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R Notes|创伤与应激

 其实斋啡几好饮 2022-07-18 发布于广东

(一)

我们现在体验到的每时每刻,都由过去的每时每刻构建而成。那些让我们感到紧张、恐惧或者孤独的体验,也许只会持续几秒钟,也许会持续很多年,但都会被铭记在我们的大脑之中,或多或少影响之后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尤其是婴幼儿时代的早期经历,对我们大脑思维和反应的底层逻辑,更是具有决定性作用。

只有一个稳定、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才能创造出一个心智健全、积极乐观的成年人:

从小被温柔细致地对待,大脑网络就会健康成长,拥有正常应对压力的能力,能客观看待自己。但倘若婴儿时期发出的求助信号,长期遭到成年人忽略,大脑中的应激模式就会一直处于激活状态,长大后亦会逐渐改变对自我的认知,譬如一些人会固执地觉得自己不重要,不配被爱,甚至无端有一种负罪感。

(二)

心理创伤对儿童造成的伤害尤为严重。在生命中的头两年,由于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复杂的大脑皮层也尚未发育完全,因此这时所受的创伤所带来的损害会更加严重,甚至变成伴随终身的反常执念和行为模式。

因为儿童无法理解究竟是自己在哪个时段内的哪些行为触发了危险,TA们只能把所有与危险和痛苦相关的元素混杂在一起储存记忆,于是创伤经历就变成了深刻而复杂的记忆痕迹,影响到大脑的各个层面:只要其中一个元素出现,那种遭遇伤害时的恐惧感就会再次重现此时,心率会加快,身体动作姿态和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改变,最终导致某种身心失调状态。

因此,有过童年创伤经历的成年人,出现抑郁、焦虑、精神分裂和其他精神障碍的风险,亦比普通人要更高。

(三)

诚然,人体拥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平衡能力,但是,调节水平却因人而异,各不相同

潜意识中的创伤记忆被激发后所出现的一系列反常行为和失调反应,实际上也是人为了努力恢复身心平衡不惜采用的极端调节手段。

人体的各种系统,无论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还是呼吸消化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人就会感到痛苦,只有再达到平衡后,大脑奖赏系统才会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舒适与宁静。

(四)

如果连“战斗或逃跑”状态也宣告失效的话(无法逃跑,无力反抗),人便可能进一步陷入到一种名为“解离”的精神状态里去。

即如果一个人无法脱离糟糕的现实,TA就会通过切断自我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来逃避糟糕的环境带给自己的负面情绪。

“解离”会让身体分泌内啡肽和脑啡肽。它们能止痛,使人平静,副作用是让人产生许多性格上的扭曲,甚至上瘾行为。

极端情况下,它还会引人自残。因为当解离反应强大到一个不正常的水平后,内啡肽和脑啡肽的分泌水平也会超常,人不仅难以感受疼痛,还会产生一种反常的欣快感,效果如同摄入了海洛因或吗啡等违禁药物。

(五)

创伤应激综合症有四个症状,分别是:

侵入性症状(创伤记忆和场景在头脑中不受控地反复出现)。

回避性症状(回避一切与创伤有关的信息元素)。

认知和情绪的负面改变(长期被各种负面事件和负面情绪缠绕,极度悲伤,过度自责,身心俱疲)。

唤醒反应的改变(对外部环境的改变或信号过度敏感警觉、一惊一乍,长期失眠、焦虑、心率过快不规律)。

(六)

应激性反应其实是一种路径依赖,用一种熟悉、确定的痛苦来抵抗想象中未知的痛苦。

因此要在大脑意识里建立全新、健康的心理默认路径,以替代原有、不正常的默认路径,从而清除那些顽固盘踞在大脑中的创伤体验和反应模式。

与关心自己的人建立心理上的连接,是缓冲压力、治愈创伤的关键。肢体接触和亲密感亦能有效降低应激反应系统的敏感程度。

(七)

心理创伤患者数量的增加,和创伤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也有其社会性根源。

今日之社会,由于技术高度发达生活和工作节奏变得无比迅速,使每个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联结变得碎片化和陌生化:社交变成了手机聊天软件上的字符输入,同事之间只保持着一种纯粹的职业合作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共处和交流的时间也被一再挤压,学校亦没有余力对遭遇心理创伤的儿童进行专业的介入与治疗。

频繁的跳槽、转学、家庭重组、搬家,都会让人失去和周围人际关系的连接性,陷入“关系贫困”之中。

(八)

要治愈心理创伤,首先要尊重、正视过去的经历,从探寻“出了什么问题”转移到关心“自己经历了什么”。

关爱自己,和每一个身边人,正视自己和TA们的创伤与痛苦,寻求一条通向疗愈的道路。从而逐步摆脱自己的创伤记忆和应激模式,建立全新、健康的心理连接。

而这一切,都可以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你,经历了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