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帝 内 经 《内经》全名《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扁鹊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等六部著作同是秦汉时期医经学派的代表作,但由于《内经》之外的其余六部书籍均已失传,因此,《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内经》的成书,明确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包含了从阴阳五行、藏象、诊法、治疗、养生等中医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石。 其实,《内经》并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典籍,它还包含有古代哲学、天文、历法、地理、气象、物候、社会、风俗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从古至今,众多其他学科专家、文人雅士都研读此书,体会其文义,汲取其精华。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的内容侧重于基本理论与原则,《灵枢》的内容侧重于针灸、经络等。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系列文章: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卷第一)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注: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应,即相应、对应;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像。本篇以阴阳为理论的主体,论述阴阳与自然之象、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的相应,故篇名为“阴阳应象大论”。 静止属阴,躁动属阳; 阳主生发,阴主成长; 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寒气凝敛,能生浊阴; 热气升散,能生清阳。 药物饮食的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又仰求元气的充养; 药物饮食之气生成人体的阴精,人体的阴精又依赖气化而产生。 阴精是依赖药物饮食之气产生的,形体是依赖药物饮食的五味而得到充实和生长的; 药物饮食经过气化作用转变为人体的阴精,而人体的元气充养着人的形体。 药物饮食的五味太过,会损伤人的形体; 药物饮食之气太过,则耗伤人体的阴精。 阴精能化生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的五味太过又耗伤人体的元气。 因物极必反,故阴气过盛可以转化为阳,阳气过盛可以转化为阴,所以: 黄帝说:我听说远古时代对医学有很高修养的人,他们研究人体的形态,辨别脏腑的位置;审察经脉的联系,把十二经脉分为阴阳表里相合的六对,并分辨各条经脉的走行路线;各条经脉上的穴位,都有一定的名称和部位;肌肉与骨骼相连接,也都有它们的起止部位;经络系统中的皮部和浮络,虽然有上下左右不同,但都条理分明;四时阴阳的变化,有它一定的规律;外界环境与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相互对应,也都有表里相合的关系。以上这些说法是否都是真的呢? 岐伯回答说: 东方应春而生风,春风能促进草木生长,木气能产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脏,肝脏气血营养筋脉,筋有柔韧能屈能伸的特点,与木气相应。 在五行关系中,木能生火,而心属火,故说筋生心。肝与目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肝主管目。 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为深远无边的宇宙,在人为认识事物的规律,在地为万物的生化;生化然后能产生一切事物;认识了事物的规律,然后能生出智慧。 深远无边的宇宙是变化莫测的。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大怒伤肝,悲可以抑制怒;风邪易伤筋,燥气能抑制风气;酸味也能伤筋,辛味能制约酸味。 南方应夏,阳气旺盛而生热,热盛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够滋养心脏,心能生血。 在五行关系中,火能生土,而脾属土,所以说血生脾。心脏与舌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心主管舌。 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暴喜伤心,恐可以抑制喜;热能伤气,寒气能抑制热气;苦味也能伤气,成味能制约苦味。 中央应长夏而生湿,湿能生土,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够滋养脾脏,脾脏能使肌肉生长发达。 在五行关系中,土能生金,而肺属金,所以说肉生肺。脾脏与口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脾主管口。 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思虑过度伤脾,怒可以抑制思;湿气能伤肌肉,风气能抑制湿气;甘味也能伤肌肉,酸味能制约甘味。 西方应秋而生燥,燥能生金,金气能产生辛味,辛味能够滋养肺脏,肺脏能使皮肤和毛发健康。 在五行关系中,金能生水,而肾属水,所以说皮毛生肾。肺脏与鼻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肺主管鼻。 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过忧伤肺,喜可以抑制忧;热气能伤皮毛,气能抑制热气;辛味也能伤皮毛,苦味能制约辛味。 北方应冬而生寒,寒能生水,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够滋养肾脏,肾脏能使骨髓充满。 在五行关系中,水能生木,而肝属木,所以说髓生肝。肾脏与耳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肾主管耳。 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过度恐惧伤肾,思虑可以抑制恐惧;寒气能伤血,燥气能抑制寒气;咸味也能伤血,甘味能制约咸味。 所以说: 总之,阴阳的変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根本。阴阳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为用。阴气静而居内,为阳气所镇守;阳气动而居外,为阴气所役使。 黄帝问:在医学里,如何具体运用阴阳变化的法则呢? 岐伯回答说:在分析疾病性质方面,阳气偏盛,则身体发热,腠理闭塞,气粗而喘,呼吸时前俯后仰,身体摇动。若阳热耗伤阴精,则汗不得出而发热愈甚,齿干,心烦闷乱。若再有腹满的症状,病情凶险。所以此类患者在冬季或许还能支持,但是却耐受不了夏季的炎热。 阴气偏盛,则身冷汗出,全身常觉得发冷,时常战栗恶寒,甚则出现手足逆冷。若再有腹满的症状,同样病情凶险。所以此类患者在夏季或许还能支持,但却耐受不住严寒的冬季。 这就是阴阳偏盛各自导致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它们的主要临床表现。 黄帝又问:那么怎样调和阴阳,使它们不至于出现偏盛偏衰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原则,则人身的阴阳就可以调摄。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会使阴阳失去协调,而引起过早衰老。 就一般人来说,年龄到四十岁,肾气已衰减了一半,起居动作也显得衰退了;到五十岁左右,就身体笨重行动不灵活,耳不聪、目不明了;到六十岁左右,阴痿不用,阳气大衰,九窍的功能减退,下虚上实,眼泪鼻涕也会经常不知不觉地流岀来。所以说,懂得调摄的人身体就很强健;不懂得调摄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 本来是同样的身体,但却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两种情况。聪明的人,注意的是人与天地阴阳之气的一致性,因而在健康无病的时候,就能够注意养生保健;而愚蠢的人,只有在出现了强壮与衰弱的不同结果时,才知道注意。所以愚蠢的人常正气不足,体力衰弱;而聪明的人,正气旺盛,耳目聪明,精力充沛,身体轻快强健。即使是年龄已经衰老,也还能焕发青春,保持强壮;而本来就强壮的人,就会更加强健了。 所以明达事理的人,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生不利的事,而能顺乎自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大快乐,使自己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无忧无虑的境地,因而可以长寿。这就是聪明人的养生方法。 西北方的阳热之气不足,而阴寒之气偏盛,所以说西北方属阴,人的右边耳目不如左边的聪明。相反,东南方阴寒之气不足,而阳热之气偏盛,所以说东南方属阳,人的左边手足不如右边的灵活。 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东方是阳气升起的方位,所以属阳;人面南而坐,左为东方,所以左侧也属阳。阳有上升的特性,所以人体左侧的精气,上部较盛,相对而言,左侧下部精气较虚。耳目在上,手足在下,所以左侧的耳目比右侧的聪明,但左侧的手足却不如右侧的灵便。 西方是阳气下降的方位,所以属明,人身的右侧也属阴。阴有下降的特性,所以人体右侧的精气,下部较盛,相对而言,上部精气较虚。手足在下,耳目在上,所以右侧的手足较左侧的灵便,但右侧的耳目却不如左侧的聪明。因此,即使是同样受到外邪的侵袭,如果是在上部,身体右侧的病会较重,而在下部,身体左侧的病会较重。 天地阴阳之气不能处处均衡,总会有所偏盛或偏虚。同样,人体的左右两侧,也有上下、阴阳、盛虚的区别。所以,邪气能够乘虚而入,停留在那里而成为疾病。 天有无形的精气覆盖宇宙,而包含着无限的生化能力;地有有形的物质,而能与天气相配合。天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作为时序的划分纲领;地有东、南、西、北、中五方区域,并各有不同的地理环境,与天气相合。天地阴阳相互交通,因而形成了万物。 无形的清阳上升于天,有形的浊阴下降于地,天地之所以能够这样不断地运动和相对静止,都是由阴阳变化的规律所决定的。这些升、降与动、静,促使万物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并且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只有懂得这些道理的聪明人,才能够做到在上部,仿效天气清轻的性质,来调养头部之气;在下部,仿效地气的沉静性质,来调养足部之气;在中部,仿效人事之间协调合作的关系,来调养五脏之气。 天地间的各种现象与人体各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应: 若以天地阴阳来类比人体,则人身阳气所化之汗,犹如天之降雨;人体中的阳气,好像天地间的疾风,流动不止;人怒气暴发,如同天之雷霆;人身中的阳气容易上冲,如同自然界中的阳气向上蒸腾。因此,调养身体,如果不仿效天地间的规律,不懂得天有八节不同的节气、地有五域不同的地理,那么,疾病就要发生了。 邪气侵犯人体,有如暴风骤雨,不仅随时会引起人生病,而且病情常常很快发生变化。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能够抓住时机,在邪气刚侵入皮毛时,就及时给予治疗;医术稍差的,到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知道给予治疗;再差一些的医生,则要到邪气侵入筋脉的时候才治疗;更差的医生,等到邪气已经深入到六腑时,才知道给予治疗;技术水平最差的医生,直到邪气已经进入五脏时,才想到给予治疗。 一般来说,邪气所在部位越浅,越容易治疗,人体所受损失也越小;而当邪气深入到五脏时,病势已经相当严重了,这时即使给予治疗,恐怕也只有一半治愈的希望。所以,风、暑、燥、寒、湿五气侵犯人体,可以从皮毛而深入到五脏。作为医生,应该懂得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而给予及时治疗。 当然,疾病部位的深浅,也往往和引起疾病的病因性质有关。例如,天之六淫之邪,多由鼻入肺,而易伤及人之五脏;饮食寒热调配不适当,则由口入而伤害六腑;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潮湿之气侵犯人体,多伤害皮肉和筋脉等部位。 善于用针刺治病的医生,掌握阴阳的道理,当病在阳经时,可针刺阴经,从而引出阳经的邪气;当病在阴经时,可针刺阳经,从而引出阴经的邪气。病在右者治于左,病在左者治于右。以及根据人们正常的生理指标,来衡量病人的病理变化及轻重程度,并从外表出现的症状,去了解内部的病变。 通过这种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疾病是属于邪气太过的实证,还是属于正气不足的虚证。那么,即使只见到疾病初起时的轻微表现,也可以知道病变的真实部位和性质。能够这样诊断疾病,就不会发生错误。根据正确的诊断给人治疗疾病,当然就不会失败了。 善于诊断疾病的医生,无论是观察病人的颜色变化,还是切按病人的脉搏,首先必须分辨阴阳。 这样在治疗上就不会有过失,在诊断上也没有错误。 关于治疗疾病的原则,一般说来: 根据邪气所在部位,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总之,治疗疾病必须详细审察证候属阴、属阳,分别采用滋补法和攻泻法。病在阳者可治其阴,病在阴者可治其阳,要平定气血,使它们按正常规律运行。凡血瘀属实的,当用刺血法治疗;气虚不足的,当用导引法治疗。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注:离,就是分离;合,就是集合、合并。阳与阴合则为,分则为二。本篇提出天地万物均可分为阴阳,阴阳之中又无限可分,但总体于一阴一阳,故篇名为“阴阳离合论”。 万物的发生,是借着春季天气的温暖; 万物的滋长壮大,是借着夏季天气的炎热; 万物的收成,是借着秋季天气的清凉; 万物的潜藏,是借着冬季天气的寒冷。 阴阳别论篇第七 ★ 注:本篇内容主要是运用阴阳的道理,讨论脉象及其主病,从而推断疾病的预后。因为本篇与其他关于阴阳基本内容的论述不同,故篇名为“阴阳别论”。 阳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可以引起四肢肿胀; 阴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可以引起大便下血,郁结轻浅的,便血一升,稍重的便血二升,更重的便血三升; 阴经阳经的气血都郁滞不通了,而阴经的郁滞又偏重的,就会发生“石水病”,主要症状是小腹肿胀; 若是阳明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大肠与胃受病,就会形成消渴病; 若太阳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膀胱与小肠受病,就会发生大小便闭塞不通的“隔”病; 若太阴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脾脏和肺脏受病,就会发生水肿病; 若少阳、厥阴两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肝与胆受病,就会发生咽喉肿痛的“喉痹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