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卷第二)

 圆二书斋 2022-07-17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图片

《内经》全名《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扁鹊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等六部著作同是秦汉时期医经学派的代表作,但由于《内经》之外的其余六部书籍均已失传,因此,《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内经》的成书,明确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包含了从阴阳五行、藏象、诊法、治疗、养生等中医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石。

其实,《内经》并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典籍,它还包含有古代哲学、天文、历法、地理、气象、物候、社会、风俗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从古至今,众多其他学科专家、文人雅士都研读此书,体会其文义,汲取其精华。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的内容侧重于基本理论与原则,《灵枢》的内容侧重于针灸、经络等。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系列文章: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卷第一)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图片

★ 注: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应,即相应、对应;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像。本篇以阴阳为理论的主体,论述阴阳与自然之象、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的相应,故篇名为“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的总纲,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也是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根本。自然界中的无穷奥妙都是从阴阳对立统一之中变化而来的,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务必求之于阴阳这一根本。

再拿阴阳的变化来说,阳气轻清上浮,积而为天;阴气沉浊下降,积而为地。

静止属阴,躁动属阳;

阳主生发,阴主成长;

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易动散,故能化气;
阴易凝敛,故能成形。

阴阳之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对立面转化,故阴寒至极可转化为阳热,阳热至极可转化为阴寒。

寒气凝敛,能生浊阴;

热气升散,能生清阳。

如果人体中脾脏的阳气下陷而不升,就会产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若胃中的浊阴之气堵塞在上而不降,就会产生胃脘胀满类疾病。这就是阴阳运行失常反映出来的一种病理现象。

清阳之气上升蒸腾而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而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由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的。

人体的变化也是如此:
清阳之气从上窍耳、目、口、鼻而出,如呼吸、声音、听觉、视觉等,都要依靠清阳之气才能维持;
而浊阴之气从下窍而出,如大小二便等秽浊之物从前后二阴排出。

清阳之气发散于皮肤、腠理和肌肉,如卫气运行到体表,保卫人体,抵抗邪气;
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如营气灌溉五脏六腑,起着营养的作用。

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使四肢温度正常,运动轻便灵活;
浊阴之气内走于六腑,饮食水谷中的营养才能被消化吸收,糟粕才能排出体外。
如果把水火分为阴阳,水的性质寒凉,又有润泽和向下流动的特点,属于阴;火的性质炎热,又有向上燃烧的特点,则属于阳。

若把药物和饮食的气味分阴阳,那么没有形质的气属于阳,而有形质的味就属于阴。

药物饮食的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又仰求元气的充养;


药物饮食之气生成人体的阴精,人体的阴精又依赖气化而产生。

阴精是依赖药物饮食之气产生的,形体是依赖药物饮食的五味而得到充实和生长的;


药物饮食经过气化作用转变为人体的阴精,而人体的元气充养着人的形体。

药物饮食的五味太过,会损伤人的形体;


药物饮食之气太过,则耗伤人体的阴精。

阴精能化生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的五味太过又耗伤人体的元气。

阴性沉降,故味出于下窍;阳性升浮,故气出于上窍。
味属阴,味厚者为纯阴或阴中之阴,而味薄者为阴中之阳;
气属阳,气厚者为纯阳或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

味厚纯阴者则能泻下,味薄阴中之阳者则能通利;
气薄阳中之阴者则能宣泄,气厚纯阳者则能生热。
气味纯厚热性很大的药物能够使人正气衰弱,气味温和的药物可以使人正气充足。这是因为大热的药物能消耗人体正气,而温和的药物具有补养的作用。

药物和饮食的滋味,可以分为阴阳两类:辛甘之味,辛走气而性散,甘入脾以灌溉四旁,均具有发散的作用,属于阳;酸苦之味,酸主内收,苦主泻下,二者合并又能上涌作吐,下行作泻,均属于阴。

阴气偏盛的药物使用过多则伤阳气,阳气偏盛的药物使用过多则伤及人体的阴精。阳性药使用过多则表现为发热,阴性药使用过多则表现为身冷。若寒到极点可以岀现热的表现,热到极点可以出现寒的表现。

寒邪易伤人的形体,热邪能伤人身之气。气受伤而运行不畅,可以发生疼痛;形体受伤而肌肉壅滞,引起肿胀。故先痛而后肿的,是气伤在先而后及于形;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伤在先而后及于气。

风邪太盛伤害人体,可以引起头晕目眩、肢体痉挛和震摇不定;
热邪太盛伤害人体,易生红肿热痛的疮痈;
燥邪太盛伤害人体,耗津伤液,表现为各种干燥的症状;
寒邪太盛伤害人体,使阳气不能正常运行,可以引起浮肿;
湿邪太盛伤害人体,会引起大便泄泻不爽。
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促成了生物生长收藏的生化过程;木、火、土、金、水五行生克的变化,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更替。与自然界的四时五行相应,人体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并有由五脏之气产生的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所以喜怒等情志变化能伤人的五脏之气,寒暑等天地间气候的变化自外而入能伤人之形。

暴怒伤肝,使气血上逆;暴喜使心气涣散,心阳受伤。如果喜怒等情志太过,会使气血突然紊乱上沖,充满上部的经络,可以导致阳气脱离形体而散失,从而出现昏厥甚或死亡。

所以说,倘若人们对情志不加以节制,就会使脏腑气血从内部受伤;对气候变化不善于调摄,就可使邪气从外部侵袭,造成内外夹攻的形势,那么就有性命之忧了。

因物极必反,故阴气过盛可以转化为阳,阳气过盛可以转化为阴,所以:


冬天受到寒邪的严重伤害,到来年春天可以发生温病;
春天受到风邪的严重伤害,到了夏天就易生腹泻病;
夏天受到暑邪的严重伤害,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
秋天受到湿邪的严重伤害,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黄帝说:我听说远古时代对医学有很高修养的人,他们研究人体的形态,辨别脏腑的位置;审察经脉的联系,把十二经脉分为阴阳表里相合的六对,并分辨各条经脉的走行路线;各条经脉上的穴位,都有一定的名称和部位;肌肉与骨骼相连接,也都有它们的起止部位;经络系统中的皮部和浮络,虽然有上下左右不同,但都条理分明;四时阴阳的变化,有它一定的规律;外界环境与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相互对应,也都有表里相合的关系。以上这些说法是否都是真的呢?

岐伯回答说:

东方

东方应春而生风,春风能促进草木生长,木气能产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脏,肝脏气血营养筋脉,筋有柔韧能屈能伸的特点,与木气相应。

在五行关系中,木能生火,而心属火,故说筋生心。肝与目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肝主管目。

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为深远无边的宇宙,在人为认识事物的规律,在地为万物的生化;生化然后能产生一切事物;认识了事物的规律,然后能生出智慧。

深远无边的宇宙是变化莫测的。


变化在天便是六气中的风;
在地便是五行里的木;
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筋;
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肝;
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青;
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角;
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呼;
在疾病症状便是抽搐痉挛;
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目;
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酸;
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怒。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大怒伤肝,悲可以抑制怒;风邪易伤筋,燥气能抑制风气;酸味也能伤筋,辛味能制约酸味。

南方

南方应夏,阳气旺盛而生热,热盛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够滋养心脏,心能生血。

在五行关系中,火能生土,而脾属土,所以说血生脾。心脏与舌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心主管舌。

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


它在天便是六气中的暑热;
在地便是五行里的火;
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脉;
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心;
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赤;
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徴;
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笑;
在疾病症状便是忧心忡忡;
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舌;
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苦;
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喜。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暴喜伤心,恐可以抑制喜;热能伤气,寒气能抑制热气;苦味也能伤气,成味能制约苦味。

中央

中央应长夏而生湿,湿能生土,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够滋养脾脏,脾脏能使肌肉生长发达。

在五行关系中,土能生金,而肺属金,所以说肉生肺。脾脏与口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脾主管口。

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


它在天便是六气中的湿;
在地便是五行里的土;
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肉;
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脾;
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黄;
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宫;
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歌;
在疾病症状便是干哕;
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口;
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甘;
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思。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思虑过度伤脾,怒可以抑制思;湿气能伤肌肉,风气能抑制湿气;甘味也能伤肌肉,酸味能制约甘味。

西方

西方应秋而生燥,燥能生金,金气能产生辛味,辛味能够滋养肺脏,肺脏能使皮肤和毛发健康。

在五行关系中,金能生水,而肾属水,所以说皮毛生肾。肺脏与鼻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肺主管鼻。

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


它在天便是六气中的燥;
在地便是五行里的金;
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皮毛;
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肺;
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白;
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商;
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哭;
在疾病症状便是咳嗽;
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鼻;
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辛;
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忧。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过忧伤肺,喜可以抑制忧;热气能伤皮毛,气能抑制热气;辛味也能伤皮毛,苦味能制约辛味。

北方

北方应冬而生寒,寒能生水,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够滋养肾脏,肾脏能使骨髓充满。

在五行关系中,水能生木,而肝属木,所以说髓生肝。肾脏与耳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肾主管耳。

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


它在天便是六气中的寒;
在地便是五行里的水;
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骨;
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肾;
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黑;
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羽;
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呻;
在疾病症状便是战栗颤抖;
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耳;
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咸;
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恐。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过度恐惧伤肾,思虑可以抑制恐惧;寒气能伤血,燥气能抑制寒气;咸味也能伤血,甘味能制约咸味。

所以说:


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而万事万物便产生在天地之间;
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都是由于阴与阳相互作用而生成的;
东南为左,西北为右,左与右是阴阳上升与下降的道路;
阴阳无形,水为阴,为阴之征,火为阳,为阳之兆,故水火为阴阳之见端。

总之,阴阳的変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根本。阴阳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为用。阴气静而居内,为阳气所镇守;阳气动而居外,为阴气所役使。

黄帝问:在医学里,如何具体运用阴阳变化的法则呢?

岐伯回答说:在分析疾病性质方面,阳气偏盛,则身体发热,腠理闭塞,气粗而喘,呼吸时前俯后仰,身体摇动。若阳热耗伤阴精,则汗不得出而发热愈甚,齿干,心烦闷乱。若再有腹满的症状,病情凶险。所以此类患者在冬季或许还能支持,但是却耐受不了夏季的炎热。

阴气偏盛,则身冷汗出,全身常觉得发冷,时常战栗恶寒,甚则出现手足逆冷。若再有腹满的症状,同样病情凶险。所以此类患者在夏季或许还能支持,但却耐受不住严寒的冬季。

这就是阴阳偏盛各自导致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它们的主要临床表现。

黄帝又问:那么怎样调和阴阳,使它们不至于出现偏盛偏衰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原则,则人身的阴阳就可以调摄。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会使阴阳失去协调,而引起过早衰老。

就一般人来说,年龄到四十岁,肾气已衰减了一半,起居动作也显得衰退了;到五十岁左右,就身体笨重行动不灵活,耳不聪、目不明了;到六十岁左右,阴痿不用,阳气大衰,九窍的功能减退,下虚上实,眼泪鼻涕也会经常不知不觉地流岀来。所以说,懂得调摄的人身体就很强健;不懂得调摄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

本来是同样的身体,但却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两种情况。聪明的人,注意的是人与天地阴阳之气的一致性,因而在健康无病的时候,就能够注意养生保健;而愚蠢的人,只有在出现了强壮与衰弱的不同结果时,才知道注意。所以愚蠢的人常正气不足,体力衰弱;而聪明的人,正气旺盛,耳目聪明,精力充沛,身体轻快强健。即使是年龄已经衰老,也还能焕发青春,保持强壮;而本来就强壮的人,就会更加强健了。

所以明达事理的人,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生不利的事,而能顺乎自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大快乐,使自己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无忧无虑的境地,因而可以长寿。这就是聪明人的养生方法。

西北方的阳热之气不足,而阴寒之气偏盛,所以说西北方属阴,人的右边耳目不如左边的聪明。相反,东南方阴寒之气不足,而阳热之气偏盛,所以说东南方属阳,人的左边手足不如右边的灵活。

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东方是阳气升起的方位,所以属阳;人面南而坐,左为东方,所以左侧也属阳。阳有上升的特性,所以人体左侧的精气,上部较盛,相对而言,左侧下部精气较虚。耳目在上,手足在下,所以左侧的耳目比右侧的聪明,但左侧的手足却不如右侧的灵便。

西方是阳气下降的方位,所以属明,人身的右侧也属阴。阴有下降的特性,所以人体右侧的精气,下部较盛,相对而言,上部精气较虚。手足在下,耳目在上,所以右侧的手足较左侧的灵便,但右侧的耳目却不如左侧的聪明。因此,即使是同样受到外邪的侵袭,如果是在上部,身体右侧的病会较重,而在下部,身体左侧的病会较重。

天地阴阳之气不能处处均衡,总会有所偏盛或偏虚。同样,人体的左右两侧,也有上下、阴阳、盛虚的区别。所以,邪气能够乘虚而入,停留在那里而成为疾病。

天有无形的精气覆盖宇宙,而包含着无限的生化能力;地有有形的物质,而能与天气相配合。天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作为时序的划分纲领;地有东、南、西、北、中五方区域,并各有不同的地理环境,与天气相合。天地阴阳相互交通,因而形成了万物。

无形的清阳上升于天,有形的浊阴下降于地,天地之所以能够这样不断地运动和相对静止,都是由阴阳变化的规律所决定的。这些升、降与动、静,促使万物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并且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只有懂得这些道理的聪明人,才能够做到在上部,仿效天气清轻的性质,来调养头部之气;在下部,仿效地气的沉静性质,来调养足部之气;在中部,仿效人事之间协调合作的关系,来调养五脏之气。

天地间的各种现象与人体各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应:


天空的清气与肺脏相通;
地上产生的饮食水谷与咽部之气相通;
风气属于五行中的木,因而与肝脏相通;
雷霆是火气,因而与心脏相通;
山谷之气,能藏蓄和生长植物,具有土的性质,因而与脾脏相通;
雨气有水的性质,因而与肾脏相通;
人体中的三阴、三阳六经经脉运行气血,犹如地上的河流;
肠胃能盛贮饮食水谷,犹如大海,善于容纳百川之水;
耳、目、口、鼻和前阴、后阴上下九窍,犹如水气流通的道路。

若以天地阴阳来类比人体,则人身阳气所化之汗,犹如天之降雨;人体中的阳气,好像天地间的疾风,流动不止;人怒气暴发,如同天之雷霆;人身中的阳气容易上冲,如同自然界中的阳气向上蒸腾。因此,调养身体,如果不仿效天地间的规律,不懂得天有八节不同的节气、地有五域不同的地理,那么,疾病就要发生了。

邪气侵犯人体,有如暴风骤雨,不仅随时会引起人生病,而且病情常常很快发生变化。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能够抓住时机,在邪气刚侵入皮毛时,就及时给予治疗;医术稍差的,到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知道给予治疗;再差一些的医生,则要到邪气侵入筋脉的时候才治疗;更差的医生,等到邪气已经深入到六腑时,才知道给予治疗;技术水平最差的医生,直到邪气已经进入五脏时,才想到给予治疗。

一般来说,邪气所在部位越浅,越容易治疗,人体所受损失也越小;而当邪气深入到五脏时,病势已经相当严重了,这时即使给予治疗,恐怕也只有一半治愈的希望。所以,风、暑、燥、寒、湿五气侵犯人体,可以从皮毛而深入到五脏。作为医生,应该懂得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而给予及时治疗。

当然,疾病部位的深浅,也往往和引起疾病的病因性质有关。例如,天之六淫之邪,多由鼻入肺,而易伤及人之五脏;饮食寒热调配不适当,则由口入而伤害六腑;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潮湿之气侵犯人体,多伤害皮肉和筋脉等部位。

善于用针刺治病的医生,掌握阴阳的道理,当病在阳经时,可针刺阴经,从而引出阳经的邪气;当病在阴经时,可针刺阳经,从而引出阴经的邪气。病在右者治于左,病在左者治于右。以及根据人们正常的生理指标,来衡量病人的病理变化及轻重程度,并从外表出现的症状,去了解内部的病变。

通过这种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疾病是属于邪气太过的实证,还是属于正气不足的虚证。那么,即使只见到疾病初起时的轻微表现,也可以知道病变的真实部位和性质。能够这样诊断疾病,就不会发生错误。根据正确的诊断给人治疗疾病,当然就不会失败了。

善于诊断疾病的医生,无论是观察病人的颜色变化,还是切按病人的脉搏,首先必须分辨阴阳。


在分析颜色时,要辨别明润光泽与晦暗枯槁,并通过察看异常颜色表现在脸面上的具体部位,而得知病变所在的脏腑;
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听病人所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他的痛苦所在;
诊察四时的色脉是否正常,就可以知道疾病在哪一脏、哪一腑;
察寸口脉的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

这样在治疗上就不会有过失,在诊断上也没有错误。

关于治疗疾病的原则,一般说来:


在病初起的时候,可以用针刺的方法而痊愈;
如果是病邪很盛的,尤其是那些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可以等到症状缓解、邪气稍退的时候再进行针刺;
如果病邪的性质是轻清的,轻者附于表、附于上,可以用扬散的方法治疗;
如果病邪性质是重浊的,重者沉于下、沉于里,可以用逐渐削减的方法治疗;
如果疾病是属于正气衰弱的虚证,应该用补益的方法治疗,使正气旺盛起来;
身体衰弱、怕冷、易患感冒的,可以用温性药来补气;
精虚血少的,应该用味厚的药来滋补。

根据邪气所在部位,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若邪气在上部,可以用吐法,使它从上排出;
邪气在下部,可以用泻法、利法,使它从二便排出;
邪气在中部,病胀满的,可用辛开苦降之法,使其消之于内;
如果邪气停留在体表部位,可用药物汤液洗浴的方法来祛除它;
若邪气侵犯皮毛,可用汗法来发散它;
若起病急暴,邪气很盛,当予以抑制之法;
病属于实证的,邪气在表适宜用发散法,邪气在里适宜用泻下法。

总之,治疗疾病必须详细审察证候属阴、属阳,分别采用滋补法和攻泻法。病在阳者可治其阴,病在阴者可治其阳,要平定气血,使它们按正常规律运行。凡血瘀属实的,当用刺血法治疗;气虚不足的,当用导引法治疗。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图片


★ 注:离,就是分离;合,就是集合、合并。阳与阴合则为,分则为二。本篇提出天地万物均可分为阴阳,阴阳之中又无限可分,但总体于一阴一阳,故篇名为“阴阳离合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是属阳的,地是属阴的,日是属阳的,月是属阴的。由于天地日月的运转,而形成了二十九日的小月和三十日的大月,但总的计算是三百六十天为一年,人体也应当与天地日月阴阳相对应。

但是,人体中的经脉却分为三阴三阳,和天地的阴阳数目并不符合,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事物的阴与阳是相对的,因而具有可分性。由一可以数到十,由十又可以分到百,由百可以变化到千,由千可以推演到万,由万还可以再推演下去,是数之不尽的。但是,根本在于阴阳二字。

天在上覆盖着一切,地在下承载着一切,天上的阳气下交,地上的阴气上迎,阴阳相互交通,才能产生万物。当万物开始萌芽还没有露出地面的时候,因为它的处所是在地下,地为阴,所以把这种情况叫做“阴处”,也叫做阴中之阴;当它们才露出地面的时候,叫做“阴中之阳”。可见,阳气是万物发生的动力,阴气是万物生长的基础。

所以:

万物的发生,是借着春季天气的温暖;


万物的滋长壮大,是借着夏季天气的炎热;


万物的收成,是借着秋季天气的清凉;


万物的潜藏,是借着冬季天气的寒冷。

这是四时气候变化和万物生长收藏相对应的规律。

如果四时失序,气候变化无常,那么,天地之间的阴气与阳气就互相阻隔而不能交通,于是一切生息就要停止了。

这种阴阳变化的规律对人体来说也是一样的,人体中的阴阳也是既可分离又可合并的,并且相互间保持着协调,从而使人体正常地生长发育。

黄帝说:我希望听你讲一下三阴经与三阳经的离合情况。

岐伯说:人面向南方而站立,前面就是南方。在自然界,南方为阳,北方为阴。人与天地相应,所以人前面阳气广大,因此叫做“广明”;相对而言,人的后面为阴,而人背后是太冲脉所经过的部位,所以把后面叫做“太冲”。

太冲脉所起始的地方,就是足少阴肾经的部位。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经。太阳经下端起始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上端结聚在眼内角处的睛明穴。因为太阳经与少阴经相合,太阳经为表,少阴经为里,所以又把太阳经叫做“阴中之阳”。

以上是按人体的前后划分阴阳的情况。如果再从人体上下部位划分阴阳,那么上为阳,所以身半以上的阳气旺盛,因而叫做“广明”;而身半以下属阴,称为太阴经。在太阴经脉之前的,叫做阳明经。阳明经脉的下端,起始于足二趾端的厉兑穴。因为阳明经与太阴经相合,互为表里,所以又叫做“阴中之阳”。

与厥阴经相合的经脉,叫做少阳经。少阳经为表,厥阴经为里。少阳经脉的下端,起始于足四趾外端的窍阴穴,这条经称为“阴中之少阳”。

因此,三阳经脉的离合情况是:分开来看,太阳在表为开,阳明在里为合,少阳在表里之间为枢。但是,这三阳经脉的功能是密切配合而不能相互背离的。如果在脉象上表现为搏动有力,而又不太浮起,就说明三阳经的功能协调统一,这样三阳经合起来便是一体,所以称为“一阳”。

黄帝说:我想再听听三阴经的离合情况。

岐伯说: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属于阳经,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就属于阴经。然而,按人体上下分阴阳,那么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而在上下之中的部位,也应当属于阴。

冲脉在下,在冲脉之上的脾经,称为太阴经。太阴经脉的下端,起始于足大趾端内侧的隐白穴,这条经脉又称为“阴中之阴”。

太阴经之后的经脉,名叫少阴经。少阴经的下端,起始于足心的涌泉穴,这条经脉又称为“阴中之少阴”。

在少阴经前面的经脉,名叫厥阴经。厥阴经的下端,起始于足大趾端的大敦穴,这条经脉有阴而无阳,而且又是阴气循行终止的地方,所以又称为“阴之绝阴”。

因而,三阴经的离合情况是:分开来看,太阴经在表为开,厥阴经在里为合,少阴经在表里之间为枢。这三阴经脉的功能是密切配合而不能相互背离的。如果在脉象上表现为搏动有力,但又不太沉伏,就说明三阴经的功能协调统一,这样三阴经合起来便是一体,所以称为“一阴”。

阴阳之气,在十二经脉中有规律地传递流动,运行不息,日夜运行五十度而为一周。只有在内的气正常运行,才能保证在外的形体健壮;也只有在外的形体强健,才能保证气聚合而不离散。形与气,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三阴三阳,有离有合,相辅相成,从而保证了人体旺盛的生命力。

阴阳别论篇第七

图片

★ 注:本篇内容主要是运用阴阳的道理,讨论脉象及其主病,从而推断疾病的预后。因为本篇与其他关于阴阳基本内容的论述不同,故篇名为“阴阳别论”。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说:四经就是肝、心、肺、肾四脏的脉象,它们分别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应;十二从,是指与十ニ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

脉有阴阳之分,知道了什么是阳脉,就可以了解什么是阴脉;反之,知道了什么是阴脉,也就了解了什么是阳脉。

阳脉有五种,分别代表五脏的正常脉象,也就是肝脉微弦、心脉微钩、脾脉微软、肺脉微浮、肾脉微沉。但是,五脏与季节相应,脉象又会按季节发生变化。也就是五脏的脉象,在春季都带有弦象、夏季都带有钩象、长夏季都带有软象、秋季都带有浮象、冬季都带有沉象。这样,五脏脉象各有特点。而五季之中,五脏脉象又都有变化,于是便有二十五种脉象,这都是属于正常范围,所以又可以说有五五二十五种阳脉。

所谓阴脉,是指“真脏脉”。这种脉象中,丝毫没有柔和的现象,也就是没有“胃气”。它的出现,反映内脏中的真气已经暴露出来,并且即将衰竭,所以必然会引起死亡。

所谓阳脉,就是指在脉中反映出有胃气,也就是具有从容和缓、柔软的脉象。

医生在临床诊病中能够辨别出脉象中的胃气,在发现某一部位的脉象中胃气不足时,便可以根据这一部位与内脏的特定联系,判断出疾病所在的脏腑。能够辨别出真脏脉,就可以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推断出死亡的时间。

颈部的人迎脉可以诊察三阳经的变化,手腕部的寸口脉可以诊察三阴经的变化。诊脉的部位虽然不同,但作为全面了解人体的疾患,两种诊脉部位却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在诊断中的作用也是统一的。

辨别阳脉,可以根据自然界天时气候的规律推断出疾病轻重变化的时间;辨别阴脉,可以测知疾病生死的日期。只要谨慎熟练地辨别阴脉和阳脉,临证时便可以做到胸有成竹,而不至于犹豫不决地去和别人商量了。

所谓脉象的阴阳,还有另外的含义:

脉搏偏于沉伏的为阴,脉搏偏于隆盛的为阳,也就是去为阴、来为阳;
脉象偏于沉静的为阴,偏于躁动的为阳;
脉象频率慢的为阴,脉象频率快的为阳,也就是迟为阴、数为阳。

凡是见到没有胃气的真脏脉象,如见到肝脉来时胃气断绝,十八日后便会死亡;见到心脉来时胃气断绝,再过九天就会死亡;见到肺脉来时胃气断绝,十二天后就会死亡;见到肾脉来时胃气断绝,七天后便会死亡;见到脾脉来时胃气断绝,四天后便会死亡。

一般地说,阳明经发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经常感到大小便不通畅,如果是妇女,还会出现月经闭止不来。若病久了,病情发生变化,可以导致身体发热、消瘦干枯的“风消”病,或者发生喘息胸闷的“息贲”病。疾病发展到这个程度,那是很危险的,往往会造成死亡。

太阳经发病,一般多出现发热恶寒的症状,或者下肢痈肿,以及四肢软弱无力的“痿厥”,还可以出现小腿后侧酸疼胀闷。若病久了,病情还会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皮肤干枯好像鱼鳞那样的“索泽”病,或者发生阴囊肿痛的“颓疝”病。

少阳经发病,往往出现气短无力,容易咳嗽以及腹泻。如果病久了,病情发生变化,可以引起心中空虚,牵掣疼痛的“心掣”病,或者发生大小便阻塞不通的“隔”病。

阳明经和厥阴经同时发病,其主要症状是容易受惊害怕、背部疼痛,时常嗳气和打呵欠,这叫做“风厥”病。

少阴经和少阳经同时发病,其主要症状是腹部以及两胁肋处胀满,心胸满闷,时时叹息。

太阳经和太阴经同时发病,常会出现半身不遂,筋肉松弛痿弱,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脉的搏动有力,波动起来时旺盛,而波动下去时显得衰弱,好像古人衣带上的钩那样,头大尾小,这种脉象,反映阳气正盛,叫做钩脉;
脉的搏动微显无力,轻柔得好像按到鸡身上的羽毛那样,这种脉象,反映阴气初长,叫做毛脉;
脉的搏动微显无力,好像琴弦那样直而长,并且带有弹性,这种脉象,反映阳气初生,就叫做弦脉;
脉搏动时虽然有力,但必须重按才感觉得到,而轻按时却触不到,好像石头沉到水底那样,这种脉象,反映阳气潜藏而阴气隆盛,就叫做石脉;
脉的搏动,柔和滑溜,这种脉象,反映阴阳和平,就叫做溜脉,也就是滑脉。

阴气盛于内,使五脏功能紊乱;阳气浮散于外,使皮肤不能固密,汗出过多,阳气外泄,于是出现四肢冰冷。这样,就会损伤肺气,引起喘息气促的病证。

阴气之所以能不断产生,其根本在于阳气固密,而阴阳调和,刚柔相济。所以,若阳气太盛,甚至有阳无阴,那么孤阳便不能生,于是阳气必然要从外散失,而阴气随之从内消亡;反之,如果阴气过盛,使明阳失调,甚至有阴无阳,而独阴不能长,所以经脉的气血也会衰败枯竭。

凡属于“死阴”的一类病证,不超过三天就会死去;凡属于“生阳”的一类病证,不超过四天就会痊愈。

那么什么叫做生阳,什么叫做死阴呢?所谓生阳,就是疾病按五行相生的次序发展变化,例如肝病传到心,肝属木,心属火,五行关系中,木能生火,所以这类病便属于生阳;而所谓死阴,就是疾病按五行相克的次序发展变化,例如心病传到肺,心属火,肺属金,五行关系中,火克金,所以这类病便属于死阴。

此外,像肺病传到肾,因为肺属于阴脏,肾也属于阴脏,是从阴传阴,这种情况叫做“重阴”;还有肾属阴,在五行属水,脾也属阴,在五行属土,若肾脏有病而传给脾脏,与五行相克的顺序相反,是水反而欺侮土的现象,这类病又称为“辟阴”,也是不能治愈的死证。

阳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可以引起四肢肿胀;

阴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可以引起大便下血,郁结轻浅的,便血一升,稍重的便血二升,更重的便血三升;

阴经阳经的气血都郁滞不通了,而阴经的郁滞又偏重的,就会发生“石水病”,主要症状是小腹肿胀;

若是阳明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大肠与胃受病,就会形成消渴病;

若太阳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膀胱与小肠受病,就会发生大小便闭塞不通的“隔”病;

若太阴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脾脏和肺脏受病,就会发生水肿病;

若少阳、厥阴两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肝与胆受病,就会发生咽喉肿痛的“喉痹病”。


若是妇女的少阴脉搏动有力,而寸脉搏动异样,但是脉中另有一种滑利流畅的现象,这就不是有病的脉象,而是怀孕的反映;
若阴脉与阳脉都表现出无力的虚象,又患有大便脓血“肠澼”病的,就是不能治愈的死证;
如果在阴经的脉搏部位上,出现动、数等属于阳脉的脉象,这是里热熏蒸的表现,必有出汗过多的症状;
脉象重按时明显不足,而轻取时显得过于旺盛,这种现象若是在妇女出现,那就会患“血崩病”。

足太阴与手太阴的脉象都搏动有力而太过,脾脏和肺脏受病,大约在二十天后的半夜里死亡;
足少阴与手少阴的脉象都搏动有力而太过,心脏和肾脏受病,大约在十三天后的傍晚死亡;
足厥阴与手厥阴的脉象都搏动有力而太过,肝脏和心包受病,大约再过十天就会死亡;
足太阳与手太阳的脉象都搏动有力而太过,膀胱和小肠受病,大约再过三天就会死亡;
手足太阴、太阳四条经的脉象都搏动有力而太过,肺、脾、小肠、膀胱受病,胸腹部极度胀满,二便闭塞不通,大约五天后便会死亡;
足阳明、手阳明的脉象都搏动有力而太过,胃与大肠受病,假如患温病的出现这种脉象,那么就是不治之症,不会超过十天就要死亡。
作者:王洪图  贺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