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故事】发大水了 | 散文 峰峦劲松

 文化佳园 2022-07-17 发布于江苏

 
   "涨大水了!连生,快点起床,看洪水去。"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第一个年头初秋的一天早晨。我睡意蒙眬的在姐姐连声地督促与喊叫下,睁开睡眼惺松的眼睛,看到姐姐惊慌失措地站在我的床前,我赶忙坐起来问道:"姐姐,出了什么事?"。

    "快点起来,看大水去!发洪水了。"

    "噢……啊!"我一边答应着,一边赶忙穿好衣服。紧随姐姐跑出院门,爬上离家不远的小镇围墙(用土堆成的简易城墙)。围墙上已站满了观水的人们,正在指手划脚,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水势。听大人们水,洪水平地就有二三米深,

    "哎约!水真大呀!"我不由自主的惊愕道。真是水火无情,不光平时干涸地围沟(类似护城河的沟壑)里满了,往田野里一望,原来绿洲一片的田野,一夜之间变成了汪洋大海。虽然没有惊涛骇浪,但是也叫人胆战心惊。原来挂满豆蔻的绿油油的大豆看不到了;长长地爬满田埂的红薯秧子望不见了;一人多高的玉米,也被沉没水下;就连抗日战争年代,被解放区军民誉为'青纱帐'的高粱地,也都看不到了;生产队晒场上仓库的墙壁,被大水淹没了一半;围沟边上的高大的树木被大水冲地七扭八歪,在洪水中奋力地挣扎着……。高于地平面好几米的小镇围墙,被洪水淹没的只剩下几十厘米,洪水似有随时漫上围墙的势头…..。这时,站在旁边的大人们纷纷议论说,这是多年来未见的洪水,来的太突然了,真让人措手不及,地里的庄稼还不到完全成熟的时候,一下子就被洪水全淹没了……。

    接近中午时分,公社及大队的领导来通知说"这次大水是山东有计划放下来的水。"并组织社员开展自救,于是生产队长开始招集壮劳动力,到各家各户搜集木板木棒,竹竿等材料,准备扎木排,到水里打捞未成熟的玉米棒子。因为不知道水什么时间能消退,家庭妇女们纷至沓来,开始为家里准备饮用水,因水井被水淹没,她们只好挑流动地方的水,担回家去倒在水缸里,用白矾打,我家凡是能成水的缸盆都叫母亲和姐姐放满了饮用水。

    下午我们站在围墙上看到,住在小镇围外小马庄上的几户人家,都用水缸或木盆把老人和小孩摆渡到围子里面来。以防大水泡倒了屋墙砸到人。首批捞玉米的竹排也回来了,木排上的人浑身都是水,大人们赶快七手八脚的帮忙卸下玉米,准备抬到大食堂里,我们知道,今天的晚饭肯定是煮包米了。

    就我童年所知,我们这地方,每到麦收过后,阴雨天就多,'豆子开花,晌沟摸虾'俗语就说明我们这里的季节情况。每到豆子开花之时,天气就阴雨连绵,河沟里的水与地里的雨水连成一片,河沟里的鱼虾吸着田地里向河沟流动的水,就游到了田地里,在田地间就能逮到鱼虾,这也是我童年时代和小伙伴们的又一乐事之一,在《钓青蛙》中读者将有所了解。

   长大后我了解到,邳州从古至今就是洪水走廊。古泗水纵贯邳州全境,邳州十年到有八年有水灾,地里的收成全靠老天爷。关于发洪水,历史上不就有"沉旧州"吗,古黄河决口,一下子就把古邳州城淹没了,致使老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因而邳州城也北迁到洪福山下,儿时,我和小伙伴们还到城里去玩耍过,但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城墙被扒,我记得在官湖镇北面盖的一座养猪场,就是用的城墙砖,我们学生还参加义务劳动,去抬城砖呢,古时候的砖和现代砖不一样。一块砖就有30多斤重,因而300多年清代古城现已不复存在,只留有古城遗迹了…..,近十年来,邳州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事业,对一批有旅游资源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开发利用。古邳州可以追根溯源到六千年前的商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这次大水,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次,虽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也发了一次洪水,在我的印象中,也没有六十年代初期,那次的水大。那次的洪灾造成多大的损失,现以无从查考。我只记得后来的几天里,集体食堂里,早中晚饭全是煮玉米。但是后来捞上来的玉米已被水沤的有馊味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就没有洪灾了。邳州十年九灾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那是因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江苏,山东两省出动民工百万,开挖了'邳苍分洪道',并在邳州专辟了'滞洪区'。邳州历届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积极在冬季组织民工,开挖河道,经过几十年的水利建设,邳州已形成以'邳苍分洪道'与'运河'为两大水系的水利通道。东部以'沂河'分流。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邳州市政府投资开挖了'邳苍分洪道'的东西偏弘,更使邳州变水害为水利,充分利用邳州的水资源,积极开展水上运输业;'滞洪区的田地,全部改种水稻;邳州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就彻底脱离了靠吃国家救济粮生存的日子。并成为全国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