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道德经》某片段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7-17 发布于山东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大道至简,返仆归真。这个仆并不是错别字,是红尘仆仆,熙熙攘攘。“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八个字不能分开讲,是一体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为学是为了走出去,长见识,学技能,多读书,这是“闻见功夫”,多多益善,属于“拿起”的能力篇;为道是为了看清楚,放平和,破我执,去无明,这是“心地功夫”,空空如也,属于“放下”的境界篇。为什么说这八个字是一体不可分的呢?没有拿起,谈何放下?一个人没有经历过沧海横流,就谈不上英雄本色,顶多属于自我加冕、执空放空、以妄止妄。还不知不觉,自以为是。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侧重强调修炼的果位境界,大道至简,简至无为。无为不是不作为,更不是当鸵鸟那种自欺欺人,无为是不着相、不上停、不纠结、不二即为道,用佛教《金刚经》语言就是“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到了这个境界,自然是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玩得转,那也一定是“无不为”了。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所说这个“常以无事”,是从道的层面来说,不是具体的现象层面,而是宗旨的本质层面。人们忙什么?现象上看都是“有事忙”,但本质上却是“无事忙”,前者是神秀说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后者是惠能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老子在更高的维度,自然为我们开智,因此他说:“恒常是无事”,恒常就是如如不动的第一义,是未经杂染的阿赖耶识。如果是取有事,则“不足以取天下”。《楞严经》里说的更清楚:“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颠倒众生实在太多,名利场、是非场皆是苦海,“苦海泛起爱恨,人世间难逃避命运”。有事的根本源头在此,二元对立法。

老子所说意在追根溯源,但他同时又是积极的,因为他指明了“为学日益”,这句是手段和方法,真实有效,只有通过这个,才能“为道日损”,也就是“实践出真知、实践验真知”。否则就是空想家,妄想家,空谈误国,啥也不是。老子是全世界最懂辩证法的圣人,因为整部《道德经》把辩证统一用到极致,一言概之四个字:“相反相成”。比如:日益日损、进道若退、明道若昧、上善若水、曲则全、下为上、智慧大伪、仁义大贼、太上无有、不争以争、无私成私、多易多难等等,处处蕴藏在五千字里,从对立走向统一,极其辩证。

无为是不是不妄为,不妄为就可以无不为?在我个人看来,关于妄为之事,亦不可全盘否定,以免丧失勇气,踟蹰不前。失败与成功是一体辩证的关系,成功中暗藏失败,失败里孕育成功。这同样离不开老子的辩证哲学“相反相成”,也就是他说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人没有前后眼,不可能把一件事完全想好了再去干,干的完美又漂亮,这是剧本不是人生。所以“过而勿改,谓之过”,并不是“初过即过”。妄为也是心性的一部分,苦集灭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暴露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最终的目的是跳出问题,超越问题,不为所困,好比是超越轮回那样,这样也就发挥了问题的最大价值,问题成为修行的道场,历境炼心,增强自觉。

牛顿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