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巩(王定国)一歌妓柔奴向苏轼劝酒,苏轼当场赠她一首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后来成为千古名作

 qiangk4kzk8us4 2022-07-19 发布于云南

01 一代文坛领袖,竟为歌妓作词

进可安天下,退能山水怡情,一生都在演绎超凡脱俗般传奇人生的苏轼,却在人生不得意之时给一名歌妓当场作词,不由得令人心感疑惑。

而这一切还要从“乌台诗案”说起。

宋神宗元丰二年,“乌台诗案”“横空出世”,苏轼因其被捕,与其相交甚好之人更是尽受牵连。

其中这位歌妓名叫柔奴,若以为她与苏轼之间有着一些密切的关系,却不尽然。这柔奴乃是王巩的一名侍女。

单说这王巩的名讳,也许了解他的人甚少,但说起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恐怕便是“耳熟能详”。

王巩,字定国,便正是这题中与苏轼“相交甚好”之人。而这其中的“寓娘”自然便是柔奴。

当初因“乌台诗案”,王巩被贬至地处岭南的荒僻之地,苏轼虽悲痛万分却是自身难保无可奈何,只得一句“兹行我累君,乃反得安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歉意。

直到元丰六年,王巩奉旨北归。苏轼在听到这个消息后自是兴奋不已,着急忙慌地前往探望。

千古佳作《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便就在这次聚会中应景而生,苏轼为其歌妓作诗一事更是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话。

但聚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苏轼又为何愿意为一名小小的歌妓作诗呢?

古往今来,这些问题总令不少人费解。

02 乌台诗案,王巩牵连被贬

苏轼,字子瞻,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各类诗词散文数不胜数,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世人亲切地称呼他为——苏东坡。

王巩,北宋诗人、画家,字定国。其父亲为工部尚书王素,祖父乃宋朝宰相王旦,家世可以说是十分显赫。

因为自小便擅长写诗,与苏轼也算是志趣相投,所以在多次拜访之下,他便开始了学习写文章之路。

二人亦师亦友、对酒当歌,那时的生活简直好不快活。可“乌台诗案”的出现却打破了两人各自平静的生活。

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而这也就导致局势进一步紧张起来。

王安石向来意志坚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而苏轼虽身在官场却一直都是洒脱豪迈的性格,但这也就导致了他与王安石的政治理念一直以来都无法“苟同”。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安石一来便主持变法改革,这“炮火”是打响了,可却导致两人的关系更是降到了冰点。

这一次的任职,让苏轼更加认为自己没有立足之地,于是主动申请外调。

虽然皇帝向来赏识作为文坛领袖的苏轼,可一位“浪漫主义与务实主义相结合”的政客终究是与朝堂格格不入,便也同意了他的调职。

可在多处游历之下,苏轼不仅没有放松身心反而是看到了更多新法的弊端。极为反感之下,他拿起笔奋力反抗,开始对其进行批评与讽谏。

但一向不深究官场的苏轼,又怎么会懂得审时度势的道理。

于是在当时神宗大力支持变法并部署为既定国策的大背景之下,不少低阶官员为了讨好,已经开始将目光放在了苏轼的身上。

如今众人所熟知的是,最初是由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覃等人上奏弹劾导致的神宗大怒抓捕苏轼,其实这并不完全。

上奏弹劾到神宗面前导致苏轼被抓,的确是这几人。可最初举报苏轼诗稿的人却是另有其人。

根据《元祐补录》中的记载,第一位将苏轼作诗讽刺新法事情上报朝廷的并不是李定等人而是沈括。

熙宁六年,沈括作为检正中书刑房公事,奉命前往浙江巡查新法的各项实施情况。在看到苏轼的诗稿后,便以涉嫌诽谤朝政的罪名,将其上报给神宗。

可人微言轻,沈括当时的奏折呈上后却如同石沉大海一般再没了音信。随着时间过去,加之事情繁忙,沈括最终也没有选择二次进谏。

苏轼见迟迟没有结果,自然也没有将这件事情太过放在心上,更何况他的诗词写来本就是劝谏神宗废除变法,又何惧别人恐吓。

元丰二年,在调任湖州知州时,苏轼有感而发。可他不知道的是,李定等人已经布好天罗地网,就等着他现身。

于是《湖州谢上表》一出,众人找到借口,刹那间,苏轼已然成为了众矢之的。

几人接连上奏,抓住导火索,迅速将苏轼的行为打压为对神宗不敬、攻击朝廷,而朝中主张变法、讨好附和的人亦是不在少数。就这样在神宗的批示下,七月二十八日,台吏皇莆僎携带士卒前往湖州捉拿苏轼。

即使当时在朝为官的弟弟苏辙已经得到消息,派人前往告知苏轼,却还是晚了一步。最终苏轼被皇莆僎押解赴京。

《孔氏谈苑》中曾这样记载这一过程:“俱径入州廨,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夹侍,白衣青巾,顾盼狰狞,人心汹汹不可测。轼恐,不敢出,乃谋之无颇。”

“撰促轼行,而狱卒就知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曾经的文坛领袖就在这一朝一夕之间沦落为“丧家之鸡犬”。谁人不难受,又有谁人不惋惜,可苏轼的苦日子这才刚刚开始。

御史台中,苏轼正在接受着连番审问。

本就秉持着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原则,苏轼又怎会畏惧这些,可终究还是他高看了这些人。

审讯人员将认为有散播谣言嫌疑的诗词全部罗列出来,让其画押。可动作进行一半的苏轼却发现,其中的诗文并不全是含有讥讽意味,甚至大半部分都是与自己的一些好友有关。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御史台想借此打压所有的旧派势力,苏轼自然不能如了他们的愿。

可不肯签字画押又怎么会影响他们继续的步伐,没有罪证那么便制造罪证,于是他们便开始胡乱搜刮。

无论是与此事无关的诗词,还是几年前的诗词,只要有一丝一毫可以胡诌的可能,皆被他们写下来上升到多种可能,以此上谏。

其中《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便被舒覃上奏弹劾说道:“其中多处,皆为讥讽。”

不止如此,凡是苏轼的诗词皆被拿来一通批判。

但这些东西乍听有理,可其实捕风捉影之事颇多。但神宗早已起了杀心,身在牢中的苏轼又哪里有机会为自己辩解。

即使有宰相吴充、王安石为其求情,哪怕有远在湖州、杭州的百姓为其祈祷,苏轼也仅仅只是救回了一条命。

就连苏辙、王诜也皆被降职罚俸,其中王巩更是牵连被贬到岭南这等荒僻之地。

03 歌女柔奴,自始至终不离不弃

岭南之地,在当时又叫“远在千里之外的荒蛮之地”,不仅前往的路途上遥远凶险,当地的生活环境更是恶劣。

即使王巩身份超凡,在这种情况之下,身边之人也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人人都对他避之不及,甚至就连妻儿也选择了与之分离。

虽然在圣旨下来时,已经对这些情况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王巩终究还是免不了悲痛伤心。

但这时一位名叫柔奴的歌妓的反应却让他大吃一惊。

就在王巩收拾包袱前往岭南的前一天,柔奴来到了他的身边。看着面前这个自己未曾主动注意过的女人,就连王巩也不由地感慨一番其出众的气质。

其实,柔奴虽只是王巩府中的一名歌妓,最初却并不是所谓的青楼女子,恰恰相反,她家境优越、饱读诗书,自小便练就出了那份独属于大家闺秀的气质。

但令人感到不幸的是,父亲被蒙冤入狱,母亲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还未及笄的柔奴历经家道中落、双亲离世的双重打击尚在悲痛中,却已经被狠心的叔叔卖往了“行院”。

但即使面对着生活的种种不公,柔奴也没有丧失活下去的意志,反而以此鼓舞着自己,继续向前。

也正因为这份不服输的劲儿,没过多久柔奴便对琴棋书画等方面做到了十分精通。加之天资聪颖,气质出众,她更是一跃成为了行院的头牌。

每一个努力的人都不会被辜负,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柔奴陪伴朋友外出治病,便恰好遇到了父亲的多年好友陈太医。

陈太医在了解到柔奴如今的处境后,不忍心就此视而不见,托人打点银两将其赎出。

也正因陈太医的帮忙,才让柔奴有机会遇到这个风头无两的王巩。

正值青春妙龄的女子,有哪里抵得过内心深处的悸动,满腹的才华与正直的品格早已经让柔奴移不开眼。于是不顾陈太医的劝阻主动来到了王巩的府上,做着一名不起眼的侍女。

“无论公子去哪里,奴婢都愿一直跟随。”

柔奴的一句话便让正处于“孤立无援”状态的王巩感动不已。二人就此相依为伴前往岭南。

04 好友相见,借酒消愁谈心

元丰六年,王巩奉旨北归。

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却足以改变一个人。自小没有吃过太多苦楚的王巩,抵达岭南的第一天便卧病在床,期间更是起起伏伏,多次感染生病。

可即使如此,在向苏轼写信时也依旧是报喜不报忧,生怕苏轼更觉愧疚。

但苏轼与他自幼相识,又哪儿是不知道王巩心思的人,只不过是将关心的话放在肚子里,等待时机罢了。

如今挺过了这几年,等到了被神宗召回的机会,除去当事人的王巩,最开心的便就要属苏轼。

于是这天,王巩前脚刚落到府里,苏轼后脚便已经走进了大门。

二人许久未见,从最初的客气寒暄到后来聊到心胸抱负,自然是相谈甚欢。苏轼更是兴致一来,亲自下厨,以此来款待。

酒席摆好,饭菜端上,二人把酒言欢,之间仿佛有着说不完的话语。可随着酒精逐渐上头,心中的那份委屈与不满自然也随之而来。

王巩与苏轼皆是控制不住地红了眼眶。

见情况不太对劲,王巩便连忙转移话题道:“最后一杯,喝完它今日这酒也便作罢了。”

眼见苏轼还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当中,依旧不肯放下酒杯。王巩便给远处的柔奴使了个眼色,开口想让她前来劝解一番。

白日,柔奴为了不打扰他们之间叙旧,自苏轼到来之后便没有向前靠近,而是先去忙自己的事情。如今是刚走过来,没成想就被“委以重任”。

柔奴?便是那个一直跟随着你的歌妓?

提到柔奴,苏轼可以说是瞬间来了兴致,就连喝下肚的酒也一下子醒了大半。连忙抬头看向柔奴的方向。

06 感慨,不同寻常的回答

苏轼之所以对柔奴如此感兴趣,还要从这个好兄弟王巩说起。

在被贬到岭南之后,那里的生活远比王巩想象中的更加困难。气候条件恶劣、物质资源匮乏加之王巩的精神压力巨大,没多久王巩便染上了瘴气。

妻离子散、被贬异乡、身感恶疾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令王巩感到悲愤,却又无可奈何。

但柔奴看着这一切却毫无怨言,每天任劳任怨地照顾着王巩的一切。会与他聊天解闷儿,会和他探讨人生哲理,也会用尽自己在陈太医那里的毕生所学为他治疗身体。

在柔奴的悉心照料之下,王巩的身体也逐渐恢复。她不仅仅是用医术治好了王巩的疾病,更是用她自己的温柔暖热了王巩的心。

就这样,即使环境恶劣,二人相依为伴却也是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而这些,王巩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将其当做生活琐事写在信中交与苏轼。字里行间,是充满了对柔奴的赞美与喜欢。

明明只是一介女子,明明有机会选择留在繁华的长安,却依旧决然地留在了王巩身边,而这则令苏轼十分好奇,柔奴究竟是何等的一名奇女子?

如今有缘能够见到,自然是十分期待。而且柔奴的“厉害之处”还远远不止这些。

即使苏轼远在黄州也依旧听到了不少民间对于她的歌颂。

王巩被贬之时恰逢当地瘴气横行,甚至就连他自己也是中了招,就不要想当地的百姓了。

加之当地的医疗与经济条件常年落后,根本不足以支撑整座城池,更是导致了死伤无数。

而柔奴在成功将王巩治疗好后,也是将目光放在了这些社会底层者的身上。

整整三年的时间,她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老百姓,时常上山采药,为老百姓把脉治病。

本就医术不错再加上有治疗王巩的经验,柔奴在这期间救人无数,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更是被众人尊称为“神医”。

现下柔奴已经走进苏轼的对面,而苏轼也是早已经没了喝酒的心思。这柔奴超凡脱俗的气质当真也是没有辜负了她“神医”的名号。

看着如今王巩柔奴二人情意浓浓的场景,苏轼感慨万千,亦是打心底里为他们感到高兴。

三人相视一笑继续谈心。“岭南的风土不是很好吧?”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的随口一问,却怎么也没想到柔奴竟是如此地回答。其内心的豁达与乐观实在是令人敬佩。

07 千古佳作,如今人人传诵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其中并未含有一丝幽怨不满,而是充满了从容与坦然。她诠释出了“家在哪里,我便在哪里”的朴素道理,也诠释出了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的爱情。

一名再普通不过的歌女,却用她的淡然与豁达,去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磨难。

这种坦然应对生活的变故,积极入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到了苏轼。遂当即写下《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刹那之间,一首千古佳作便就此完成。如今更是人人传诵。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看似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实则却包含着柔奴千帆过尽之后的淡然心境。

她的人生哲理与处世态度,不仅仅是安慰了正处在逆境中的王巩,也安慰了踌躇不得志的苏轼,更是安慰了日后成千上万迷茫的人士。

当我们的内心能够像柔奴一般保持着淡然与豁达,坦然地去面对自己的命运,对抗自己的命运时,再大的困难便也能够从容应对。

参考文献

[1] 古诗文网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苏轼[宋代]。

[2] 中国作家网、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乌台诗案始末。

[3] 央视网百家讲坛:苏轼与王巩诗歌的交往十分频繁。

[4] 《孔氏谈苑》——孔平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