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课】异体字、古今字和通假字

 钟楼语文 2022-07-15 发布于江苏

编者按

文言文的学习以词汇积累为基础,但也需要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和文化常识。我们将分期推出一组为初升高学生撰写的语文知识小短文,每期谈一个小问题,举例以初中文言课文为范围,解说力求简明扼要,以少总多。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概念,整理知识点,为高中的文言文学习做好准备。

短文或有讲解未周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留言提问,我们一定尽力回答。

1

异体字、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材的注释常有“A,同'B’”的说法,表示此处的A字可以替换为B字来理解。我们对B字的音义更为熟悉,代入后整句意思往往豁然开朗。所以这里的“同”,只是为了解说的方便,并不表示两字在某时期意义和用法重合。具体分析两字的关系,主要有异体字、古今字和通假字三种。

异体字是单音节词的不同书写形式,它们同出一源,音义皆同。比如“不”与“否”(“尊君在不”),“亡”与“无”(“身亡所寄”)。

古今字是古代和后世记录同一词的不同字。早期某字兼有多个词义,后世为了书面上意义明确,将某个词义用另借的一个字或另造的新字来承担。原先的字称为古字或源字,后世习用的字称为今字或分化字。例如“不亦说乎”,“说”与“悦”就是古今字关系。“说”早有愉悦义,如《诗经·静女》“说怿女美”。“悦”字不见于《说文解字》,出现较晚,一般认为是为了明确“说”的愉悦义而改加了“忄”旁。

通假字,就是两个字原本意义毫不相关,只因为读音相同或相近,就把一个字借作另一个来用。前者称为通假字或同音借用字,后者称为本字。比如“其人舍然大喜”,“舍然”形容疑虑顿消,这不是“舍”字放弃义的引申,而是“舍”通假“释”,“释”有消解义。又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假了义为复、再的“又”,表示整数之上再加零数。

当然,文言文的用字情况是复杂的,很多字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中学语文课本注释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文句、弄懂文意的,所以一概用“某同某”来注解。我们进行以上的分析,是希望大家理性地理解这些通用关系。大家无须把课本上的“某同某”一一落实为某种关系。

另外,异体字、古今字和通假字都是字音相同或相近,可以通过字音联想所同之字。但古音往往和今音不同,光靠声旁解决不了多少问题。中学阶段的文言学习还是以积累为主,不必追求自主破解。

(南京市金陵中学  陆平)

图书推荐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