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安山文学】王金山||关注脑健康,享受快乐人生(科普作品)

 望安山文学 2022-07-17 发布于福建


文/王金山


每年的9月16日,是中国“脑健康日”。著名女作家吕铁力曾在《丢失的人——中国人“脑健康”备忘》一书中写到:“在国人的意识中,对'脑’的认识很模糊。他们对身体的其他器官,比如心脏、胃的疾病很关注,却并不在意脑的健康与否,以为头不疼就等于脑健康。他们对老年痴呆症也很陌生,更无法理解这类人群,也就无法体会家属的苦处。人文的、躯体健康的、遗传的、个人生活方式的多方面因素在影响、左右着脑健康。毫无疑问,脑健康绝不仅是医学科学问题,它更是一个经济、社会的综合问题。”吕作家说的在理!  
脑健康受损者主要表现可根据受损程度划分为:(1)脑部疾病:包括脑卒中、脑肿瘤、脑外伤、脑炎(脑膜炎)、脑变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和帕金森病等)、脱髓鞘疾病等;(2)脑亚健康:包括疾病的临床前期和亚健康状态。后者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检查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疲劳,活力、反应能力、适应力减退,创造能力较弱,自我有种种不适的症状的一种生理状态。脑亚健康介于脑健康与疾病之间,是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当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有关人类脑研究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关注热点。美国提出“脑的十年”,日本提出“理解脑、保护脑、创造脑”的口号,日本脑研究会提出脑研究以揭示脑机能、克服脑疾病和开发人工智能为支柱。我国有关权威部门也向全社会推出了“预防脑卒中,珍视脑健康”的全新观念。

 

          神秘的“大脑”

 

我们知道,脑的功能既重要,又神秘。人的思想、信仰、记忆、行为、情感都与大脑密不可分。脑是思维的场所,控制机体的中枢,还具有协调人体躯体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运动功能的能力。正是由于有了大脑,人们才得以讲话、计数、作曲、欣赏音乐、识别几何图形、相互理解和彼此交流。大脑还具有制定计划和进行想象的能力。
人类的起源、人脑的进化都是踏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双重节拍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表明,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根本没有纯粹的体力劳动,因为即使是最简单的体力劳动,也是在大脑皮层控制下来完成的。尽管当今已进入电子计算机的时代,然最新式的电脑也远远不能代替人脑的复杂功能。脑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骄傲。据悉,人的大脑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左脑的最大特征是管理“语言中枢”,负责理解文字、语言以及进行数字计算。它能将复杂的事物细分为单纯要素,有条不紊地进行条理化思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思维。右脑则负责鉴赏绘画,观赏自然风光,欣赏音乐,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把握整体。这些功能,用大脑生理学理论来解释,可分为五个方面:类别认识能力;图形认识能力;空间认识能力;绘画认识能力;形象认识能力。简言之,右脑是管形象思维的。其次,人的记忆宛如一盘盘录象带,所看到的场景,听到的事情都被无一疏漏地录下来,右脑恰似一座能无限收集录象带的巨型仓库。为了便于提取,每盘录象带上依场景、情节的不同贴标签,这便是左脑的功能之一,即语言职责。还有,右脑的记忆容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因此,在重视左脑开发的同时,要重视右脑的开发,让“仓库的空地”越来越大。

 

 脑大脑小决定人的聪明程度吗?

 

然而,大脑组织体积与重量的大小,并不一定与人的智慧水平成正比关系。据资料记载,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脑子重2012克,法国作家佛朗西斯的脑子重量只有1017克,然而,他俩都是世界文坛的巨匠,有的人脑子重量达到2850克,却是个白痴。这就告诉我们,人的聪明与否,往往是取决于脑细胞的素质,而脑细胞的素质则和大脑的使用和训练有极密切的关系。
要增强脑细胞素质,提高大脑的功能,首先是要肯于用脑和勤于用脑。十九世纪法国科学家拉马克在他的《动物哲学》一书中曾提出“用进废退”的学说,主要意思是说,假若某种动物从幼小起,就经常更多地使用某一器官,则这一器官必将越来越发达,其功能的大小强弱,也因这一器官使用的时间长短而有差异,如铁匠的手臂,挑担人的腿,就是由于长期使用的结果,所以就不断增强了力量;反之,如人体的耳肌、尾骶骨之类的衰退,就是长期废用的结果。脑子这个器官更是这样,越用越灵。
我们知道,大脑犹如一台电子计算机,它离不开外界给它的信息。日常生活中这些信息可以从眼、耳、鼻、舌、身等几个感官,源源不断地涌向大脑,有的可以立即做出反应,有的则被大脑分析、综合,作为“痕迹”而储存起来,待以后需要时又可唤起这种“痕迹”的再现,这种信息“痕迹”的储存就叫记忆,而这种信息“痕迹”的再现就叫回忆。科学证明,勤于用脑、不断复习的人,由于信息的反复刺激,记忆痕迹就会得到强化,以致记得很牢固。此外,勤于用脑还会使脑子接受更多的信息,信息越多越广泛,大脑还会清理出一些信息之间的固有联系和内部规律,于是人的理解力就会大大加强,知识和经验越积越多,学识更加广博。

 

        多用脑会伤脑吗?

 

有的人怕用脑后会得神经衰弱,其实只要善于科学地用脑并讲究大脑的卫生,这种想法就是多虑了。日本科学家用超声波测量不同生活方式人的大脑,发现勤于思考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细胞得到良好保养,因此大脑不会过早衰退。我国也有人对20~70岁的人进行了试验,发现积极动脑,即勤奋好学的人,即使活到60岁,大脑也还像30岁左右的人一样灵光;我国著名的内科临床专家张孝骞教授生前曾经说过:“要善于用脑和保护脑,脑力劳动者必须做到体力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要珍惜青年时代,要勤奋学习,做到用脑和休息脑结合好,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以及文体活动;工作、学习时专注、发愤,全力以赴;玩起来也要专心致志,使脑子得到充分休息。”
现在,许多人整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不学无术,反而有害于脑子,日久天长会变得精神衰弱不振,反应迟钝,不能适应新任务和新环境,乃至晚年还易得“老年性痴呆症”。还有许多人,整天以车当步,连几百米远的路程都不愿走,将两条腿废了;“人老腿先老”,人的劳动、工作、学习、生活,时刻都离不开双腿。矫健的双腿也正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如果缺少锻炼,人的腿就慢慢退化了,同时也影响到脑的退化。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是休息、玩乐,对身体健康也很有害处。人空闲了,脑子往往并不空闲,难免要胡思乱想。杂念多,精神空虚,生活无聊,其结果是精神恍惚,饭吃不香,觉睡不着,无疑对身体是个摧残。因此,有关专家们建议那些离退休下来的人们,要为自己选择一个“嗜好”,或者研究一点学问;或者做些力所能及而又有益于社会的公共福利工作。
引起脑部健康失衡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不良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有吸烟、饮酒,情绪紧张或者压力,睡眠障碍。不良方式主要还有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比如说吃的饮食过咸或者过甜,这属于是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饮食,也容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生。还有,一些白领坐在办公室不爱运动,就容易导致随着年轻增高也发生高脂血症。再就是有些人睡眠的障碍,比如说睡眠多,或者是睡眠少,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脑的损害。
可见,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要有个正当事物吸引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兴趣、爱好和事业上。精神有所依托,身心愉快,不但健脑,而且可延年益寿。前苏联科学家达魏坚柯夫曾指出:“劳动,其中包括智力劳动,能锻炼神经系统,而游手好闲却对神经系统非常有害。”这里说的“劳动”,是泛指,即凡是对人体有益的活动,包括旅游、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自我按摩等等。英国人弗姆·卡恩,四处旅游,写了大量的游记,一生经历了12个英国国王,活了207岁;匈牙利人约翰·罗文活了172岁,他妻子活了164岁,他俩共同生活了147年;我国书法家苏局仙在102岁时仍然坚持读书、写作;91岁的京剧艺术家侯喜瑞、光绪十八年出生的90岁辛亥老人上官悟尘,年老不服老,均写过好多书;多多用脑可以益寿延年,他们尽管高龄,仍然神采奕奕、步履稳健。

 

         何谓“大脑卫生”?

 

有人把计算机比作大脑,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计算机的能力可以和大脑相比。大脑并非“永动机”,脑需要连续不断的血液、氧气和营养供应。一般而言,心脏输出的血液约1/5供给了脑。如果血供中断超过10秒钟,就可能引起意识丧失。血氧、血糖水平过低或血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可在数秒钟内引起大脑功能异常。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保护着大脑免遭损害。
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可以接受或传递大量信息的通讯系统,这个系统易于受损和患病。神经变性可以引起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病,脑和脊髓感染可以引起脑炎或脑膜炎,脑供血中断可以引起脑卒中,外伤或肿瘤可以引起脑和脊髓结构受损。
脑的有些地方如果坏了,人就不会自己梳头、洗脸了,有的地方坏了,人就不会读书了。大脑这么多区域,掌管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脑子受损的部位不同,表现也不一样,一旦有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就是处于亚健康、甚至疾病的状态了。
神经系统是最复杂的人体系统,大脑的小小空间里密布着重要的神经、血管、组织,一旦出现病变,非常麻烦。常见的脑病,比如:脑肿瘤、癫痫、脑卒中等。
当然,要想增强大脑素质,提高其效率,必须注意“大脑卫生”,也就是说运用脑力时要合理,要掌握“度”,防用过了头。我们知道,兴奋和抑制是大脑皮质的活动规律,当你看书时,管视力、理解和记忆等区域的脑细胞就兴奋起来,而别处的脑细胞则相应处于抑制状态,如果看书过久,兴奋的脑细胞就会转入抑制,使人产生头昏、脑胀、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疲劳症状。如果阅读一小时左右以后适当的休息,让另外一群脑细胞活动起来,使原来兴奋的一群脑细胞消除一下疲劳,人的精力就又会恢复。所以生理学家称疲劳现象是保护健康的信号。倘若不顾疲劳信号,一味蛮干下去,超过了神经功能的生理界线,终将使大脑陷于功能衰竭的地步而引起神经衰弱。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如果人能适当的休息,他就可以格外学习和工作。”领袖名言,诚哉斯也!
充足的睡眠,特别是深沉、酣甜、无梦的睡眠,对脑力恢复十分有利。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即所谓“文化式休息”,也能加速恢复和防止疲劳。最积极的休息是体育锻炼。学习时要有适宜的环境,例如空气新鲜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适当的光线可以减轻视觉疲劳;良好的姿势可以延缓学习时的疲劳。

 

     脑力者如何呵护“大脑”

 

脑力劳动者必须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注意保证充分适当的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磷化物等。最好少吃动物油,多服用植物油,因为植物油中富有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减缓动脉硬化的发生。张孝骞教授生前在介绍他的健脑养生的食疗时说道:“我的早餐是棒子面粥,一个鸡蛋,一点烤馒头片,再吃点水果和蒸红枣;中、晚饭的副食,多吃蔬菜,少量肉食,主食只吃一两多,全天吃粮食不超过半斤。”张老希望人们在饮食方面注意三点:(1)不要吃得太饱;(2)营养要够。脂肪少些无所谓,蛋白质要保持一定量。它是人体重要成分;(3)多吃蔬菜、水果和多纤维食物。少脂肪、多渣食物可以调节消化功能,对预防便秘、癌症、肠过敏等很多肠道病大有好处。
至于大脑的营养,应主要补充蛋白质、脂类(如卵磷脂等)以及维生素等等。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大豆、瘦肉、鸡蛋、鱼和虾等,维生素则要靠水果、蔬菜(新鲜绿叶菜为佳),另外如蜂蜜、荠菜、山药、蘑菇、茄子、番茄、萝卜、花生等含有大量的乙酰胆碱,黑芝麻、小麦、葡萄、核桃仁、葵花子、松子等等,都含有大量的卵磷脂、无机盐等,平时若能不断食用,对健脑养脑大有裨益。如果您能做到每天早中晚各做一遍健脑明目功,即“搓擦掌心揉手背,甩摆上肢屈前臂,熨目吞津推面颊,揉耳搓耳弹风池,指击头部百会揉,擦搓颈项拿肩井,更加意守三分钟,健脑明目有奇功。”其次,中老年人经常活动手指,尤其是夫妻之间相互做做按摩,不仅增进感情,有益身心健康,且可达到明目健脑的作用。此外,大脑细胞对酒精和尼古丁这类毒品很敏感,所以喝酒会使人精力涣散;吸烟过多不仅不能促进思维,消除疲劳,反而会促使思维活动的过早衰竭。
有一首《不老歌》唱的好:“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这对大脑的“不老”不也是同样道理吗?
“用进废退”,此道理,此规律,仅仅是指大脑吗?

 

趣味话题

 

            大脑喜欢什么

 

大脑喜欢什么?有人如此归纳:(1)大脑喜欢色彩。因为色彩会影响大脑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因此大人的世界不要总是黑白分明,可以学学孩子,多用五颜六色的东西。(2)大脑爱吃菠菜。大脑是一台珍贵而复杂的发动机,必须补充“优质燃料”,多吃菠菜可以减少记忆力减退现象。(3)大脑喜欢和身体交流。如果你躺着或靠着什么东西,身体很懒散,大脑就会认为你正在做的事情一点都不重要。美国《衰老神经科学前沿》杂志刊登的研究发现,散步时人的推理能力会提高,并能防止大脑功能减退。(4)大脑需要氧气。大脑虽然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却达全身耗氧量的25%。充足的氧气可以让大脑快速思考,而缺氧时,人会觉得没干什么活却非常疲惫、情绪善变、困得要命却睡不着。(5)大脑喜欢宽敞的环境。 大脑更喜欢宽敞的环境,视野开阔首先让人的心理不压抑,情绪好对大脑的思考会产生影响。其次,眼睛看到的东西越多,越能刺激大脑的思维。如果你经常身处狭窄的环境中,就要多去户外走走,解放大脑。(6)大脑需要休息。成人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所以工作每20—30分钟,应该休息10分钟。因为用脑越多,消耗参与大脑运转的物质就越多,换一种用脑方式,可以让这种物质的来源增加,恢复大脑的思考能力。
当然,大脑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小贴士

 

         做点手部“小动作”

 

手是日常健脑的最好活动部位,中老年人常做点手部运动,可以预防脑部衰老,减少痴呆症、脑梗塞和中风的发生概率。您在家的时候,手只要腾得出空来,就不妨做点手部小动作。
旋转拇指:如果感到体力不足,不妨试着让拇指作360度旋转。旋转时必须让拇指的指尖尽量画圆形。起初也许会感到不顺,但反复进行几次以后,拇指就会有节奏地旋转,而且让人觉得心情舒畅。一般让拇指按顺时针的方向及逆时针的方向各自旋转1~2分钟即可。
自我握手: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养生方法。左右手掌靠拢在一起交替对握,关键在于右手拇指要有意识地用劲抓住左手的小鱼际肌,左手拇指抓住右手的小鱼际肌。紧握3秒钟后双手分开。左右相互紧握5~6次。
手指交叉:当感到大脑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时,不妨把双手手指交叉地扭在一起。一只手拇指在上交叉一会儿后,再换成另一只手拇指在上。然后将手指尖朝向自己,并使双手腕的内侧尽量紧靠在一起。反复进行几次。
温风吹手:许多人在洗发后都用电吹风吹干。如果使用电吹风对手掌进行刺激的话,只花3~4分钟,就可取得保健效果。用电吹风向手掌送去温风,感到稍热时,就把电吹风移开,然后再靠近手掌吹风。这样反复进行6~7次,使整个手掌都被电吹风吹出的温风刺激到。

  

释疑解惑

 

             何谓“脑胖”?


编辑同志:
我喜欢吃夜餐,此习惯已经养成多年。近日,我听一位养生专家说,经常喜欢吃夜餐的人以后容易“脑胖”。我不明白,“脑胖”是不是脑袋大或头大的意思?如此,头大不是更聪明吗?
                       湖南    邢美美


邢读者:
“脑胖”不是脑袋大或头大的意思,况且聪明程度也不是以头大头小来划分的,人的聪明与否,往往是取决于脑细胞的素质,而脑细胞的素质则和大脑的使用和训练有极密切的关系。
这里说的“脑胖”,是指因为经常吃夜餐、吃过饱餐等,产生的多余热量会变成脂肪在体表及内脏包括脑内蓄积起来,这种出现在脑组织中的脂肪蓄积,会使脑沟变浅、脑围减少,即所谓的“脑胖”或“脂肪脑”。这是一种阻碍人类思维、影响大脑神经正常控制的一种新型“富贵病”。据悉,此病症分三期,一期表现为体重超重,记忆力减退,困倦、乏力;二期表现为身体肥胖,记忆力严重下降,嗜睡,运算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障碍,动植物神经反应受限,身体出现病理症状;三期表现为大脑受到脂肪压迫,语言、运动障碍,记忆力丧失或明显衰退,智力受损,呈现痴呆病症等。
那么,如何预防“脑胖”呢?除了少吃夜餐,每次饮食不宜过饱,以及不宜久坐,多加强锻炼身体外,如今,一些“新新人类”还流行起“断食疗法”,即采用断食和减食,以达到防治脑和内脏以及体表减肥的目的。
断食疗法分为完全断食和不完全断食两种。完全断食的具体做法是,断食3天吃一次东西;再断食3天,再吃一次东西;如此循环,1个月为一个疗程;或隔10天断食一次,即10天中吃9天,停1天,疗程为3个月。不完全断食的具体做法是,给自己超低量的卡路里,疗程从几个星期至几个月不等。至于减食疗法,即尽量少吃含脂肪量、含糖量和热量多的食物,胆固醇含量高的也少吃,多吃纤维素多的食物。
前不久,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马克·马特森提出了“间歇性禁食法”,即中老年健康者每周禁食2天,原则是,在一周其他5天内,想吃什么都可以,但在禁食的两天内,则只吃一点蔬菜和茶。马特森的这套理论,已在实验大鼠中得到证明,如此禁食法,对大脑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长期下去,会使大脑变得更加强壮,亦可防治“脑胖”以及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症等。
值得注意的是,活动性结核病以及肝硬化、尿毒症、晚期癌症病人等,不要作这样的断食疗法。

 

链接

 

        何谓“注意力匮乏症”

 

一天忙碌下来的你,当中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不知道在做什么。其次,明明知道手头上的工作很多,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先浏览网页。另外,虽然内心知道,要把工作完成掉,但还是忍不住要拿起鼠标点击,一阵浏览下来,时间浪费了不说,自己会感到茫然无措,注意力分散,导致工作质量和效率低下。也就是说,面对工作,突然会感觉到莫名地茫然无措,生活、工作中,发觉自己已逐渐不适应与人面对面交谈,好像得了健忘症,不能专心做一件事。这就是“注意力匮乏症”的典型表现,属于一种大脑认知上的“流行病”。

 

    坐着打瞌睡易患“脑贫血”


编辑同志:
我是个白领人士,因工作紧张,平时中午午休也只是在办公室的桌子或椅子上打打盹,可每次醒来后常常感到不舒服,即头晕、眼花、耳鸣、腿软、视物模糊等,尤其是耳朵,“嗡嗡”非常明显,过一段时间才可慢慢恢复。我这是怎么啦?坐着打瞌睡耳朵咋“嗡嗡”?
                        珠海   赵茛


赵读者:
您在午休打盹后出现的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脑贫血”症,即脑部血管血液过少的病症,或脑内一时性血液从应不足引起的晕厥现象。凡是可以引起脑供血不足的疾病都可以导致脑贫血,例如颈椎病、心脏疾病、胸部疾病、营养不良等。发作时,患者可有面色苍白、四肢无力、恶心、头痛、耳鸣等症状。至于您,主要是在熟睡后,心率变慢,血管扩张,流经各种脏器的血液流速减小,坐着睡觉时流入脑内的血液就更少。尤其是午饭后,较多的血液要进入胃肠系统工作,进入脑子的血液相对减少,加上坐位姿势,进一步加重了脑贫血,于是就会导致各种不适应症状,如头晕、眼花、耳鸣、腿软、视物模糊等。
因此,对于没有时间休息的人们,尽管很困,也尽量不要这样“午睡”。如果避免不了,醒后不要立即站立起来,而要待稍微“清醒”3—5分钟,然后再做做扩胸运动,活动活动四肢,以免“睡”出“病”。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您经常发生耳朵嗡嗡这样的“脑贫血”现象,不能放任不管,除了积极到医院检查病因外,应该注意补气补血的药物以及食疗,常用的补血中药有当归、党参、熟地黄、白芍、龙眼肉、阿胶、鹿角胶等。饮食中应注意高蛋白、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的食品及含铁丰富的饮食。有益的水果有苹果、大枣、荔枝、香蕉等。此外还应多食用黑木耳、香菇、黑豆、芝麻等食品,也有益于补养生血。
现在介绍2则食疗方,请飨之。
方一: 菠菜鸡蛋汤
组成:菠菜60克,鸡蛋2个,姜丝、盐各少许;
用法:将菠菜洗净后切成段,用沸水煮,水再开后放入姜丝和盐,打入鸡蛋再煮;
功效:补血健脾;
主治:贫血,属血虚型,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口唇、爪甲淡白,神疲乏力,舌淡,脉细者。
方二: 龙眼莲子粥
组成:龙眼肉5个,莲子15克,糯米30克;
用法:将上述用料一同煮成粥后食用;
功效:补气益血;
主治:贫血,属气血亏虚型,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周身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纳少,动则汗出。

 

       打呵欠给大脑降温?


编辑同志:
最近,听朋友说,早起时打个哈欠就等于喝了杯咖啡,经常打呵欠可以使大脑清醒,全身舒服,有此一说吗?
                                   安徽   张建平


张读者:
打哈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非主观意志所能控制得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理学家普罗文和贝宁格研究打哈欠时发现,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当一个人受到劳累、觉醒与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时,激发相关分子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我们知道,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者,频频打哈欠,有可能是缺血性脑中风的先兆,其原因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变窄,血管壁弹性降低,致使流向大脑的血液量减少,而大脑对氧气十分敏感,仅占体重2%左右的大脑,却消耗全身需氧量的25%左右,当大脑缺血缺氧时,即引起哈欠频频。同时,打哈欠还可使胸腔内压力下降,上下腔静脉回流心脏的血量增多,心脏的输出血量增多,脑细胞的供血能力得到暂时的改善。因此,频频哈欠常预示缺血性脑中风可能在近期发生。有科学家称,那些呵欠异常的人很有可能是大脑的温度调节系统出了问题,癫痫病人在发病前会不停地打呵欠。打呵欠还能预示偏头痛患者很快就要发病。
不过,打呵欠也不光光是“坏”的表现,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然很短暂,大约6秒钟左右,但其生理作用却是显著的。在这期间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气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升用脑效率,亦可帮大脑降温。据美国探索频道报道,负责该研究的纽约州立宾汉姆顿大学的科学家安德鲁·盖洛普说:“大脑就像电脑一样,温度适中时工作效率最高,我们的身体会最大限度地保持大脑凉爽。”
安德鲁和同事研究了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一种长尾小鹦鹉。实验显示,处在不断升高环境中的鹦鹉,打哈欠次数,是处在较低温度环境中鹦鹉的两倍。如果外界环境比大脑和身体凉爽的话,快速吸入空气可以冷却流经面部的血液,大脑的温度也会降低。
研究表明,打呵欠可以使大脑清醒,早起时打个哈欠就等于喝了杯咖啡。研究还解释了为什么人在疲惫时总爱打呵欠:因为身体的困倦使大脑深层的温度升高,这促使我们通过打呵欠降低大脑温度。
此外,打呵欠还能促进大脑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比如让大脑从睡眠中清醒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哈欠声不断,得当心脑中风侵袭。
(原载北京《药物与人》杂志2013年9期)

 

           脑鸣咋要看肝?


编辑同志:
我有一事不解,3年前,我因“脑鸣”而四处治疗,有的医生说我脑血管有问题,有的医生说我颈椎有问题,有的医生干脆说我“肾亏”、“肾阳虚”,等等,可治疗效果均不显著,反而因吃药吃得我口干、咽痛、鼻子出血、夜晚无法入睡。如今,每次发作时头痛如裹,脑鸣不止,时如蝉鸣,时如雷鸣,使我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近日,我在朋友的引荐下,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就诊。这位老中医仔细地“望、闻、问、切”后,说我的“脑鸣”应“从肝论治”。几幅药吃下来,“脑鸣”明显好转甚至有时消失。我不明白,“脑鸣”怎么会跟肝有关系呢?
                    南京     胡继军


胡读者:
脑鸣在中医学中属眩晕症的范畴。一般发作时,病人自觉脑子嗡嗡作响,有时伴头昏头痛、胸胁隐痛、耳鸣耳背。历代医家大多认为脑鸣是由肾虚引起的,多从肾虚治。然而,近年来,有的中医专家从肝辨证论治脑鸣,每获奇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肝体柔而性刚,恶抑郁且喜条达,肝不仅主一身之筋脉,犹主一身之气机,故肝主疏泄。肝之与胆,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升一降,相辅相成,共同协作,主持者人体生命运动之总机制——升降出入也。无论外伤或内伤,肝之所伤,必伤及肝之气机矣。气机失畅,诸郁乃成。 可见,肝伤则会气机逆乱,容易郁滞隐隐作痛,或失其所养,风邪内动,上扰巅顶,而诱发头痛,脑鸣耳鸣。证属肝失疏泄,上犯清窍。治则予以疏肝行气。为此,这位老中医改变“治则”,对你“从肝论治”不无道理。另外要说的是,中医所说的“肝病”跟西医的“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是不一样的。

 

食素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


编辑同志:
我是个食素者,长年累月大都吃的是蔬菜和水果,很少吃荤菜。朋友最近来访,说我如此“食法”容易患心脑血管病。我不明白,蔬菜和水果类不是净化心脑血管的吗?怎么会引起心脑血管方面的毛病呢?
                            浙江     萧萍


萧读者:
传统观点认为,多吃素食,不仅能净化血液,还能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然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食素,甚至连牛奶、鸡蛋也不吃,会令身体缺乏维生素B12,进而有可能出现血管硬化的情况,患心脏病和中风机会反而相应增加。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客座教授胡锦生以及他的同事曾对100名食素超过10年的人士进行跟踪研究,当中七成人吃“清斋”,即连鸡蛋、牛奶及乳酪制品都不吃,结果发现四成被访者颈血管内膜比正常饮食者厚,血压亦较高。经进一步研究发现,他们血胆固醇虽偏低,但血管硬化病变的发生率,比非素食人士要高。另外,香港有5%的人口基于宗教、健康或瘦身等原因长期素食,结果造成许多人体内严重缺乏维生素B12,而维生素B12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如果缺乏便会导致身体内的同型高半胱胺酸之水平提高,从而不同程度地损坏血管内膜和令血管外皮加厚,引起血管硬化,导致中风的几率也增高。
可见,我们提倡素食,不是禁忌荤食。适当吃点肉,对身体还是必要的。特别是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孕妇,进食适量的肉食,如鸡、鱼、蛋、牛奶、猪肉等食物,可使营养均衡。正常的科学膳食是,动物性食品占16%—25%,其余大部分是植物性食品。当然,对选择吃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人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但建议最好食用一些蛋、奶或乳制品,这样可以弥补素食中的蛋白质不足和部分维生素、矿物质的缺少。例如,奶类加五谷类,如奶酪配全麦面包。另外,平时可以食用适量的干果,并增加日晒时间,以补充维生素D。对有维生素B2、维生素B12缺乏征兆和已出现症状者,如口角炎、皮炎等,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定剂量的维生素B2、维生素B12制剂。 

 

(原载北京《药物与人》杂志2013年9期)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王金山,男,65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策划:耕文;主编:非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