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扇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烈日炎炎似火烧,热得受不了,一扇在手,诚能纳凉降暑。
又因古代中国人极具审美情思,即令对普通器物加以营造,这就使扇子具有审美色彩,显出艺术特质。
所以,除了实用,扇子又有礼仪、审美、身份认同、文化表征等多重功能。
羽扇轻挥,运筹帷幄
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七:“扇,羽扇最古。”“扇”字从“羽”也证明了扇子大家族中,以羽扇的出现为最早。
按中国象形文字理解,最早的扇子是用禽羽制作。扇子起源于虞舜时期,用于障蔽日,也是权威的标志。古代皇帝用雉羽制作长柄羽扇作为出行仪仗,以显示王者的高贵权威,后历朝沿袭不衰,及至清代。
而提到羽毛扇,大家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形象就是诸葛亮,诸葛孔明轻摇羽扇,处变不惊,在隆中对中将天下三分,又在赤壁之战中力主与孙权联合,大破曹军,被后人誉为智慧和才干的象征。
在古代文学世界中,羽扇还常与纶巾、芒鞋相提并论,象征着名士风流、隐者高洁。羽扇,可谓建构了中国文人的隐逸世界与高洁人生。
团扇半遮,欲语还休
“团扇”二字,来自于西汉班婕妤的诗《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这种扇子线条圆滑,有明月之形,有团圆之美意,因此称团扇,又有纨扇、合欢扇等叫法。
有人说:“才子名士,往往喜好持折扇而侃谈江山社稷;闺中女子,则偏爱一柄团扇犹抱琵琶半遮面。”
一点都没有错,自古团扇,就与女子脱不了干系,而且代表的一定是东方女子的那种含蓄之美,欲隐还见的娇羞和雅致,欲罢还休的意境和余韵。
流萤飞火,团扇纱罗,伴我似水流光几分思量。一把小扇摇出了无尽的情调。
折扇开合,风雅淡然
“夏日炎炎似火烧,公子皇孙把扇摇”,轻摇纸扇,谈笑风生,自古以来纸扇都是文人墨客的手中尤物。
开合之间有如进退自如,说不出的逍遥自在,儒雅风流。
折扇形制灵巧,握感舒适,最具东方色彩,共有十三根扇骨,多由竹制。竹子高节挺拔,素有君子之称,最是气节风骨的代表。
因此,手执折扇,开合把玩,不仅流露了君子风度,更有了道不尽的雅士风流。
折扇不仅是风雅的载体,更是记忆的传承。
对于文人来讲,折扇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又寄寓着个人的文化趣味。一柄折扇,两种画面,两种韵味。一面历史,承载了现实;一面书画,写意了盛世。
最是折扇堪风流,文人雅士皆爱折扇,比之琴棋书画,折扇是可以随身携带的艺术。
他们将山石河流、花草虫鸣画于扇面之上,将满腔情意隐于字画勾勒间……通过画款、书款上的诗文,将心迹幽微巧妙地表露出来。
在长期的发展中,扇子早已逾越了原始的实用功能,成为儒雅风度的标志、文采风流的象征,传达着清逸至高的雅趣。
中国扇,扇面为圆,内敛含蓄;扇柄为方,方正有矩。一方一圆,隐于扇中,透析华夏千年底蕴。
国人如扇,性深沉,有岸谷,可内敛修身,治其家;亦能外显于世,平天下。可谓扇为君之饰,君赋扇以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