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古人评诗,把字分为虚字、实字,我们今天说的风花雪月走兽牛马等名词就是实词,其他的如动词、副词、介词、形容词等等属于虚字。 虚字中,常见一种现象,很多本该用动词的地方,却被副词代替。而且,很多佳句中,用副词好于用动词。 例如: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就比“故国有兵马,他乡闻鼓鼙”好一些。 一、虚活字与虚死字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提到:
所谓的虚活字,大致可以看作动词,虚死字,大致可以看作副词。后面举例说:
其中“用力於一字”,指:犹、自、忽、更、亦、且、遂这些字, “死字,欲使之活”,在上文中,可以看作用副词代替动词使用。例如这几个对仗句:
二、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出自杜甫的《出郭》:
犹,犹有之意,把动词有省略了;亦,亦闻之意,同样把闻省略了。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郭外而作,前四句是诗人晚眺之景物描写。 第三联一远一近,远处的故国尚有战事,这是心中所想;他乡即身处的成都,耳边(或许也是想象)还有鼓鼙之声(蜀地还在备战)。 中间一字,就是古人所谓的炼字,为什么不用动词有、闻 或者其他的动词呢? 其实也很简单,比较一下即可:
省略了动词,还有犹有、亦闻之意,省略了副词,就没有犹 、亦的意思了。 犹,尚有、还有, 可以说明战乱时间之久 ;亦闻、亦有,同样有,表示范围之广,故国有战乱,他乡也受影响。 一个有时间的属性,一个有空间的属性,这就是用副词强于用动词的好处。 三、其他的例子1、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出自杜甫《瞿塘两崖 》:
入天犹(有)石色,穿水忽(显现出)云根,云根,深山云起之处,常常代指山石,这里指石崖。 这首诗首联中间字用动词:传、壮,颔联中间字用副词:犹、忽,这也是避免雷同。 其次,犹有,表示一直有,忽现,有突兀之感,比简单的用动词,多了一层含义。 2、江山且相见,戎马未安居 出自杜甫《逢唐兴刘主簿弟》:
且相见,未安居,这两句并没有省略动词,是常见的副词+动词的组合。 3、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出自杜甫的《上兜率寺》:
上句用动词有,对句用了副词:自。宋叶梦得 《石林诗话》 卷中评价到:
结束语从以上的诗句可以看出,古人很重视炼字,炼字,既有动词、形容词,也有副词。 这些例句中,无论是虚活字(动词、形容词),还是虚死字(副词等),都带有动词的属性。本来是副词+动词的组合,诗人往往省略动词,而用副词代替副词+动词组合。因为多了一层含义,所以比只用一个动词要好一些。 明白这一点,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动词有时会和副词对仗。 @老街味道 宋人抄唐人,唐人抄谁?李白杜甫等人很多作品出自六朝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