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面作品——披文以入情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今天看马工程文学史,竹林七贤已经变成一个词,一笔带过。之前是一章,然后是一节,最后是一个词,会不会有一天从文学史消失。用意何在?因为竹林七贤和司马氏不合作,这种遗世独立的姿态是不是“有害”?

下午和赵同学聊阮籍,问: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你读了吗?《世说新语》里关于阮籍的记载你读了吗,后者可以不看,可是你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是从评点作品,也不是从文学史,而是要直面作品!《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不是真实的曹操,史书里的曹操事件也许是真的,但是他的初心,性格的层次却是你感受不到的。可文学作品不会骗人,曹操在一篇作品里就曾说他本来只想当一个重臣,这个目的早就实现了,后来地位越来越高,是他没想到的,他也有他的不得已。首先,如果失去了权利,像他这样树敌过多的人性命且不保;其次,天下要是没有自己,都不知道乱成什么样的。的确如此啊,他的真实和坦荡,让我喜欢。

我们不可能离开文学作品,空谈文学史。文学史好像一个旅游导览图,也像一个人的自我介绍。但是这个人究竟怎么样,需要你具有敏锐的眼光发现他的真实和价值,乐趣也在于此。这和现实世界很像,有人在一些人眼里是个宝,在另一些人眼里就是草。评价标准不同,结论当然不同,而评价标准很大一部分受时代的影响,这也是研究诗人接受史的意义,他怎么进入人们的视野,又怎么退出的。

文学史的概念是近代才有的,用西方的那一套来定义和学习古典文学,真是糟透了。引进文学史的人,恰恰是从小受私塾教育,熟读经典,长大又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一种烂熟的文化里孕育了一种反动的力量,很有意思。一次我看见记者采访一位学者,问十二岁的孙子古文什么水平,他说读到《文心雕龙》。世家子弟的孩子,我并不惊叹他的古文水平,我关注的是水平和《文心雕龙》之间的关系,古典文学阅读和英语分级阅读一样,循序渐进。

何谓熏陶?这就是!长此以往,必然养成一种纯正的文学感觉和审美趣味。读文学史,养成的坏毛病就是贴标签。一提陶渊明就是田园诗,然“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善于写文章的人,风格一定是多样的,陶渊明也不例外。

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文学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