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DSC

 美丽人生小晚生 2022-07-16 发布于江苏

Hi,大家好,我是小Q~

肿瘤微环境是一个硝烟四起的战场,这个战场的主角是各种各样的免疫细胞,不同的免疫细胞虽然长相各异,各显神通,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骨髓造血干细胞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

在健康的机体中,HSC经过四个阶段的分化成为不同的免疫细胞:

第一阶段,HSC分化为多能祖细胞 (Multipotent progenitor cells,MMP );

第二阶段,MPP进一步分化为淋巴系祖细胞(Common lymphoid progenitor, CLP)、髓系淋巴系祖细胞(Common myelolymphoid progenitor, CMLP)、髓系祖细胞(Common myeloid progenitor, CMP);

第三阶段,CMP分化为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前体(Granulocyte and macrophage progenitor, GMP)、巨噬细胞和DC细胞前体(Macrophage and DC progenitor,MDP)、肥大细胞前体(Mast cell progenitor,MCP)、巨核细胞和红细胞前体(Megakaryocyte and erythroid progenitor, MEP),同时,CLP分化为DC前体(Common DC progenitor, CDP);

第四阶段,前三个阶段产生的一系列未成熟的骨髓细胞(Immature myeloid cells, IMC)会迁移到不同的外周器官,分化成熟为淋巴细胞、粒细胞、DC、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从而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1]。

图 1 MDSC的来源:未成熟的骨髓细胞

但是,在肿瘤患者体内,骨髓造血干细胞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s)的故事就没有如此的悠长而流畅了。

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在HSC分化的过程中捣乱,一方面抑制HSC的逐步分化,另一方面诱导未成熟的骨髓细胞不断增殖,产生了大量异常的未成熟的骨髓细胞,统称为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MDSC)[1]

Dmitry I. Gabrilovich教授是MDSC研究领域的权威,他在2009年的时候提出了MDSC的定义:MDSC是一群在肿瘤等病理条件下被激活和动员的、具有T细胞抑制功能的、骨髓来源的未成熟细胞[2]

大家知道,流式细胞术是鉴定不同免疫细胞强有力的工具,然而在MDSC面前,流式细胞术显得很无力。

因为MDSC的表型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一个MDSC细胞和另一个MDSC细胞,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长相”和“身份证”。

由于MDSC这种“大杂烩”的特点,MDSC的鉴定,就成了MDSC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今天,小Q带大家层层拨开MDSC的神秘面纱~

(一)MDSC的细胞表面分子标志

经过了40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勉为其难地统一了MDSC的分子标志,小鼠的MDSC和人的MDSC分别有自己的一套鉴定标准。

MDSC从细胞形态上,分为类似于单核细胞的单核型MDSC(M-MDSC)和类似于粒细胞的粒型MDSC(G-MDSC)两个亚群[3]。

种属

MDSC

M-MDSC

G-MDSC

小鼠

Gr1+CD11b+

CD11b+Ly6G-Ly6Chi

CD11b+Ly6G+Ly6Clow

-

HLA-DR-CD11b+CD33+CD14+

HLA-DR-CD11b+CD33+CD15+

MDSC本质上是未成熟的骨髓细胞,利用上述的MDSC标志,就能将MDSC与生理条件下的IMC鉴别开来吗?

No. 小鼠的MDSC肯定是Gr1+CD11b+细胞,但Gr1+CD11b+细胞却不一定是小鼠的MDSC。

从细胞表面分子标志来看,MDSC与未成熟的骨髓细胞“傻傻分不清”。

(二)MDSC的组织分布

科学家们利用MDSC的细胞表面标志,检测了人和小鼠关键免疫器官中MDSC的分布情况。

由于MDSC是在肿瘤等病理条件下被激活和动员,因此,在健康人或小鼠体内,根据MDSC表面蛋白标志检测到的并不是MDSC,只能算是未成熟骨髓细胞IMC。

图 2 MDSC分布:肿瘤患者体内大量分布

具体来看,在生理条件下,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仅含有0.5%的IMC;小鼠的骨髓中IMC含量为20%~30%,脾脏中为2%~4%。

而在肿瘤患者体内,人PBMC和肿瘤组织内的MDSC上升高达10倍;小鼠的外周血、骨髓、淋巴结、脾脏、肺脏、肝脏、肿瘤中都已经检测到了MDSC,尤其是脾脏中,高达20%~40%。[2, 4]

(三)MDSC的免疫抑制功能

细胞表面分子标志是鉴定MDSC的第一步,但是,从表型上无法区分未成熟骨髓细胞IMC和MDSC,无法区分PMN-MDSC与中性粒细胞,也无法区分M-MDSC与单核细胞。

所以需要进一步用功能和生化特性来定义MDSC。MDSC的功能,是鉴定MDSC的第二大要素。

MDSC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5]。一方面,MDSC为肿瘤“鞍前马后”,促进肿瘤血管新生、促进肿瘤侵袭转移;

另一方面,MDSC为肿瘤“冲锋陷阵”,想方设法地抑制机体免疫应答,包括抑制CD8+ T细胞、CD4+ T细胞、NK细胞、B细胞的功能,促进CD4+ T细胞向Treg(Regulatory cells)的转化,MDSC还能够转变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

MDSC与未成熟的骨髓细胞IMC具有相同的细胞表面分子标志,MDSC有别于IMC的关键特点即在于MDSC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其中,抑制CD8+ T细胞,是鉴定MDSC的“金标准”[3]。

评价MDSC免疫抑制功能的经典体系是MDSC与CD8+ T细胞共培养实验,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抗原特异性体系,即评价MDSC是否抑制抗原特异性的CD8+ T细胞,其中用到同源多肽或同种异体混合白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MLR)活化的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

第二类是评价MDSC是否抑制抗原非特异性的CD8+ T细胞,用CD3/CD28或凝集素活化CD8+ T细胞,加入纯化的MDSC。

上述两种共培养体系中,MDSC含量的“滴定”至关重要,即固定CD8+ T细胞的数量,逐量增多MDSC,观察MDSC对于CD8+ T细胞增殖和效应功能的抑制作用是否逐步增强。

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抗原特异性的抑制实验更有意义,因为它能够更好的模拟体内情况。

好了,今天小Q就给大家介绍就这么多。如果大家还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MDSC相关的调控机制,了解MDSC 的靶向策略,更想跟随小Q解锁MDSC的详细研究方法, 记得关注小Q ~

【参考文献】

[1] D.I. Gabrilovich, S. Ostrand-Rosenberg, V. Bronte, Coordinated regulation of myeloid cells by tumours, Nat Rev Immunol 12(4) (2012) 253-68.

[2] D.I. Gabrilovich, S. Nagaraj,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as regulators of the immune system, Nat Rev Immunol 9(3) (2009) 162-74.

[3] V. Bronte, S. Brandau, S.H. Chen, M.P. Colombo, A.B. Frey, T.F. Greten, S. Mandruzzato, P.J. Murray, A. Ochoa, S. Ostrand-Rosenberg, P.C. Rodriguez, A. Sica, V. Umansky, R.H. Vonderheide, D.I. Gabrilovich, Recommendations for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nomenclature and characterization standards, Nat Commun 7 (2016) 12150.

[4] D.I. Gabrilovich,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 5(1) (2017) 3-8.

[5] D. Marvel, D.I. Gabrilovich,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expect the unexpected, J Clin Invest 125(9) (2015) 3356-64.

— END—

撰文 丨小Q老师

审核丨小张老师

责编丨小张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