用于治疗炎热夏天所发生的拉肚子,古书记载荷叶有清凉解暑、止渴生津的功效,可治疗痢疾,缓解暑热天气所致的上火等。荷叶由于利水功效强大,被奉为“瘦身良药”,《本草纲目》里面记载吃荷叶可使人变瘦,现代研究表明单味荷叶有利尿功效,常被用来作为减肥药的配方。升阳止血指荷叶炒炭使用有散瘀止血的作用,古书《日用本草》记载荷叶可治疗呕血、吐血,临床可用于治疗血热吐衄、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04

泻火利尿——淡竹叶

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全草,《本草纲目》曰:“淡竹叶,处处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数寸,细茎绿叶,俨如竹米落地所生细竹之茎叶,其根一案数十须,须上结子,与麦门冬一样,但坚硬尔。随时采之。八、九月抽茎,结小长穗。人采其根苗,捣汁和米作酒曲,其芳烈。”其主要功能是清热泻火,除烦,利尿,主要用于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淡竹叶以利尿为主,还有解热作用,据古代医书《本草纲目》记载,凡是心烦不得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舌尖红出现心火偏盛时,均可考虑运用淡竹叶。

以上只是《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美食的沧海一粟。《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16世纪的“百科全书”。其收载的1892种药物中,食物类药物就有300余种。自古以来,“药食同源”的说法深入人心,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3月也发布了最新的《药食同源(食药物质)目录大全》。然而,与国家对“药食同源”理念的大力推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药食同源知识在民众中的普及还远远不够。许多人还并不了解“四气五味”,也不管什么寒热温凉,只知以口感、味道、爱好来选择饮食,或一味求补,使得饮食的健康营养和防治疾病的效果削弱,甚至适得其反。

就此现状,7月12日,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主办的《本草纲目》药食同源内涵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凝聚共识,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医古籍中的药食同源宝藏,探索建立中医药特色食疗标准,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的广泛传播。

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陈子杰在《本草有纲目,药食出圭臬——走出药膳处方的世界》报告中系统梳理和总结了中医药药食同源的历史和经典配方,并重点评价了《本草纲目》的药食同源贡献。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科主任王宜在《药食同“缘”》报告中谈到,中医学应与营养学相结合,探索凸显中医药特色的食疗、食养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以《普及药食同源理念是落实治未病战略的重要举措》为题作报告,并强调探索药食同源内涵要以“四气五味”等中医药理论为核心,发挥中医原创思维优势,在治未病领域作贡献。主题报告后,与会专家围绕建立中医药特色食疗标准的重要意义、药食同源领域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径方法等展开深入研讨。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华社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和专家50多人出席会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