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中医“竹梯”(22)五藏六腑(中)

 保和堂 2022-07-1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2、肝的功能(木)系统

1)肝主疏泄:


疏泄是指疏通畅达,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条件。元·朱丹溪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的观点。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是:① 调畅气机;②调节精神情志;③ 促进消化吸收;④ 维持气血运行;⑤调节水液代谢;⑥ 调节性与生殖(冲任、精室)。

图片

2)肝藏血生血:


 贮藏血液: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以濡养自身,维持阴阳平衡。肝不藏血,可出现肝血不足,阳升太过导致出血。 调节血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对恒定的。所谓“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肝不仅藏血,而且还能生血。“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气” (《素问·六节脏象论》)“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则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张氏医通·诸血门》)。可见,肝参与血液的生成。

图片

3)肝喜条达:


条达,舒展、通达之意。肝为风木之脏,肝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树木生长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正如唐容川说:“肝属木,木气冲和发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血证论·脏腑病机论》)

图片

4)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阴木,胆为阳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有关。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

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大恐)的不良影响有重要作用。故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气以胆壮,邪不可干。胆气虚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时,易于形成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病变。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

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动体,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胆能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情志。故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脏象论》)之说。肝主谋虑,胆主决断相互为用,

5)肝体阴而用阳:

    所谓“体”指肝的本体;“用”指肝的功能活动。肝为刚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为体;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肝用为阳。

图片

6)肝气与春气相应


肝与东方、风、木、春季、青色、酸味等有内在联系。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万物以荣,气候温暖多风。天人相应,在人体肝气在春季最旺盛,反应最强,多见肝之病变。

证之于临床,春三月为肝木当令之时,肝主疏泄,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故精神神经病变多发于春天。又如肝与酸相通应,故补肝多用白芍、五味子等酸味之品。

3、脾的功能(土)系统

1)脾主运化

图片


指脾具有对饮食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功能。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升则健。“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脾的功能,统言之运化水谷,分言之,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① 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若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功能失常,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变化。

 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脾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临床病理上消化不良与水湿不利常常互见。

图片

2)脾主生血统血


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

 脾主生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张景岳说“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景岳全书·血证》)
 脾主统血:脾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于血脉之“脾统诸经之血”(《名医汇粹》)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沈注金匮要略·卷十六》)。统血作用是通过脾气来实现的。

图片

3)脾主升清


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是指脾有将水谷精微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这种功能特点是上升为主,故说“脾气主升”。脾之升清,是降浊相对而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4)脾喜燥恶湿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脾喜燥恶湿,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而言。临床可见“湿困脾土”脾虚生湿等症候。

图片

5)脾与胃相表里(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脾与胃五行属土,以膜相连,经络互相联络而构成表里配合关系。具体表现在纳与运、升与降、燥与湿几个方面。

胃的功能受纳和腐熟水谷,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中医学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气,其含义有三: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脾胃功能在脉象上有从容和缓的表现;泛指人体的精气,如“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胃喜润恶燥与脾喜燥恶湿,阴阳互济,从而保证了脾升胃降的动态平衡。

图片

6)脾气与长夏相应


脾气旺于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与长夏相互通应。脾与湿土、黄色、甘味等有内在联系。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可引起胸脘痞满、食少体倦、大便溏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腻等。故长夏处方常加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

4、肺的功能(金)系统

图片


1)肺主气

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能量),就是说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脏生成论》)


① 肺主呼吸之气:肺有呼吸功能,完成气体交换,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肺……一呼一吸,与天气相通”(《医原》)。中医认为,呼吸运动靠肺来完成,赖肾的协作。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肾主纳,一呼一纳,完成呼吸运动。

② 肺主一身之气:肺有主持、调节各脏腑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此功能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气机调节两个方面。

图片

2)肺主行水


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血证论'肿胀》)。人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以及大小肠膀胱共同完成的。肺气肃降,使体内代谢后的水液下行到肾,经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这就是肺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肺气宣的痰饮、水肿,多从肺治

3)肺主治节


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的作用。心为君主、五脏六腑之大主;肺为相辅,而主治节。故曰:“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肺主呼吸、调节气机、助心行血、宣发肃降等四个方面。

图片

4)肺主宣肃


宣肃,即宣发和肃降之意。肺宜清而宣降“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医学实在易》)。宣发与肃降为气机升降出入的表现形式。
① 肺主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吸清呼浊输布津微宣发卫气三个方面;
② 肺主肃降:肺主肃降是指肺气清肃、下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吸入清气、输布津微通调水道清肃洁净四个方面。

图片

5)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阴金,大肠为阳金)


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和吸收津液,为“传导之官”肺经属肺络大肠,肠经属大肠络肺,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上相互促进,肺气的清肃下降有于大肠的传导大肠之气通降下行,肺气才能维持其宣降。

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肺失宣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方面。通降下行为大肠的生理特性通降失常,以糟粕内结,壅塞不通为多,故有“肠道易实”之说,反之则泄

6)肺属金与秋气相应


肺为娇脏清虚之体,位居最高性喜清润,与秋天清肃、明润气候相应。肺在秋季最旺盛,西方、燥、金、白色、辛味等有内在联系。如秋季燥气当令,易耗伤阴津,出现干咳、口鼻干燥等症。

图片

5、肾的功能(水)系统

1)肾藏精


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精,又称精气,是中国古代气一元论的重要范畴。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出生之后,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实,成为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又为“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灌溉五脏六腑。水谷入胃,经胃的腐熟、脾的运化而生成水谷精,并转输到五脏六腑,使之成为脏腑精。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贮藏于肾,以备不时之需。

图片

2)肾主水液


肾为水脏,泛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作用。这里主要涉及肾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关键是靠肾阳对水液的气化来实现的,故名“气化”作用。主要是将水谷精微输布周身、将代谢浊液排出体外这两方面维持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俗曰肾的开阖作用

气化失职,开阖失度,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常,关门不利,阖多开少,小便的生成和排泄发生障碍可引起尿少、癃闭、水肿等病;若开多阖少,又可见尿多、尿频、尿失禁等病症。

图片

3)肾主纳气


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医碥·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类证治裁·卷之二》)。这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中的体现故曰化精封藏之本(《医学入门·脏腑》

如果肾气虚衰,摄纳无权,吸之气不能归纳于肾,会出现气短呼吸困难、动则喘甚等病理变化。所以,咳喘之病,“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临证指南医案·卷四》),初病治肺,久病治肾。

4)主真阴真阳

图片


 先天之本。肾精即肾所藏之精气;肾气即肾所化生之气,肾精与肾气实是物质与功能关系精化为气,气源于精。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阴液的根本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水,为阳气的根本。故曰先天之本。

② 真阴真阳。肾为五脏六腑之本,寓真阴(即命门之水)涵真阳(命门之火),五脏六腑之阴,非肾阴不能滋助;五脏六腑之阳,非肾阳不能温养。肾阴充则全身诸脏之阴亦充沛,肾阳旺则全身诸脏之阳亦旺盛。
肾阴虚则五心烦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症状;肾阳虚则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遗尿失禁,以及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性功能减退和水肿等症状。在病变中,互相影响累及阴阳两虚,称作“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图片

5)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为阴水,膀胱为阳水)


膀胱同属水又有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足,固摄有权,则尿液能够正常生成,并下注膀胱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能正常贮存和排泄。

肾与膀胱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膀胱贮尿排尿功能失调方面。如肾阳虚衰,气化无权,影响膀胱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癃闭、尿频尿多、小便失禁等

中医认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然肾气足则化,肾气不足则不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焦而为癃肿。小便之利,膀胱主之,实肾气主之也”(《笔花医镜》)

图片

6)肾主闭藏 应于冬气


封藏是肾的重要生理特性。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脏。蛰伏闭藏与冬季、北方、寒、水、咸味等有着内在联系。冬季岁运正常为“静顺”,万物归藏在人阴平阳秘,封藏有节不及为“涸流”太过为“流衍”,均会引起肾之阴阳失调封藏失职故冬季肾病、关节病较多。

7)肾附命火

“命门者……其气与肾通”;“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难经·三十九难》)实为肾主生殖的一部分功能。生命定律为天生地长、阳生阴长,故医家进一步强调:“命门者,人身之真阳肾中之元阳是已(《吴医汇讲》)

命火(真阳)至关重要。“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可以应物肝得命门而谋虑胆得命门而决断胃得命门而受纳脾得命门而转输肺得命门而治节大肠得命门而传导小肠得命门而布化……无不借命火温养也”(《石室秘录》)

图片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