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内08——呕吐、泄泻、痢疾

 壹亩莳 2022-07-16 发布于浙江
图片

轮考点 每日推送

青竹

图片
图片
图片

考点

图片

呕吐

图片

1、概念

【呕吐】:是指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2、历史沿革

a.《灵枢》→“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b.《金匮要略》→“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病因病机

⑴.【病因】→

①外邪犯胃:风、寒、暑、湿、秽浊之邪→侵犯胃腑→胃失和降→水谷随逆气上出→呕吐。

②饮食不节:

a.饮食无制,饱餐过量,暴饮暴食,偏嗜酒辣,过食生冷→食滞不化。

b.进食馊腐不洁或误食异物、毒物致清浊混杂→胃失通降→上逆为呕。

c.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水谷不归正化→变生痰饮→停积胃中→呕吐。

③情志失调:

a.情志抑郁→忧思恼怒→肝失条达→横逆犯胃→呕吐。

b.气郁化火→气机上逆→呕吐。

④素体脾胃虚弱:

a.先天禀赋薄弱→脾胃素虚→呕吐。

b.病后损伤脾胃→中阳不振→纳运失常→胃气不降→呕吐。

c.胃阴不足→胃失润降→不能承受水谷→呕吐。

⑵.【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2009.61]

⑶.【病位】→胃、肝、脾。

4、治疗原则

总则:和胃降逆止呕。

a.实者→重在祛邪→解表、消食、化痰、理气→以求邪去胃安呕止之效

b.虚者→重在扶正→益气、温阳、养阴→以求正复胃和呕止之功

*如属虚实夹杂者,应适当兼顾治之。在辨证基础上,辅以和胃降逆之品,以止呕治标,提高疗效。

5、预后转归

①呕吐与反胃:呕吐→日久不愈,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②呕吐的调护特点:

a.饮食失调是导致呕吐最常见的原因,因此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不食变质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之品;

b.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对肝气犯胃者尤当注意;

c.呕吐患者应少食多餐,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忌食肥甘厚腻生冷粗硬、腥膻异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必要时禁食;

d.对呕吐不止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症、昏迷或体力差的病人要侧卧,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

6、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①辨虚实②辨呕吐特点。

2.证治分类

图片

【注】

*[2008.65]肝气犯胃呕吐:四七汤。

*[2010.165]肝气犯胃呕吐: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柴胡疏肝散合小半夏汤。

a.藿香正气散:呕吐[外邪犯胃];泄泻[暴泻—寒湿泻]。

b.半夏厚朴汤:呕吐[肝气犯胃+左金丸];郁证[实证—痰气郁结]。

c.麦门冬汤:呕吐[胃阴不足];肺痿[虚热+清燥救肺汤]。

7、临证备要

1.合理使用和胃降逆药物。

2.注意对因治疗。

3.不可见吐治吐。

4.合理运用下法。

5.呕吐日久变证多。

图片
图片

泄泻

图片

1、概念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

2、历史沿革

a.《内经》→分→濡泄、洞泄、飧泄、注泄。

b.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分暴泻/久泄→提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唯水火土三气为最”,“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c.《医宗必读》→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3、病因病机

⑴.【病因】→

①感受外邪:六淫之邪伤人,皆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湿为主,常夹寒、热、暑的病邪。

②饮食所伤: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故饮食不当常可导致泄泻。

③情志失调:郁怒或忧思均可导致泄泻。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若素体脾虚湿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郁怒时进食者,更易形成泄泻。

④劳倦伤脾: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或素体脾胃虚弱,均可成泄泻。

⑤久病年老: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而成泄泻。

⑵.【病机】→脾虚湿盛。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以及肝气乘脾、肾阳虚衰。 [2013.69][2016.163]

⑶.【病位】→肠、脾、肝、肾。

4、病证鉴别

[泄泻&痢疾] 

图片

5、治疗原则

总则:运脾化湿。[2008.67]

①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应着重化湿,参以淡渗利湿,结合健运脾胃。

【注→利湿】

*寒湿→温化寒湿;湿热→清化湿热;暑湿→清暑祛湿。

②慢性久泄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运脾气为要,佐以化湿利湿。

③若夹有肝郁者,宜配合抑肝扶脾。

④肾阳虚衰者,宜补火暖土。

6、转归预后

泄泻的调护特点:

①加强食品卫生及饮用水的管理,防止污染;

②饮食应有节制,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

③生活起居应有规律,防止外邪侵袭,夏季切勿因热贪凉,尤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感邪;

④急性暴泻易伤津耗气,应养胃生津。

7、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①辨标本①辨暴泄与久泄②辨虚实③辨寒热④辨兼夹症。

2.证治分类

图片

【注】

[2009.105]肾阳虚衰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8、临证备要

1.注意“风药”的临床运用。

2.虚实夹杂者,寒热并用。

3.掌握通法在慢性泄泻中的运用时机。

4.久泄使用化瘀之法,值得重视。

图片
图片

痢疾

图片

1、概念

【痢疾】:由于邪蕴肠腑,气血凝滞,大肠脂膜血络损伤,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多发于夏秋季节。

2、历史沿革

a.《内经》→[称呼]肠澼。

b.《难经》→[称呼]大瘕泄。

c.《伤寒论》→[称呼]热痢下重/下痢脓血。

d.《千金要方》→“大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冷则白,热则赤,疳则赤白相杂,蛊则纯痢瘀血”→赤白滞下方。

e.宋·严用和·《济生方·痢疾》→首先提出痢疾病名。

f.刘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g.顾靖远·《顾松园医镜·痢》→提出治痢四忌→一忌温补,二忌大下,三忌发汗,四忌分利小便。

3、病因病机

⑴.【病因】→

①外感时疫邪毒:

a.夏秋季节,暑湿秽浊,疫毒易于滋生。

b.湿热或暑湿之邪内侵肠道,湿热郁蒸,气血与之搏结于肠之脂膜,化为脓血而成湿热痢;

c.疫毒之邪侵及阳明气分,进而内窜营血,甚则进迫下焦厥阴,少阴,而致急重之疫毒痢。

②内伤饮食:

a.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酿生湿热,湿热毒邪,直趋肠道,则成湿热痢或疫毒痢。

b.其人平素恣食生冷瓜果,伤及脾胃,中阳不足,寒湿内盛,如再贪凉饮冷或食不洁之物,寒湿食积壅塞肠中,而成寒湿痢。

⑵.【病机】→邪蕴肠腑,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⑶.【病位】→肠,脾胃,肾。

4、治疗原则

通因通用。[2007.164]

①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

a.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寒热交错者,温清并举。

b.初起之时,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

c.久痢寒证、虚证多见,宜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

d.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②调和气血,消积导滞:痢疾不问虚实,肠中多有滞,气血失于调畅。因此,消导、去滞、调气、和血、行血为治痢的基本方法。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

③顾护胃气:“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顾护胃气应贯穿治痢过程之始终。

5、预后转归

①泄泻与痢疾:泄泻与痢疾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有先泻转痢者,亦有先痢转泻者。

②活人败毒散与葛根芩连汤治疗痢疾: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表证者,活人败毒散主之→失治误治,表邪入里化热→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③痢疾的预后与转归:痢疾的转归预后因病人正气的强弱、感受邪毒的深浅及发病的轻重而不同。

a.正气盛者,虽感湿热、寒湿之邪而患急性痢疾者,只要治疗及时正确,调护得当,预后一般良好。

b.疫毒邪盛者,可很快出现热入心营、热盛动风或内闭外脱的危证,甚或死亡,应积极救治。

c.慢性痢疾多由急性痢疾迁延不愈而致,如休息痢、阴虚痢、虚寒痢,一般病情缠绵,难于奏效,但只要辨证正确,治疗恰当,多能缓解或痊愈。

④痢疾的调护特点:

a.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食生冷、不洁及变质食物,节制饮食,不过食辛辣、肥甘厚味;

b.起居有常,调情志,防过劳;

c.治病宜早,防止病情恶化;

d.疫毒痢要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6、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①辨虚实②辨寒热③辨伤气、伤血。

2.证治分类

图片

【注】

[2010.57]寒湿痢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2011.162]休息痢,邪正兼顾:温脾汤、连理汤。

a.芍药汤:痢疾[湿热痢];痢疾[疫毒痢+白头翁汤]。

b.胃苓汤:痢疾[寒湿痢];鼓胀[气滞瘀阻+柴胡疏肝散];水肿[阳水—水湿浸渍+五皮饮]。

c.少腹逐淤汤:痢疾[休息痢—缓解期—瘀血内阻];腹痛[瘀血内停]。

7、临证备要

1.噤口痢的治疗。实证宜用开噤散煎水少量多次,虚证治宜健脾和胃。

2.注意灌肠疗法。

3.慢性痢疾要辨外感、内伤两类。

4.注意痢疾治疗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留邪或伤正气。

图片

青竹

图片
图片
图片

真题集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1、2009N 61A 呕吐的基本病机是

A

肝气犯胃,升降失调

B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C

脾胃亏虛,运化失常 

D

饮食不节,食滞不化

图片

真题解析

【答案解析】B

呕吐的基本病机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具体而言,这些原因包括“肝气犯胃升降失调”、“脾胃亏虚,运化失常”、“饮食不节,食滞不化等。          

2、2008N106B 鼻衄属于胃热炽盛证,其治法是

A

清胃泻热,凉血止衄

B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C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D

清泻胃热,凉血化瘀
图片

真题解析

【答案解析】C

鼻衄之胃热炽盛证,其机理为胃火上炎,迫血妄行,治疗应当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止衄”不如“止血'准确。胃热炽盛证并无瘀血的表现,故“化瘀”不正确。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