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说闲谈——《儒林外史》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儒林外史》不是那么吸引人,基本上没什么情节,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平淡“无奇”。它的“波澜”需要你用心读才能品出来。小说极为夸张的地方,现在想来却和生活中某些情景暗合,使人会心一笑。

比如“假名士”,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用“文化”装点自己的假名士。忽然想起《红楼梦》里黛玉嘲笑众人吃鹿肉,吃相不佳,史湘云说“真名士自风流”!名士不名士的,其实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坚守,而不是以此沽名钓誉,或者表演。“名士”也可能就在你身边,保安、洒扫之类的,平凡而有操守的人。如同《儒林外史》结尾的“四大奇人”。奈何我们都只以外在的东西评价、判断人。

醉心八股文的鲁小姐。每次读到鲁小姐把诗词歌赋这些“没用的东西”都给丫鬟读,作者又没有任何渲染和评价,云淡风轻地叙述着,就忍不住想笑。我觉得鲁小姐读《四书》、《五经》没有错,贾母问林妹妹读了什么,林妹妹不也是说读了《四书》。错在她父亲鲁编修的引导,不断给她灌输“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我以前总结过才女的父亲,李清照和日本的紫式部(《源氏物语》的作者),他们的非凡之处并不在于给女儿提供了教育条件,这个很多人也能做到,关键在于对女儿“生命的尊重”。林妹妹觉得贾宝玉把她们的诗拿出去是不尊重女儿家,但李清照父亲李格非就是要整个文坛知道自己的女儿的才华,他觉得这才是最大的尊重。我欣赏李清照的不是她的才,而是她骨子里的傲气和自信,这是她父亲给她最高贵的礼物。

马二先生并不坏,而是以“举业”为终身信仰。我有段时间总是鼓励学生考研,感觉就有点儿像马二先生。生命的形态如此多样,自己装在“套子”里,还怂恿别人。为什么学生不能选择《卧虎藏龙》里追星星的罗小虎那样的人生?至于匡超人,从纯朴的童生到毫无廉耻的吹牛家,一步步走向堕落,大概,就是某些人的真实写照吧。

总之,里面的人物让人同情悲悯,他们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而是科举制度下的“个体”。这一切还在以不同形式延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