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阳县:消失的眉山政区 | 古伯良

 嘉绒遗民 2022-07-16 发布于四川

    武阳县,是眉山市历史上最早建置的政区,不仅其县域主要在今眉山市范围内,且治所也在眉山市地域之上。自秦置县起,历两汉、蜀汉、两晋、刘宋,其县域保持了800多年未变,且自新莽时起,又一直为犍为郡郡治近680年。到萧梁中期,随着武阳县地新的州郡县的建置,武阳县终成历史。如果说秦置武阳县开启了今眉山市的建制史,那么,眉山历史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是武阳县的历史。

武阳县的建置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载:“武阳,战国蜀邑,后属秦。”《读史方舆纪要》也说,“武阳城,彭山县东十里,相传蜀国故城也。”
    从这两条记录,可以判定,在战国时期的古蜀国开明时代,武阳就已发展成为了一个城镇,至少是开明蜀国的一个聚落或城邑,只是名字不一定叫做武阳。
    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遯(遁)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开明氏遂亡。冬十月,蜀平。”
    这则史记,让我们可以还原当年秦灭蜀的最后场景:秦国挥师南下,势如破竹,蜀王开明率军至葭萌关(今广元市昭化镇)拒战,失败后溃逃至今南河、府河之间的牧马山尾(今彭山区牧马镇、武阳镇一带),组织残军背水一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灭,蜀王开明也被害身死。
    秦国平定蜀国之后,“乃以旧蜀国地,置蜀郡”。当时的蜀郡,下辖十八九个县,武阳县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蜀郡置郡时间有争议,所以武阳置县的时间也无定论。或说置于秦灭蜀当年,即公元前316年;一说置于公元前285年,即周赧王平定蜀侯绾叛乱之后。
    但无论置于何年,武阳县都是秦置县,而且是眉山市历史上最早建置的政区,不仅其县域主要在今眉山市范围内,且治所也在眉山市地域之上。

县治县名县境
    武阳县的县治,不在今彭山区的县城,也不在今江口镇,而在今彭山区武阳镇平茯村与五一村交界的牧马山尾二级台地之上。这里地处府河(锦江)与武阳江(又称金马河、南河、正南江)交汇处,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地势险要。正是因为这里地当成都平原南面要冲,开明王朝才可能将其建成城邑,以作王国屏障。或许也正是因为武阳具备了一定的城镇基础,所以秦国才在这里设置了武阳县。
    从武阳置县起至萧梁时武阳县消失,其县治一直未变。
    关于武阳县的县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武阳县以位于武水之阳为名”。所谓武水,就是赤水(黄龙溪),即今府河。但古以水北为阳,武阳城在府河之西而不在府河之北,故此说难以取信。
    第二种说法是任乃强先生的观点。他说,“武阳本作武扬。周、秦、汉间,扬、阳字通。录地名者,喜用阳字。然此县既无武山在北,亦无武水在南,不合'山南曰阳’与'水北曰阳’之例,故知本武扬之义也。王莽改其名曰戢成,亦是因'戢成’乃'偃武修文’与'载戢干戈’之义也。”
    因此,可以说,秦于蜀王败亡之地置县,一则是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并具备了一定的城镇基础,二则是为了彰显秦灭蜀的伟大胜利。置县名武扬,既合“定功戢兵,止戈为武”之意,又因县城位于牧马山南麓而合“山南为阳”之惯例。
    武阳县的辖境,包括今彭山区、东坡区、仁寿县(大部)、井研县和新津县,直至南齐明帝建武三年(496)齐通左郡设立才发生变化,即县域保持了811年未变。
    西汉初,武阳县仍属蜀郡。《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二年律令·秩律》中的县、道,依其人口的多寡和长官俸禄的高低,大致分为五等,其中第一等“秩千石”,第二等“秩八百石”。《秩律》明载,武阳县长官的秩级为“秩八百石”,而在当时的整个巴蜀地区,“秩千石”的也不过只有蜀郡郡治成都县等寥寥两三个县而已。由此可见,当时的武阳县已是人口户数过万户的蜀地大县了。
    建元六年(前135),汉武帝分巴、蜀置犍为郡,武阳县也在这一年由蜀郡划归了犍为郡,由此至萧梁大同十年(544)犍为郡撤销,武阳县便一直隶属犍为郡,时间长达679年。
    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在全国设13刺史部,每部置一刺史,掌刺察一部的郡国长吏和强宗豪右,四川地区为益州部。由于刺史部下辖郡县,因此随着益州刺史部的设置,历时210年的武阳县(自前316年算起),也由原来的二级政区,降为了三级行政区。
武阳县:消失的眉山政区

成为犍为郡治
    出于经略西南夷的战略考量,犍为郡最初的郡治设在鄨县(今遵义)。元光五年(前130),犍为郡治由鄨县移到了南广(四川高县)。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犍为郡治由南广移至僰道(宜宾市)。
    公元8年,王莽废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即位称皇帝,改国号为新。王莽称帝后,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包括官名县名改革。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他把益州改称庸部、蜀郡改称导江,犍为郡则被改为西顺郡,武阳县也被改成戢成县。
    不止如此,这时犍为郡(西顺郡)的郡治,也迁到了武阳县(戢成县)。任乃强认为,犍为郡“治鄨者六年(前135—前130年),治南广四十二年(前130—前86年)……公孙述攻犍为,朱遵拒战于六水门,其时郡治已(从僰道)徙于武阳。故(犍为郡)徙郡治于武阳,当在王莽时。”《四川通史》也说,“西汉末年,犍为郡治武阳。”按照这两家之言,在王莽新朝时(公元8年—23年),武阳便成了犍为郡(西顺郡)的政治中心。
    犍为郡治移至武阳县后,郡城并没有设在当时的武阳县城(今彭山区武阳镇),而是设在了岷江西岸的今彭山县城蔡家山。《元和郡县图志·彭山县》载:“犍为故城,在(彭山)县西北五里,汉犍为郡也。”自此直到南齐建武二年(495)犍为郡治由武阳再次迁往僰道,犍为郡的郡治便一直设在这里。
    后历东汉、蜀汉、西晋、成汉、东晋,武阳县的建置一直未变,且一直是犍为郡郡治。
    东晋末年晋安帝(397—419年在位)时,江阳郡(原治今泸州)为僚所据,失土后的江阳郡寄治武阳。这样,在当时的武阳县地,就侨置了江阳郡及其下辖的江阳、汉安、绵水、常安四个县。
    江阳郡寄治武阳之后,宋齐因之。但到南齐时,寄治武阳的江阳郡通过土断等途径,分割当地郡县的土地而拥有了实土。这样,江阳郡从本质上讲就不再是“侨郡”了,其所领各县也不再是“侨县”了,而是称为“土侨”,即有土地的侨郡、侨县。江阳郡由“寄治”变成“土侨”,原本客寓武阳的江阳郡侨民及其后裔,也都依当时的居住地断入当地户籍,以客籍作为本贯,由侨寓变成了“土著”。他们开始真正在今彭山的土地上安居下来,与当地人民一道共同生活,共谋发展。

武阳县的消失
    据《彭山县志》(1991年版)载,南齐建武二年(495),犍为郡治由武阳(今彭山)迁到了僰道(今宜宾),为巩固和加强对今眉山地区的统治,第二年,即建武三年(496),南齐就在原武阳县的南境设立了齐通左郡。
    齐通左郡的设置,使得武阳县自秦汉以来八百多年一成不变的政区建制被打破,而且随后又展开了一连串的调整,使原武阳县所辖地的政区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齐通左郡设置后,武阳县辖地仅包括今彭山区、仁寿县、井研县、新津县。南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又分武阳县地置灵石县。灵石县属于犍为郡,县域大致相当于今彭山区、新津县。同时,在原武阳县东北设置了席郡,郡治在今双流区籍田镇。席郡管辖范围应包括今双流东南、仁寿北部、彭山东北。这样,武阳县辖地就只剩下今仁寿县、井研县了。可以说,此时的武阳县,已经跟今彭山区无关了。
    南梁武帝普通(520—526年)中,在今仁寿县城东二里设置了怀仁郡,郡下还设置了怀仁县,郡县同治,治所在今仁寿城区文林桥附近。怀仁郡的辖地,包括今仁寿县、井研县。
    至此,也许犍为郡、武阳县名义上还存在,但实际上,原武阳县辖地已经被齐通郡、席郡、怀仁郡和灵石县(含寄治武阳的江阳郡)全部瓜分了。
    大同十年(544),梁武帝派先铁讨定夷僚,将荒废的犍为郡改置戎州(治今宜宾),创设于公元前135年的犍为郡至此被撤销。在这同时,又在今彭山区武阳镇设立江州,领江阳、怀仁、席三郡。并改灵石县为犍为县(非今乐山之犍为县,治地不详,或说治今武阳镇。),属江阳郡。
    随着犍为郡的撤销和犍为县的设立,创设于公元前316年的武阳县,也应在这时被正式撤销。

武阳县政区分置表

原县辖境

分置时间

分置郡县

 

彭山区

东坡区

仁寿县

井研县

新津县

南齐建武三年(496

齐通左郡

齐通县

东坡区

青神县

南梁天监四年(505

灵石县

 

彭山区

新津县

 

 

双流区(东南)

仁寿县(北部)

南梁普通中(520526

怀仁郡

怀仁县

仁寿县

井研县

    虽然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在今犍为县大鹿山设立了新的武阳县,作为戎州沉犀郡的郡治,但此武阳县乃今犍为县的前身,与原来的武阳县、与今彭山区已经毫无关系了。


参考文献
1.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2.刘琳《华阳国志校注》,1984年,巴蜀书社
3.罗开玉《四川通史》(第二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
4.《彭山县汉晋武阳城遗址调查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12)
5.罗家祥《犍为郡记》
6.《彭山县志》(1991年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