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德充符》导读||道家修行的实证

 如水138 2022-07-16 发布于河南
文章图片2

草舍粗茶留客住,小桥微风邀月来。

《庄子》第4篇《人间世》是修行的过程,许多人看不懂也就放弃了。第5篇《德充符》是道家修行的实证,如果继续放弃,那就与道渐行渐远了。

纵使把网络搜索引擎用烂,也很难找到对《德充符》通俗易懂地解读文章。我用通俗的语言导读,充当一个门童,引人进道门。

《德充符》的关键点在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以及“上善若水几于道”这种具象化的表达,而不要妄图通过哲学或逻辑学去悟道,那样会陷入云里雾里、似是而非之中。

文章图片3

祖师爷往往给残缺的人留一碗饭,比如特意将阴阳八卦、奇门遁甲之术传给盲人或其他不健全的人士,但不代表形体残缺了才能得道。

大道面前,齐同慈爱,人人平等,将注意力放在内在道德修行的实证,而不是外在形体才是本篇的关键。

实证一:心是最美的风景

寓言故事:孔子解析高德之士王骀

常季作为儒家弟子,搞不懂王骀这种受刑缺一只脚,外貌平平,讲学能力一般的人,为何这么招人待见,在鲁国甚至比孔子还受欢迎。

孔子认为王骀能够吸引人,是因为他内心如风平浪静水波不兴的湖面,到了他身边就如同到了明镜面前。爱照镜子是人的本性,人们在心灵之镜面前安静下来,更好地认识了自己。

虽然王骀不言,但人们已经得到了很多。德性人人具备,但能明心见性的很少,心性修成水镜是一种实证境界。

心是最美的风景,别人乐于跟随学道是自然而然的事。

​​实证二:德化他人

寓言故事:伯昏无人的道德感化

郑国子产相位得坐,以铸刑鼎闻名于世。但刑法只是外在约束,内心的德化才是让人洗心革面的根本方法。

伯昏无人的修行层次在于自己的道德之炁充盈之外,可以如磁场一般向外用道德之炁感化他人。通过道德之炁的感化,可以祛除别人内心焦躁不安的情绪,祛除别人身上的戾气。申徒嘉这么一个犯过罪的、身心受到摧残的人就是这样被德化为一位内心平和的人。

实证三:破除枷锁

寓言故事:叔山无趾求教老子

叔山无趾听闻孔子的大名后,虚心向孔子求教,结果在孔子这里碰了一鼻子灰。因为孔子执着于叔山无趾的前科,不乐意与他说太多。

叔山无趾见孔子经常向老子求教,就把在孔子处受冷落的事向老子诉苦。

老子认为人们若能将生死看成一体,对事物认知没有成见,去除分别心,不执着于过去,顺其自然面向未来,也就可以破除枷锁,修成正果。

实证四:吸星大法

寓言故事:孔子向鲁哀公解读哀骀它

外貌丑陋的哀骀它,男人见他不愿离去,女人见了甘当小妾。起初鲁哀公不相信,和哀骀它相处一段时间后,什么都想托付于他,甚至连鲁国都要交给他。只是哀骀它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哀骀它的外在表现:自己什么也不倡导,只是随声附和别人,看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

孔子认为,哀骀它才智完备而德不外露。他的修行在于对道德之炁源源不断地吸收,无形之中内心有如黑洞一般。这种吸星大法一样的修行功夫,让他成为人们身不由己去追随的人。

实证五:人本无情

寓言故事:惠子与庄子辩论无情

惠子问:“人本来是没有感情的吗?”

庄子说:“从本源上说,人的确无情。”

惠子说:“人没有感情,那怎么称得上是人呢?”

庄子说:“人天生没有感情,但与外物接触后就产生了感情。人应该追求无情,就是不以好恶内伤其身。保持人的本性,不要贪图外物。什么都想据为己有,反而拖累了自己的性命。”

努力修行就能达到道德之炁充盈的状态。道家重视的就是今生修行,今生受益的实证,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来世。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作者:鹑居士

感谢阅读 福生无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