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的全程是42公里左右,最好的成绩是两小时多一点,核算下来跑了84华里,这已经是专业运动员的水平了,你不能要求志愿军普通战士们都是专业运动员吧?按军队的“急行军速度”,每小时应前进20华里左右,145华里理论上需要七个多小时即可,问题是:绝不能这么算! ![]() 三所里穿插战斗,发生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在西线战场以六个军的强大兵力,秘密对美第八集团军形成了战役合围。按照我军的战术传统,集中兵力大打歼灭战之前,首先一定要断敌退路,于是“志司”选中了第38军113师执行这一艰巨任务。 跟随38军行动的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第一次战役38军打得不好,旋风司令带“韩指”亲自坐镇),于1950年11月27日黄昏,直接把电话打到了113师指挥所,亲自给师长江潮下达了作战命令,命令核心内容有三条: 1、第113师须即刻从德川附近的驻地出发,向价川以南的三所里实施穿插。 2、路上不管有多大困难和伤亡,都只能向前、向前、无所畏惧地向前!哪怕就剩下一个人也要插到三所里。 3、到达三所里后无论付出多大代价,必须坚决截住敌人! ![]() 韩先楚最后说道:“这次战役能不能取得大胜,彭总的计划能不能成功,全部都取决于你们。我要求你们一定要以党性做担保,不折不扣,坚决完成任务”!,应该说,旋风司令的话已经很重了,作为曾经的东野第一纵队,此战必须雪耻。 接到紧急命令后,第113师即以第338团为前卫,师部和另外两个团紧随其后,从德川地区出发,沿山间小路轻装向三所里疾进。 注意了,两点之间所谓的145华里(72.5公里),那是地图上的测距,是不能代表真实路程的,军用地图可以用手指量,而实际路线需要战士用双脚量。 ![]() 一、战士要负重强行军 要对付武装到牙齿的美军,50年代初的志愿军,虽然也可以称为“轻步兵”,却比红军时期的负重要多得多。战士们除单兵装备外,要携带足够的弹药和五日份的干粮,因为要孤军在敌后作战若干天,期间是没有任何后勤补充的。 朝鲜北部的冬天又极为寒冷,战士们还必须棉衣棉裤全副武装,要是出了汗以后,穿着棉裤跑步什么样子?恐怕东北的读者最有发言权,所以113师的指战员们,可不仅仅是穿着背心短裤在长跑! 尤其是迫击炮、步兵炮分队和辎重人员,沉重的火炮部件和炮弹子弹都需要肩挑背扛,压得他们的腰都抬不起来,然而还必须跟上步兵不能掉队,一些战士跑着跑着就突然倒在了地上,就此长眠不起。 ![]() 二、全部都是山路 第113师的穿插路线,选择在美第9军的已经暴露的右翼与韩第2军的接合部,北部山区仅有的数条公路皆被敌人所控制,因此志愿军的穿插行军路线,主要是山路。什么叫望山跑死马?那就是山路之难行,如果换算为平地公路的话,要远超于两倍。 红军时期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战斗,红四团是一昼夜24小时飞奔240华里,红军虽然走的也是夜间的山路,但基本是直线前进,平均下来每个小时奔袭10华里左右(总得要有一定的休息时间),注意是平均时速啊,别抬杠。 而第113师在同样条件下,要以更多的负重,走曲线和弯路钻山而行,其14个小时内的行军距离,应该接近200华里,平均每小时在15华里左右!因此,三所里穿插战斗的难度,其实还要高于飞夺泸定桥,连续的急行军,那就是“强行军”了。 这样的强行军,几乎超越了普通人类的生理极限,在深夜行军中,也确有个别战士不慎掉下了悬崖峭壁,这是用生命在穿插在行军。夜间行军时,前卫团的所有干部走在前面开路,后面的战士抓住前面士兵的子弹带,一个拽着一个地向前移动。 ![]() 三、行军还要防空 夜里行军虽然困难,好处是有助于不暴露,113师的前卫如果发现小股敌人就坚决消灭,发现大队敌军,就通知主力绕行,因此隐蔽工作做得不错。不过天亮以后,在美军掌握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一个师大几千人再想隐蔽就非常困难了。 如果敌机一来,部队就要停止前进隐蔽防空,那根本无法在规定时间到达三所里。113师首长断然决定:“把所有伪装全部扔掉,不许采取任何防空措施,全师到公路上光明正大地前进!” 这招果然收到了奇效,尽管113师的头顶上盘旋着众多美军战机,但是没有一架投下炸弹,美军飞行员认为,只有志愿军才会伪装防空,况且志愿军绝少在白天行军,所以他们认为113师肯定是溃退下来的韩军。 因此美军飞行员非但没有攻击,还“饱含深情”地用无线电通知三所里后方部队,多给这支退下来的韩军准备些“米饭和咸鱼”,以便休整补充。如此,第113师在上了大路之后,行军速度明显加快,最后两小时的行程更多更远。 ![]() 第113师出发以后,行军期间为了保持无线电静默,干脆把电台关机并甩在了队伍后面,所以等于“失踪”了一整夜,把在军部等待消息的韩先楚、军长梁兴初急得在雪地里团团转,香烟吸了一根又一根,根本无从得知113师的具体位置。 不过113师师首长们的态度和意见是对的:就算电台开机与军部和“志司”联系上,在部队没有穿插到三所里之前,没有任何作用!只有按时到达预定位置,电台联络才有意义,当然,这一举动可把首长们给急坏了。 第113师是从11月27日下午6点出发的,先头团11月28日清晨7时到达三所里,因此问题并不太准确,应该是耗时13个小时左右。抵达目的地后,338团团长朱月清才下令报务员打开电台向总部发报。 ![]() 彭总和志司首长们一夜无眠,因为战至28日,担负正面突击的第40、第39军、第66军等部队,已经粉碎了美第八集团军的抵抗,美军正全面后撤。而能否在清川江以南大破敌人,围歼更多的美军,就看113师能否卡住沃克的退路了。 突然,志司的报务员大叫起来:通了,通了,找到113师了,他们的先头团已经先于敌人占领了三所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志司的首长们都长舒了一口气,第一副司令员邓华高喊:“这真是奇迹,这是奇迹!” 至上午8时许,第113师全师进至预定区域,切断了美由军隅里经三所里通往顺川的退路,美军也很快撤来,于是113师在三所里先后击退美军10余次猛烈攻击。战斗中又分兵抢占了龙源里,切断了美军的另一条退路,美军立知不妙,以更加凶猛的火力攻击113师,试图夺路而逃。 ![]() 于是有了著名的松骨峰等战斗,第113师死战不退,卡住了美军撤退的瓶颈之处,为第二次战役的大胜立下了不世之功。战至12月1日,美第9军被迫遗弃大量辎重装备,转道安州会同美军第1军,经肃川退往平壤一线,总算没有全军覆灭。 看懂了吧,第113师不仅要在一夜之间穿插近近百公里山路,还要立即转入防御作战,在阵地上整整坚持三天,不带够子弹炮弹干粮,怎么坚持阻击作战?所以其困难程度,要超过我们所知的任何一场穿插战斗,尤其是全师实施山地穿插成功,更是世界战争史所罕见的战例。 第38军自此一战雪耻,遂有“万岁军”美誉,而邓华将军称之为“奇迹”并不为过,至于“神迹”的说法确实没有在文献中看到,应该是题主的赞美手法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