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棋逢对手——和朋友关于思维养成教育的一次对话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我之所以想把和朋友的这次谈话记录下来,是因为我们的谈话不是对现状的抱怨和无可改变事实的无奈,而是对教育思想的一次探索。如果有更多的家长看见,也许就会有很多的孩子命运得到改变。

时间:美东时间下午六点半

胡元:文学博士,待业

春莲:企业策划,同时运营英文绘本阅读班

主题:关于阅读、思维、教育、中西文化

地点:美国新泽西 对话 中国南京

交流方式:微信

胡元:春莲,回国以后我想像你那样办个学习班,不是国学班,也不是作文班,而是阅读班;其实你已经在实践了,尽管你教的是英文,我想教中文,但我们的理念是一致的,即阅读是教育的核心。

春莲:知道你要回国很高兴!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可行的,况且中文阅读具体操作起来,孩子们没有语言的障碍。我平时在公司上班,周末搞英文绘本阅读班,孩子不多,主要是对教育的一种探索。阅读这种理念虽然很好,但是效果一时半会儿出不来,国内目前的情况你也是知道的,家长还是比较重视成绩。我有一个建议,阅读可以是对课内课文的一种补充,配合应试教育;当然你也可以完全脱离课本。

胡元:我知道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但是我还是不想迎合它,想按自己的想法搞。

春莲:可以是可以的,但你要把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和家长提前沟通好。你可以效仿美国学校那样分级阅读,然后讨论,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思考、探索。这也是美国教育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思维的培养。他们的基础教育看似简单,但却在日积月累中培养了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认为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和我们教育最大的区别。不过目前,公立小学的学生课业负担的确很重,很难抽出时间阅读。我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课下花的时间太少,有时候很难提高,不过母语阅读这方面障碍会小很多吧。

胡元:我很认同你说的阅读改变思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思维。不过我认为英文阅读推广的优势在于家长更重视英语,中文家长会觉得不需要专门培养。美国学校很重视他们英文母语的教育,猪宝今年五年级我明显感觉到阅读量加大了。美国小学阶段没有课本,但是会分级阅读各种适合儿童心理和成长特点的书籍,然后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探讨内容、人物命运,如果换做你是书中人,会怎么做。他们的英语课叫“language art”,可见对语言的定位没有仅限于语言层面。

春莲:我很认同你说的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思维,也可以理解成人生哲学不同。我要补充一点儿的是,审美思维也是思维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这种应试教育下也有思维,但是还是被各种无形的框架限制住了,西方人思维很少受限制,这样我们在思维上总是跟人家差一截。

胡元:是的,知识不等于思维,然,非多读书多穷理不可致也。现在我们提倡传统文化,我也支援石油附小讲过这方面的课,当时我最感兴趣的是不规定课本,因为还没有课本。我到美国后,有课本了。比如,讲二十四节气,就让孩子们背节气歌;我当时讲二十四节气,我是从四季轮回,生生不息来讲的,比如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我问孩子们,换句话说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什么开始变长,孩子们齐声回答:白天。再往深一点,也就是说当一个事物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它本身就孕育着相反的一面。至于背不背节气歌,我觉得并不重要,而是通过节气看到后面的文化,文化后面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春莲:你趁还在美国,好好感受一些他们的教育方式。这种重视阅读和思维的教育方式,最终成为一种习惯,习惯变成直觉。在以后人生中遇见各种问题,通过这种思考所带来的直觉,就会做出正确选择。

胡元:我想写出好文章,看前辈的散文。爸爸的朋友看我的文章,发现有时絮絮叨叨,逻辑混乱,说你要好好看看思想和哲学方面的书。我又拿起了钱穆的书看,才知道什么叫“干净”,好文章恰恰不是以文字取胜,是思维。王菲和高晓松辍学去追求音乐生涯,表面上看是不流于俗,实质是思维决定选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总是感慨高考的时候,因为父母不支持所以我没选择中文专业,其实是自己没有强大的思维来支撑自己做出自信的选择。

春莲:思维的养成,阅读只是一方面;还有思考力是需要刻意培养,在生活中你同样可以思考。

胡元:是的,有些人坐在自己家后院就能写出洞察人性和人生的作品;有些人跑遍全世界也只是个邮差,区别就是思考与否。其实我很多文章的缘起,就是和朋友的谈话,或者对一种社会现象和说法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思维给我带来快感。有人问我学习改变了什么,我说改变了思维,因为有些人即使受过高等的教育,思维方式却始终没有改变。我在美国参加了很多英语学习班,很多朋友觉得英文不错不用去,其实我并不没有把它仅仅只定位在英语学习,它是我了解美国社会的一个窗口。我们每次谈话都有主题,又带动我思考。比如上周谈“习惯”,谈论完主办者指出:思考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很有意思,如果你认为只是学英语,那你就只能学到英语,甚至连英语也学不到,参加不参加这样的对话已经是一个人思维的表现了。

春莲:这几年虽然我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阅读,但我喜欢思考,我后来看到很多我从未看过的管理方面的书,我的思想居然和书里的思想不谋而合。再回到我们的教育主题,你看那些成功的人,很多人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他们一定具备很强的思考力。我让儿子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学书法,就是为了培养他的审美能力,我觉得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决定他思维的高度。我会告诉身边的朋友,凡是和“美”与“自然”相关的兴趣班,只要孩子感兴趣就可以去学,他会改变人的思维。

胡元:其实你说的那些成功的人,他们具备思考力,还有一点儿就是思考还有个方向,需是智慧的、善的,如果是美的,更好。这是一种普世的价值,在我眼里就是“真理”,就像爬山,我从读书这条路,你从生活这条路,殊途同归,都能够到达“真理”之巅。我喜欢古代文论也是因为,文论用诗一样美的语言表达出力透纸背的智慧的力量。你说的审美能力决定思维高度,我并不完全认同,审美能力决定思维的维度和方向。我认可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如同叶嘉莹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诗词感发的力量。法国志愿者卢安克在中国山村支教,他说十岁以后的孩子虽然还可以给他们教授知识,但感受力却永远消失了,真是件令人惋惜的事情。我想起小时候,学过素描、钢琴、书法、国画,虽然没有一样坚持下来,但却培养了我敏锐地审美感受力,这种能力我在文学上一样用得上,终身受益不尽。我想我们给孩子的应该是这样一种东西,可以伴随一生的一种能力或品质,这应该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学什么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任何时候都有能力重新开始。

春莲:太对了,这种感受力真是太宝贵了。我都想让时光倒流,让儿子重长一遍。

胡元:这也是我一定要回国的原因,虽然这两年我在美国我的确成长了。但无论我将来是继续在学术道路上走,还是搞创作,都必须回到自己的文化土壤中,不然我的感受力会慢慢迟钝、直至消退。我在美国写了本书,但并不是美国给我的灵感,恰恰是前三十年在中国的积累,刚好写书的时候人在美国而已。如果我再待下去,文思和生命必然是枯竭的。我是那种骨子里热爱中国文化艺术的人,我觉得中国艺术、哲学是最智慧的,美国固然有很多中国没有的,但我最看重的这一点儿没有中国好,让我无法臣服在它脚下。

春莲:我些年,我穿梭在不同的领域,身边的朋友说我瞎折腾;其实我只是不断在思考,在不变中求变。近代以来,经济的落后让人觉得我们文化也落后,其实中国文化是最思辨的,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深邃。关于移民,既然我们都是骨子里热爱中国文化的人,只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移民就没有必要。

胡元:是的,就说你的管理吧,那些西方管理学都是一套方法理论而已。我愿意把刘邵的《人物志》看成是最早的管理学,核心是“人”,人学,这就是我们高于西方理论的地方了。

春莲:我总觉得我读的书太少,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很多东西都是靠自己悟出来的。老板说我很厉害,其实是因为我没有停止过思考学习,在生活中,工作中。

胡元:我刚好和你相反,除了几年企业工作经历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不过,殊途同归。

春莲:是的,我吃过很多苦,也得到很多,实不足为外人道也;对于生活,我很知足。

胡元:有过去的我们,才有现在的我们;能对自己说,做得好,一直在成长,便不负此生!

春莲:我到单位了,第一缕晨光照进办公室,等待着上班,心里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

胡元:也谢谢你带给我很多思考,如果对手不是你,可能我也想不到这么多。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