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曼讲《西藏生死书》

 sh_hyl 2022-07-15 发布于上海

上篇

1、只要能放下,连放下的念头都放下,就能即生成佛。

2、不为善也不为恶。有心为善,其善不赏,无心做恶,其恶必罚。佛家里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还是很浅的境界。一定要像道德经的下篇“上德不德,是亦有德”。自以为有德是下德,要无以为,没有觉得自己在做好事这才是上德。因为你给他一个好的名词,分别心就有了,分别心一有,凡夫心就有了,离我们要追求的明心见性差了一大截。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3、修行不是打坐念经,是修我们的行为,把贪嗔痴曼疑慢慢地去掉。

4、成佛并不是成为精神超人,而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成则佛成。真正的佛法不是稀奇古怪的,是很平常的,很简单、世间的。平常心即是道。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

5、打坐是手段,不是目的。打坐是为了至心一处,因为身心是一元的。

6、训练心并不是强制的把心压迫下来,首先要直接而清楚的看清楚心的运作方式。这就叫明心。

7、功德是在你的修行中产生出来的力量和利益,安详和喜乐。功德是行功才有所得。必须向内求,不是向外求的。向功德箱里捐钱,是变相的去自己的贪心,并不是捐了钱就能得到福德。

8、我们只有从自己的情绪中解脱,才能用宽容来看待世间的一切。即使对方伤害到自己,都会宽容和可怜对方。这样所有的烦恼都不会伤害到自己。这才叫真正的修行。

9、禅定并不是禅坐,而是逆境来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定住,不受外来刺激的影响。不是盘起腿打坐就禅定,腿放下来照旧和平常人一样。

10、看开的方法,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眼界开了,心界就开了,就发现没有一个人不可原谅。这才叫大慈大悲。

11、禅定的精神,知道一切,但不加以分别。

12、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13、转识成智。怎样把世间的万象回归到我们本性去?风来竹面,过去不留。也就是前五识识别万物,但是第六第七识不起分别心(去除了我执就不会起分别心,同时不起分别心也会去除我执)。今后十年就练习这个了,这是行居坐卧吃饭穿衣都可以练习的。

14、诸法本闲,唯人自闹。

心中升起的烦恼的本质其实是心性的光芒,请你以旷达慈悲的态度来对待你的思想和情绪,在它们面前,要像一个年老的智者看着孩子玩耍。我们常常怀疑,负面的心态和扰人的情绪该怎么处理才好,在禅定的豁达境界中,完全没有偏见地看待你的思想和情绪,当你的态度改变时,心的整个气氛就会改变,甚至连思想和情绪的性质都能改变,当你变的越可亲时,它们也会变的越可爱。如果你不觉得它们有什么问题,它们也不会找你的麻烦。因此,无论升起怎样的思想和情绪就让它们消退,像大海的波浪一般,就让那个思想升起和消退,不要加以限制。要像大海看着它自己的波浪,或天空俯视它飘过的云彩一样。秘诀是;不要去想思想,要让它们留过心,不在心中流过任何痕迹。

庄子说:智人用心若镜。来了不迎接,去了不挽留。让它自来自去。

15、把禅定中镇定、喜悦、安详、柔和的心情带到世间的事情上来。这样才是修行为。

16、解脱是指从贪嗔痴慢疑嫉妒中得到脱离。从高兴到难过,两种状态刚刚要切断的时候也是一种中阴。在这个阶段好好修行,不一定等死的时候中阴身成就,活着的时候就可以悟到心的状态。但是还只是一解心开,还不是悟道。

17、第七识是自我意识,也是我执,时时刻刻都在,因为这个我,指使我们的第六识做很多事情,当我们的前五识看到花时,第六识立刻起分别意识,喜欢这个颜色,不喜欢那个颜色,第六识之所以起分别意识是因为第七识的缘故。我们修,先把我执去掉,当第七识转为平等性质,我和你和他和所有的众生,和天下所有的万物平等。于是第六转为妙观察识,没有爱憎,没有取舍。这时前五识也全变了,这时神通出来了。第八识变成大圆镜识,无所不包,无所不含。

18、禅定是把心收回来的最好方法。这里的心指攀缘心。把整个像外奔驰的心收回来。

19、修行要福慧双修。上求佛法修慧,下度众生修福。

20、对于在家人,要随缘消旧业,不在造新殃。随顺世缘无挂碍。

21、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22、禅定不是挣扎,是融入本觉。不是有所为,凡事有所为的事情,都会坏掉。

23、当外境刺激你的时候,你能永远保持平静、安详、原谅别人的境界,活着的时候就可以中阴身成就。

24、海洋中有小波也有大浪,强烈的情绪,如贪嗔痴慢疑也会来到的,真正的修行人不会把他们干扰或障碍,反而是大好机会,如果你以执著和厌恶的心来反应这些情绪的时候,不但表示你已经分心了,而且没有认证本觉,已经丧失了本觉的基础地,以这种方式来反应情绪,只会加强情绪,还把我们紧紧绑在妄念的锁链上,大圆满的秘方就是:当妄念升起时,立刻看穿他们的本来面目——本觉本身面目的鲜活有力的显现。当你逐渐学会这么做时,即使最激荡的情绪也无法掌控你,你会融化,就像狂浪升起高举而后沉回海洋的宁静中。

25、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受皆苦。三法印。

26、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都是人间好时节。只是看,不加自己的分别念。看花,看日落,就看这些东西本来的状态,不加心理的分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慧与人同。

下篇

1、面对临终者,要了解他的想法是什么。同时告诉临终的人,他不孤独,你和他在一起,至少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了解他。

2、温暖地鼓励他尽可能自由地表达他对死亡的想法、恐惧和情绪。

3、如果临终者不知道该说什么,那么你可以试着引起话题,自己做个聆听者。让临终者感觉有人在试着了解他们。

4、在生命的所有严重状态里,有两件事情最有用,利用常识和幽默感,幽默有惊人的力量和气氛,让大家理解死亡是共同的平常的事。要有这个智慧。

5、临终者可能会像你表达愤怒或责备,不要认为这真的是对着你,这是临终者的恐惧和悲伤。

6、不要向临终者传教,没有人希望被别人的信仰所拯救。你的工作不是要让任何人改变信仰,而是要帮下眼前的人接触他自己的力量信心信仰精神。当然,如果对方确实想了解,那么你就该毫无保留。同样在生活中,不要像别人传教,除非别人问到你。你可以把佛字去掉,用最通俗的话说出来。

7、临终者希望人们向他表达无条件的爱,越多越好。

8、从内心对临终者产生爱的两种方法:

第一:看着眼前的临终者,想象他跟你完全一样,有相同的需要,有相同的离苦得乐的基本欲望,有相同的寂寞,对于陌生世界有相同的恐惧,有相同的隐秘伤心处,有相同的说不出的无助感,如果你确实做到这一点,你的心将对那个人开放,爱会在你们两个人之间呈现。

第二:把自己直接放在临终者的立场上。

当人,觉得自己是被爱的,被接受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正面的情绪,这种情绪会让人减轻痛苦,减少寂寞,减少忧郁。

9、如果你感觉相当焦虑和恐惧,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对临终者老实的承认,寻求他的帮助,这种坦白会把你和临终者拉的更近。有助于打开一个比较自由的沟通,有时候,临终者远比我们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比如对临终者说:我很忧虑,不知道该做什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对你自己的病是怎么想的?

10、应该告诉临终者,他正在接近死亡。告知时要尽可能安静、仁慈、敏感、善巧。人们直觉上都知道他们已经为时不多,却依赖别人告诉他们,如果家人不告诉他们的话,临终者也许会认为那是因为家人无法面对那个消息,然后临终者也不会提起这个主题,这种缺乏坦诚的状况,只会使他感到更孤独,更焦虑。如果临终者每有告知实情,他们怎么会为自己的死做准备呢?

11、当我们知道,我的问题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受苦,原来天下人都有这个问题时,我们就会好受点。所以解决别人的痛苦是把你的痛苦也告诉他。

12、当你成长到足以面对并接受自己的恐惧时,你将对于面前人的恐惧更敏感,你也会发展出智慧来帮助人。你会发现面对自己的恐惧不仅会让你变得比较慈悲、勇敢和聪明,还可以让你变的比较善巧。

13、《脑内革命》,人人都有智慧,智慧是用右脑,越慈悲,越把一切事情都正面想,越想帮助人,右脑越发达。脑内吗啡(第八识)就会输出来,人就会变的越年轻、越漂亮、越长寿、越智慧。所以心物是一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