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寿命长不长,低头看“脚”或知晓?脚上若有3种表现,与长寿有缘

 老井文摘 2022-07-16 发布于北京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人生奋斗的目标,同样也适用于健康。换句话说,脚也是我们身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认为,脚是人类的“第二个心脏”,是五脏六腑的“镜子”,从脚部的状态,可以看出身体器官和组织的健康与否。甚至有人说,寿命的长短,从脚上也能够看出来,这是真的吗?

点击加载图片

寿命长不长,低头看“脚”就能知道?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有2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脚是所有器官脉络的“集中地”

根据《经》中的说法:“树老根先枯,人老足先衰。人之有脚,犹如树之有根。”脚部是贯穿人体十二经络的重要起始和重点。《经络全书》解释道:脚上遍布着超过60多个穴位,和身体的大大小小器官组织都有明显的关联。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脚就好比是所有器官脉络的“集中地”,从脚上不同的状态,能够看出对应器官的健康状况,判断是否存在疾病风险,也能用于评估是否长寿

另一方面,足部健康是气血充足的“标志”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健康的基础,拥有充足的气血,五脏六腑得到滋养,患病风险降低,自然也能更加长寿。

气血来源于脾胃的“精谷转化”,通过心脏散步到全身各处,而脚作为距离心脏最远的器官,所能够接受到气血滋养的效率也比较低。如果足部红润饱满,看起来非常健康,则说明身体气血储备充足,扩散效率高,是健康的体现,也是长寿的“标志”。

由此可见,足部的健康和长寿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不妨低头看一看脚,一些显著的长寿表现,也会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点击加载图片

脚上有着3种表现,或说明您和长寿“有缘”

(1)看“脚底”——颜色略红,且富有光泽

脚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到压迫程度最明显的器官。因为长年受到压迫,加上足部的气血滋养效率较低,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旧能保持略红且富有光泽的脚底颜色,则说明身体气血饱满,有长寿的潜力在。

相比之下,一些其他的脚底颜色,则需要及时警惕:

例如过于发红的脚底:可能存在上火的情况;

脚底颜色发青:说明体内血气不足,寒邪过度,平时要注意保暖。

还有例如发紫,发黑的脚底颜色,则说明可能血气循环不畅,血液黏稠,及时调整饮食,减少肥厚甜腻食物摄入。

点击加载图片

(2)看“脚指甲”——有月牙,没有竖纹和裂痕

和上述类似的道理,脚部是气血难以到达的地方,而脚指甲,更是脚的“最远端”,如果脚指甲健康,说明身体气血状况很理想,长寿的可能性也更高。

而健康的脚指甲,大多颜色粉嫩,且指甲上有“月牙”一样的白色区域。中南大学中医院副主任张婷表示:月牙对应的是肝脏“藏血”功能,月牙标准且饱满,代表肝脏的运转效率理想,肝病风险比较低,这同样是长寿的有利因素。

相反,如果脚指甲开裂,并且有隐隐约约的竖痕,这说明指甲受到气血滋养的程度,脚底健康状况可能不是很理想。

(3)摸“脚的温度”——温暖且不烫手

脚部是众多穴位脉络的“集中地”,脚的温度大多集中在脚心,属于肾阳对应的位置。

可以尝试摸一摸脚的温度:如果温暖,则说明身体肾阳充足,代谢能力强,是身体素质好的表现;

如果脚的温度过于冰凉,则可能存在气血匮乏,阳气不足的现象。尤其是老人和女性,更容易出现类似的情况;

但如果脚的温度过烫,其实也不好。脚心过烫,代表身体“阴虚内热”,气血虽足,但运转和代谢的效率过低。因此,脚的温度既不烫手,又很温暖,往往才是健康长寿的一种体现。

以上3种脚部特征,可能是长寿的体现,如果您也有,那么值得高兴。如果没有也不用太担心,脚部虽然“吃苦耐劳”,但同样也需要我们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调养。

点击加载图片

呵护足部健康,不妨尝试2种方法

方法一:泡脚

泡脚可以说是最适合足部的调养方式了。通过热水的温度,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提高气血扩散效率的目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泡脚的温度不要设置的太高,一般在60度以下即可,以免造成烫伤或者溃疡的情况,反而不利于健康。另一方面,例如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糖尿病足患者则不推荐泡脚,可能存在加重病情的风险。

方法二:按摩穴位

按摩也是中医传统的养生方法,足部是穴位的集中位置,适当按摩穴位,促进血液循环,足部健康也能得到不小的改善。

例如足三阴穴,涌泉穴,足三里穴等,每天适当按摩5到10分钟,感觉微微酥麻发热即可,坚持习惯,身体健康也能有所改善。

总而言之,足部的健康,可能和长寿有一定关联。重视足部的调养,对身体健康的维持也能有不小的帮助,坚持规律生活,长寿更有可能来到我们身边。

参考资料:

[1]:《俗语:“寿命长不长,低头看看脚”,真能从脚看得出人的寿命吗》陕西日报,2022-6-10

[2]刘姿含.健康又长寿先要脚不老[J].药物与人,2018,021(009):72-73.

[3]姜允申.腿脚经络通健康促长寿[J].家庭医学,2009,02(No.365):55-5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