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州的历史上,有个四十八村为啥被称作“钦定泛区”?

 云语禅心 2022-08-07 发布于河南

我们县地处九河下梢,在解放前每到夏季就会闹水灾,大雨发大灾小雨闹小灾,总之要遭灾。但每次遭灾总也跑不了河西的“四十八村”,因此河西那边的人走到哪都被人同情,也被标上了贫穷的标签儿,嫁人都不往河西嫁。

导致了那些年,村村户户儿都有拖家带口出去讨饭的大军,解放后贫困县的帽子久久未能摘脱。

文章图片1

六三年发过一次洪水后,海河流域经过政府陆续十来年的治理,水患少多了,没有了水灾隐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

但西部的这四十八个村,地理位置所限,处于滹沱河大堤以南,滏阳河以西,滏阳河与滹沱河汇流的夹角地带,包括在张村、临河、小平王三个乡的范畴,受水患影响一直没有大的起色。所以,历史上这“四十八村”又被称作“钦定泛区”,面积大约有173平方公里。

文章图片2

为啥叫“钦定泛区”呢?据说在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河北总督李鸿章,向朝廷奏准,于县城西部,送房子村附近向东开挖一条引河,引滹沱河水过臧桥与滏阳河水汇流后入子牙河。

由当时知县王福谦和道台史永宽主管开挖此河,他们不思从根本上治理水患、造福于民,却总想从中捞一把。请来一个叫史知俭的人帮助勘察地势,设计工程,史知俭(人称史三嘎子)骑马向东经李谢、留钵等村至新河口(臧桥附近)跑了一趟,就“跑马为界”,从马跑过的地方挖河,并在北岸筑起一道大堤。挖河过程中,他们千方百计克扣民工,结果知县、道台发了横财,可给滹沱河大堤以南的四十八个村庄种下了无穷尽的祸患。

每年从开春上游河里就来水,因不能及时排泄下去,就要淹没四十八村的土地、庄稼,四十八村的百姓愤愤不平。

此后,四十八村的百姓不断联名上告,清朝皇帝只得下令免征“献县四十八村”的钱粮,自此,这里便成了“钦定泛区”。

解放后,政府组织人们开挖、疏浚河道、开渠打井,“四十八”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一旦遇有几十年难遇的特大洪水,仍有充当泄洪区的风险。

文章图片3

转眼到了九十年代,已经三十多年没遭遇过大型水患“”洗礼”的人们,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忧患意识逐渐消弭。县城内车水马龙,商店、商场毗邻,音乐震天,和平时期长大的一代年轻人生活惬意。聚到城里逛街、购物、呼朋唤友,台球厅、录像厅场场爆满,谁也察觉不到一场灾难正在酝酿,正在向他们悄悄袭来。

那时候我读高中,父亲给我买了一辆摩托车,天天骑车出门嘚瑟,甚至在学校上下学的时候,猛加油门故意扬起一路烟尘,让女生们侧目。

放了暑假,下了许多天的大雨,滹沱河上游据说已经出现洪峰,我们村儿地处县城以东并未在泛区范围,但是村里家家户户已经未雨绸缪,开始筹备抗洪物资,储备粮食,而我最担心的是大水来了,我心爱的的小摩托咋办?

于是经常约了小伙伴,骑摩托去县城西北,滹沱河大堤上“视察”水情,望着大河上下奔流不息的黄水,内心确实恐惧,这要是掉进去,车毁人亡啊!

文章图片4

穿着迷彩服的大兵们,忙着装沙袋,垒沙堤,河岸上到处是忙碌的抗洪部队,我们帮着抬了半天沙袋,自觉内心又生出许多安定情愫。

回到家,父亲甚至已经买了大块儿的塑料布,万一南堤不保,把家里的拖拉机、摩托车和家电等值钱物件一股脑罩起来,看能否躲过一劫。

8月4日上午8时,黄壁庄水库泄洪流量增加到500立方米/秒,而滹沱河行洪道,原设计流量是400立方米/秒,经过30年的淤积,泄洪能力充其量超不过300立方米/秒。滹沱河北大堤一旦决口,还直接危及到京津、铁路干线和华北油田的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文章图片5

趁着洪峰还没到来之前,县里面下了第一道命令:一天之内,将行洪区内的600亩果木树全部砍掉,将5500个蔬菜大棚全部拆除,将村边所有柴禾垛全部烧毁,后期给予经济补偿。

这样做主要是怕堵塞泄洪通道,形成堰塞湖就更麻烦了,无奈的乡民们,没办法舍小家顾大家吧!

到5日上午,县指挥部统一部署,泛区三乡4.6万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全部转移到了堤外,包括三个国家粮库在内的几百万公斤粮食被抢运出来。上千名干部、15万民工全部到位,严阵以待。

随后几天,不好的消息接二连三,首先是洪峰到达饶阳县,造成某处堤坝决溃,县城以及乡村被大水围困,许多村镇水都淹到了房顶,庄稼只能看到玉米穗儿尖了,武警抗洪战士接到命令开辟泛区抢险救灾,上头也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堵住溃口,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8月7日9点,洪水分南、北、中三路扑向俺们县泛区,小平王乡首先进水。

到8日12时30分,被水围困的村庄达42个,倒塌房屋2000余间。

文章图片6

8月7日,洪水暴涨,滹沱河北大堤老河口出现险情,急需打桩处理。泛区内东贾庄桥村副村主任彭士领带领30多名青壮年组成的打桩队,立即开赴北大堤。随着一声声悲壮的号子声,一根根木桩打入地下,砸牢了北大堤的风险处,也砸毁了堤南自己的家园。

8月8日,上游泄洪量已达每秒3700立方米,水面宽20华里,水位陡涨,凌晨5时许,张村乡堤段出现了一条纵向裂口,情况紧急。某集团军800余名官兵,县人武部出动应急分队200多人,组成了1000多人的联合抢险突击队。大家围水截坝,挖开裂缝90多米,而后运土1000多方,夯实打牢,奋战6个多小时,排除了险情。

到9日5时,泛区张村、临河、小平王三乡普遍进水,水深0.4~1.7米,滞洪面积达14万亩,水困村庄达50个,倒塌房屋8000多间……仅仅40个小时,173平方公里的泛区,尽成泽国,水深平均3米,最深处达4.5米。

河北武警部队的官兵和人民解放军、某步兵师官兵、空军某训练基地官兵赶来抢险,一支4000余人的抗洪大军云集我县。

8月9日上午10时,三营通信班长李建忠带领3名战士在大堤执行巡逻任务,突然听到呼救声,毫不犹豫下河救人,一个浪头打来,把他卷入河底,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

文章图片7

接着县长亲自电视讲话,鼓励泛区外的乡民做好抗洪救灾准备,安抚大家一定要听从政府指挥云云。

我和伙伴们乖乖呆在家里,已经不敢四处游荡,只盼保住城北大堤,大家就都是安全的,只要形不成泛区,人们的生活依然可以照旧。

田野里一望无际的玉米青纱帐,长势出奇的好,没有任何病虫害,地里也不见老鼠、蚂蚱,难道动物们都有预感?逃之夭夭了?

村里有人家做饭升起了炊烟,一派祥和的景象。

不由想起老辈叔爷们提到的一九六三年那次洪水,黑天半夜的村民仍在沉睡,不知不觉中,洪水已经泛漫进了村儿。村里有个老孙头,半夜起来给牲口添夜草,看见大水顺着河沟满洼满地涨了起来,吓得抓起破锣沿村敲起,把人们从梦中惊醒,集中到村里地势最高的地方躲水,眼睁睁看着大水漫过低洼地带,淹没庄稼,漫过锅台土炕,泡塌了一排排土坯房子。

文章图片8

家园被毁,田地淹没,人们欲哭无泪,但谁能扛得住老天爷降下的天灾呢?

那时候我父亲十五六岁,奶奶不会游泳,爷爷仅仅会狗刨,于是把奶奶放到一个大簸箩里,父亲牵一根绳子拉着大簸箩在前面游,爷爷俩手扒着簸箩在水里跟,游到村里地势最高的四奶奶家,几家人搭伙,才齐心协力渡过难关。

几天后洪水稍微退了一些,地势高的地方陆续露出了玉米秸秆。于是,有个小伙子搬出家里一口大铁锅,在锅沿上栓了一根绳子,拉着铁锅淌着齐胸的大水去地里,想掰点青玉米回来煮。遇到低洼处,小伙子需要潜水扎猛子下去掰,为防止铁锅飘走,就把绳子绑到手腕上,费了好大劲终于搞了满满一锅,小伙子拉着玉米慢慢往回游。有这么多玉米,家里可以吃一顿饱饭了,小伙子很高兴,可惜忘了解开缠绕在手腕的绳子,而铁锅载满了玉米棒子稍进一点水就会越来越沉。

前面再游过一条沟渠就可以进村了,恰恰这时候,进了不少水的铁锅,吃水太深向水底沉去,小伙子感觉不对劲儿时已经迟了。他被满载着玉米的铁锅拉向了水底最深处,慌乱中怎么也解不开绳子,经过手忙脚乱几番挣扎,最终还是因为这个小小的疏忽,命丧黄水。

可惜一条鲜活的生命,在这场不期而至的洪水中匆匆消逝了,村里老人们每每提起都惋惜不已。

上游告急大雨连天,相同的场景,同样的灾情还会再次发生吗?不敢想象,好在如今的住房都是砖瓦结构,把粮食储存妥当,应该能坚挺一段时间吧?

文章图片9

就这样每天怀着忐忑的心情,上游放晴雨量终于减小了,水情也悄悄回落,好消息传来,村民们一颗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

后来在石家庄上班时才通过一个饶阳的同事口中得知,当年他们哥俩也是冲锋在抗洪第一线,自己扎了木筏子,围着全村帮助村民抢救粮食,牲畜。还有其他青壮年劳力都抽调到大堤上抢险,日夜奋战,尤其是那些武警抱着一袋水泥,身上捆着绳子下到决堤的坝下封堵溃口,真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和灾害抗争。

村民们纷纷感叹,虽然家园被毁了,但他们自己也做不到这么玩儿命。

确实如此,假如不是有这些军人的守护,不知道又有多少个家庭会破产,甚至会加入讨饭大军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