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中暑与霍乱

 ycd2468 2022-07-15 发布于重庆

中暑

最近网上在热炒什么“热射病”。我以为是啥,仔细看看,原来是中暑对吧。

怎么救治呢?傻傻地等救护车来?不对。

刺血是最快的。“血实宜决之”,会的十二井穴刺血,不会的十宣刺血,挤出3-5滴。还不行考虑委中,大椎,脚趾头。同样可以刺血3-5滴。

也有人推荐藿香正气水,这个可以预防中暑。可以用,但是不能当水喝。因为涉及到用药,可能会涉及辨证的问题,会复杂些。

刺血,黄帝内经通篇都讲刺血,人体本身血量就很大,出血量也不大,不是对着动脉,是很安全的。跟中世纪的放血疗法不一样。不管是腰椎间盘突出,还是腰伤,还是腰部的任何问题,都会有效。

我常常给腰病的病人在委中刺血,出来的血一般乌黑,没有新陈代谢能力,等到好血将淤血替换,自然就会凝结止血。

同样,小孩子发高烧,我给的急救的办法就是刺大椎、少商、商阳。否则等着送医院,可能会贻误战机。打点滴输液当时是“急救”,长期影响则可能是引寒邪入内,对病人生长发育无益。

刮痧对中暑和发烧都有用,以大椎穴、膀胱经为主。

霍乱

霍乱,武汉大学的霍乱好像也被热炒。我就很纳闷,中医金匮要略不是早就解决了吗?要是寒证就用理中丸加减,热证会渴,五苓散就可以了。至于还有表证那是桂枝汤,有里证考虑四逆辈。

有没有用?一定有用,病毒时时变异,经典却不会被时间埋没。如果所有医院的医生都读都用伤寒金匮内经,相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类的健康事业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否则不读经典不看书,割裂了历史的有效经验,就会把自己变成幼稚园水平。可怕。

刺禁论

内经·刺禁论: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中肝是五天死,可能是因为当时的针粗,现在的针细。包括取肝的针,也不会很大;但是会死,意味着伤害可不小。

寿命也是考试

我的伯婆(爷爷的嫂子)前几天走了,102岁。我奶奶基本跟她同年的,走了26/27年——近1/4世纪;她自己的先生,50左右走的,半个世纪;人寿命差别,还是很大的。

我相信其实寿命也是一场考试。有的人半道而没,这是30分,50分;有的人刚出生就夭折,那是0分。活个80岁就是80分,活个90岁就是90分。

建议读者诸君,从今天开始学中医,用中医养生,争取诸位都能满分100岁。

日拱一卒

有人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目前在国内已是:'百家爭鸣,百舸爭流'的态势,然中医的教育及新的中成药的研发,所谓主流、权威、体制内等等都跳不出中医药西化的圈子!

我说:英雄很少,大部分都是芸芸众生、跟随者,人数多,但对中医而言,无足轻重,不产生重大影响。没准我们也只是庸庸碌碌的众生,没法评价别人。专注、执着,日拱一卒,把中医做好即可。

风控

医学需要风控,拿不准的病,拿不准的病人,不妨放一放。

哪怕是银行也有防控,放款之前先考察企业的资质,企业主的信誉,财务报表的可靠程度等等。

谈网络

我觉得现在的时代,不在网络发言,就好像已经死了。所以定期将一些微博资料合集,发到公众平台来。

别人只会从你说的话来认识你这个人;如果你前后矛盾,别人就会认为你没想清楚。

一个人,如果没有成为你的朋友,可能会成为工具人,帮助你把某一件事情想清楚。成功的路上,其实也需要垫脚石,而工具人会充当这个角色。

好吃的中药

炎炎夏日,晾晒中药材,经常会看见小蚂蚁来吃。不知道你们的阿莫西林口感如何,动物们喜不喜欢呢?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