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的第一位作者温庭筠,字飞卿,其词多闺怨之作,叙写女子情态,雕缋精丽,尤难得者是通过外在的女子情态,而刻画出女性婉曲幽隐的心理。他的十四首《菩萨蛮》,率皆类此。如其一: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全词只是写女子晓妆,但其人心下之事,呼之欲出。曰“懒起”,曰“梳洗迟”,皆谓其心情沉郁,鬓上之花,与如花之面交映在镜中,女子对镜自视,徒增惋叹而已。空有此如花之貌,而无人悦赏,宜其见刚熨烫(帖)好的罗襦上成双之金鹧鸪,蓦然心事翻涌。“小山”一般以为指枕屏,萧继宗教授独以为指美人之额,因唐宋人惯以黄涂额,故曰“金明灭”。他引温庭筠《照影曲》诗“黄印额山轻为尘”、《菩萨蛮》其三“蕊黄无限当山额”、《汉皇迎春词》“柳风吹尽眉间黄”、《偶游》“额黄无限夕阳山”,以及五代牛峤《女冠子》词“额黄侵腻发”、毛熙震同调词“修蛾慢脸,不语檀心一点,小山妆”为例,证明小山妆乃指女子额上涂黄;并云,眉间之黄层层涂染为一圆点,正中最浓,四周渐匀渐淡,所谓“小山重叠”即指此。 《更漏子》本为咏更漏之作,飞卿亦以之极写闺情幽怨。其四云: “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淡烟如柳。垂翠幕,结同心。待郎熏绣衾。 城上月。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宫树暗,鹊桥横。玉签初报明。” 全词谓爱郎既别去,久不能见,女主人公徒然日日思忆,眉间尽是幽怨。到晚时垂下翠绿的帷幕,衣上结好同心结,用沉香熏透绣被,待郎同寝,而空余怅恨,只能望望城头像雪一样冷的月亮,感受着孤单和凄凉。她彻夜难眠,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听着更漏滴残,无奈看着漏上的刻度已指示天明。飞卿作词,初无意经营,而是纯任自然,合于“思无邪”之旨。他一生都是潦倒的文人,为女子代言时自然浸透了他生命中的抑郁不平,清代张惠言以为“照花前后镜”四句是“《离骚》'初服’之意”(《词选》),是感士不遇的有为之作,则不免求之过深了。李冰若评其《荷叶杯》其三“楚女欲归南浦,朝雨,湿愁红。小船摇荡入花里,波起,隔西风”曰:“飞卿所为词,正如《唐书》所谓'侧辞艳曲’,别无寄托之可言。其淫思古艳在此,词之初体亦如此也。如此词,若依皋文(张惠言字)之解《菩萨蛮》例,又何尝不可以'波起,隔西风’作'玉钗头上风’同意?然此词实极宛转可爱。”侧艳之词曲,为当时主流儒学所轻,但其实正合于先民“思无邪”之旨,词体之不同于汉魏古诗、唐之近体,亦端在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