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8日,总书记在四川眉山考察,前往三苏祠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总书记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徐州是苏轼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对苏轼一心爱民的精神我们更应发扬光大。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熙宁十年(1077)四月,40岁的苏轼出任徐州知州,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率民抗洪,寻找煤炭,兴建黄楼,为民祈雨,展示了一州之长出类拔萃的工作才能,不仅如此,他还走访了许多名胜古迹,以真挚情怀谱写了一篇篇诗文,给古彭徐州留下了一笔宝贵文化遗产。 今天跟随苏轼足迹来一场文化旅游,看看苏轼当年都去过徐州哪些地方。 苏轼徐州行迹图(可点击放大) 苏堤 熙宁十年(1077)七月,黄河在河南濮阳决口,洪水泛滥,直冲徐州而来,苏轼听说后,发出了豪言壮语:“吾在是,水绝不能败城!”率领军民抗洪,三过家门而不入,由于准备充分,应对及时,避免了一次毁城之灾。 洪水过后,苏轼对徐州堤防感到担忧,上奏朝廷,请求拨款,以防患于将来。次年二月,朝廷拨款二千四百一十万钱,米粮一千八百石,民夫七千二百人,有了这些人财物,苏轼又在城外修筑了七处防洪大堤,其中包括从建国西路到云龙山这一段,对保护徐州城安危和黎民百姓生命财产做出了莫大贡献。对此,徐州百姓没有忘记,一直缅怀追思,明代还一度将苏堤评为八景之一,称作“苏堤遗爱”,堤上种柳,婆娑摇曳,蔚然一景。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到徐州,两次提笔写到苏堤,夸赞苏轼一心为民的同时,还盛赞徐州苏堤的景色优美远胜杭州西湖。 苏堤 城外荒堤迹可寻,尔时太守爱民心。 轻风随分吹桃柳,底论彭城及武林。 苏堤 通守彭城闻昔年,长堤亦得号髯仙。 涨波未到麦芒绿,绝胜西湖花柳妍。 今年五月初,杭州西湖景观提升改造,迁移柳树改植月季,引发杭州市民热议,有网友说:“没有了柳树的西湖,还是那个西湖吗?”柳树一直是徐州苏堤和杭州苏堤的标配,这种对柳树喜爱的情结由来久也,其中的因素不乏对苏轼的怀念之情。 如今古老的苏堤成了徐州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枝叶扶疏,道路宽广,方便了广大群众的出行。落日余晖映古城,云龙湖水月茫茫,斯人一去不复返,苏堤遗爱余韵长。 苏堤 望谼亭 古彭徐州,群山环抱,南引江淮,西通梁宋,自古是形胜之地。在这广褒的大地上有一处奇观,那就是九里山和楚王山之间天然形成的大山谷,汴水西来,蜿蜒而过,山水交融,气势恢宏,宋代把这个大山谷叫做谼,在城墙西北建有望谼亭,以便远眺。 苏轼对大山谷情有独钟,写在文里,融入诗中,落在纸上。《放鹤亭记》:“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这个缺口指的是两山之间的大山谷。 1077年10月,苏轼来到望谼亭,大河沧沧,天地玄黄,内心不由酸楚起来,写下一首《登望谼亭》,从诗中不难看出苏轼所思所想,心怀民生疾苦,情系百姓冷暖。 登望谼亭 河涨西来失旧谼,孤城浑在水光中。 忽然归壑无寻处,千里禾麻一半空。 诗成之后,苏轼又落于笔端,字体随行大小,遒劲有力,墨宝后被皇室收藏。南宋施元之《施注苏诗》记载:“登望谼亭,此诗墨迹乃钦宗东宫旧藏,今在曾文清家,宿尝刻石馀姚县治。” 此诗还引来一段佳话,苏轼整理诗集的时候居然把这首诗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徐州百姓没有遗忘,由于诗中蕴涵爱民情怀,被百姓一传十,十传百,没想到又传到千里之外苏轼的耳朵里,增补的时候,苏轼解释:“仆在彭城,大水后登望谼亭,偶留此诗,已而忘之。其后,徐人有诵之者,徐思之,乃知其为仆诗也。集中无之,以入河复诗后。” 当年的大山谷如今旧貌换新颜,一座重镇拔地而起,南面靠山北面依水的大彭镇全面开创现代化强镇建设新局面,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道两侧餐饮店、服装店、水果店整整齐齐,人流熙熙攘攘,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 九里山和楚王山之间的大山谷 汉高祖庙 汉高祖庙位于显红岛西侧,古泗水旁边,明代被大水淹没后一直没有重建。明嘉靖《徐州志》记载:“汉高祖庙,在州城东南五里,广运仓东,永乐间耆民梁聚等建。”广运仓至今留下一个老地名叫仓门口,仓门口位于铜电家园东南角。 一千多年来,汉高祖庙是徐州百姓祈年丰的地方,祈求风调雨顺,盼望五谷丰登。祈年丰历史可追溯到1100年前,唐代徐州感化军节度使薛能曾来这里为民祈雨,《汉庙祈雨回阳春亭有怀》:“南荣轩槛接城闉,适罢祈农此访春。九九已从南至尽,芊芊初傍北篱新。”这首诗一直被后人传诵,并刻在碑上立于快哉亭旁边。 1077年6月,夏播过后,阴雨连绵,沟满河平,庄稼被淹,苏轼带苏辙前来高祖庙为民祈晴,苏辙代兄写下《徐州汉高帝庙祈晴文》,“熙宁十年六月癸巳,具官苏某谨以清酌少牢之奠,告于汉高皇帝之神曰:此方之民,以麦为命。今兹岁首,雨雪失候。麦苗病瘁,获不偿种。……” 刘邦像 燕子楼 燕子楼位于云龙公园北部,为纪念唐代忠贞不渝的关盼盼而建,因白居易和关盼盼有一段传说故事,又因苏轼曾夜宿燕子楼,而成为国内外知名胜迹。一千多年来,屡建屡废,并多次迁址,1985年,重建于云龙公园知春岛,是一座飞檐斗拱的二层小楼。 关盼盼,唐贞元年间工部尚书徐州刺史张愔爱妓,能歌善舞,风情万种。白居易过徐州,受邀到张愔家里做客,酒酣之际,关盼盼缓缓而出伴舞助兴,长袖飘飘,舞姿曼妙,如一朵娇艳的牡丹花随风舞动,让人赏心悦目,白居易赋诗夸赞:“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关盼盼感情忠一,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演绎了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张愔去世十余年后,白居易再过徐州写下《燕子楼三首》,诗序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馀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 《全唐诗》记载关盼盼是张建封爱妓,徐州明清地方志受《全唐诗》影响一脉相承,经南宋藏书家陈振孙考定,关盼盼是张建封的儿媳妇,张愔的爱妓。 1078年10月16日,苏轼夜宿燕子楼,梦到关盼盼,写下《永遇乐▪徐州夜梦觉北登燕子楼作》,这首词触景生情,因情起意,意象空灵,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由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心情,发出“古今如梦,何曾梦觉”的感慨,表达出一种超凡出世的禅意思想,“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后三句成了千古绝唱,深得后人赞誉。 燕子楼 王陵母墓 王陵母墓位于王陵路云龙公园东北角。王陵是沛县人,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楚汉相争时,项羽把王陵母劫持军中,企图以此招降王陵,王陵母大义知兴废,宁死不屈,含泪让使者转告王陵,一定要尽心辅佐刘邦,说完拔剑自刎,项羽大怒,将其烹煮,死后葬于徐州城西南二里。王陵母墓是为纪念王陵母舍身取义而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王陵母大义凌然,视死如归。中华多少女豪杰,英名千古永流芳。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王陵路长仅500余米,道路正对王陵母墓,九十年代初从王陵母墓北侧拓宽延长至灯塔广场,如今绿树阴阴,凉风习习,成了市民心目中理想的打卡之地。 苏轼非常关心这处古迹,当时给徐州教授李昭玘写信说:“徐州城外有王陵母、刘子政二坟,向欲为作祠堂,竟不暇,此为遗恨。近以告莘老,不知有意作否?若果作,当有记文。莘老若不自作者,足下当为作也。”苏轼告诉李昭玘,如果王陵母墓修缮后无人作记,自己原意写一篇。 王陵母墓 汴泗交流 汴泗交汇仿古纪念石阙位于解放北路坝子街桥西北角。古代,汴水和泗水在这里合流,激流湍急,汹涌澎湃,景色壮观,韩愈、苏轼、王鏊等一大批文学家观景后留有诗文,景点在明代还被评为徐州八景之一。 1077年,苏轼和梁先、舒焕一起在此泛舟,共度美好时光。《与梁先、舒焕泛舟,得临酿字》:“彭城古战国,孤客倦登临。汴泗交流处,清潭百丈深。故人轻千里,茧足来相寻。何以娱嘉客,潭水洗君心。” 汴泗交汇 百步洪 百步洪位于和平大桥南侧,洪有百余步,故名百步洪。清代《江南通志》记载:“百步洪在府东南二里,一名徐州洪,泗水所经也。水中乱石巉岩,与惊湍相激,舟行病之,凡数里始静,洪形如川字,中曰中洪,西曰外洪,东曰里洪,亦曰月河,相传唐尉迟敬德所凿。” 苏轼多次来百步洪观景,1077年,同苏辙、颜长道等一起在此修建亭子,种植柳树。1078年,写下《百步洪二首》,感慨人生短暂,宇宙无穷,诗歌与《前后赤壁赋》有异曲同工之妙。 快哉亭 快哉亭位于解放南路快哉亭公园东南角,俗称拐角亭。1077年夏天,李邦直奉命出使徐州,在徐州巡查工作期间,伫立古城墙,远望百步洪,有感于徐州山水之壮阔,遂于城墙东南角修建了一座亭子,并请苏轼命名为快哉亭。 1083年6月,诗人贺铸也来到这里登高揽胜,所写诗歌揭秘了快哉亭名字由来和详细位置,其《快哉亭》诗序曰:“彭城郡城之东南隅,提点刑狱官废廨也。熙宁末,魏郡李公持节来此,构亭城隅之上,郡太守眉山苏公命名曰快哉亭。下有爽垲数十步,即唐人薛能阳春亭故址也。癸亥六月始登此亭,因赋是诗。”快哉亭和阳春亭虽然都位于城墙东南角,但是两者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少说也有十余米。明清地方志为了把两座亭子一并叙述,往往把快哉亭说成是在阳春亭故址重建,严格来讲,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1077年,徐州大水,苏轼在这里指挥民众修东南长堤,筑起一道“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的大堤,正是这条东南大堤抵挡了洪水对古城的侵袭。 1890年,都察院左都副御史杨颐来徐州监考府试,徐州知府桂中行在快哉亭设宴款待,杨颐写诗吟唱:“髯苏遗址构城东,半日淹留燕衎同。乐此颇为贤者咏,快哉真有古人风。”至今诗刻仍镶嵌在快哉亭南墙。 放鹤亭 黄楼 黄楼位于中山北路庆云桥东侧,故黄河公园内,仿古建筑,双层飞檐,内有苏辙《黄楼赋》四楞古碑。 古有厌胜法,以物来辟邪,汉代未央宫是一个镇物,颜师古说:“萧何初立未央宫,以厌胜之术理宜然乎?”,李冰用石犀压水精,杜甫《石犀行》:“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千百年来,由于黄河在徐州恣意泛滥,面对这头水精,古人也采取了厌胜法,以为土能克水,徐州有黄楼;以为蛟龙畏铁,徐州有铁牛;以为狗能守护,徐州有石狗。这三种镇物尤以黄楼为最,最高,最大,时间最悠久,最能体现徐州百姓不怕困难勇于抗击自然灾害的精神以及祈求安居乐业的愿望。 黄楼由来则是这种安居乐业愿望的直接体现,苏辙在《黄楼赋》序言中讲:“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黄楼是在百姓的呼声中一砖一瓦修筑起来,耸立在城头,矗立在水边。 黄楼落成后成了徐州的制高点,成了徐州的一个地标,历代文人墨客踏寻苏轼足迹纷纷来这里登高望远,城中美景一览无余,青山绿水尽收眼底。 黄楼 戏马台 戏马台位于彭城路步行街东侧,海拔高度不过百米,山峰矮小但文化底蕴深厚,因有项羽秋风戏马的高台曾被誉为徐州第一景。 1078年,苏轼送好友郑彦能回大名府,在《送郑户曹》一诗中写到:“水绕彭城楼,山围戏马台。古来豪杰地,千载有馀哀。隆准飞上天,重瞳亦成灰。白门下吕布,大星陨临淮。尚想刘德舆,置酒此徘徊。”苏轼博学多才,喜用典故,一口气讲了发生在徐州的四个将相帝王的故事,刘邦、项羽、吕布和刘裕,且宋武帝刘裕为宋公时,曾在戏马台大会宾僚,受邀下属多达一百多人,著名诗人谢灵运和谢瞻同题作诗,即席吟诵。这次集宴影响深远,因在九月九日举行,后演变为重阳节登高望远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礼俗相沿至今。 1078年9月,苏轼与张山人、参寥师等同游戏马台,并在壁上题诗,“古寺长廊院院行,此轩偏慰旅人情。楚山西断如迎客,汴水南来故绕城。”戏马台不仅成为楚汉相争文化的一个看点,还是追寻苏轼脚印,遥想宋武大帝气吞万里如虎的胜地。 戏马台 云龙山 云龙山位于古城城南二里,山峰九节,长度3公里,主峰海拔高度142米,呈西南——东北走向。 云龙山因苏轼登临而大放异彩,数不清的历代文人墨客来这里追寻苏轼足迹,云龙山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近可瞻苏轼醉卧的石床,远可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徐州。和苏轼有关的文化古迹有黄茅冈、东坡石床、放鹤亭、张山人故居、试衣亭、十里杏花等景点。 云龙山的得名和苏轼有关,第一次被史册记载是在1078年,而且出自于苏轼《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之中,“万木锁云龙(山名),天留与戴公。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东。荠麦馀春雪,樱桃落晚风。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苏轼特别在“云龙”二字的后面注明是山名。 苏轼第一次登云龙山是在1078年9月17日,随同前来的还有张天骥、颜复、王巩三人,苏轼是个小酒量的大文豪,酒后登山,醉卧石床,写下了少见的七句诗,《登云龙山》:“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云龙山东门 |
|
来自: 新用户8217759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