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其浩先生部分医案

 摘录中医 2022-07-19 发布于吉林
汪其浩先生部分医案

汪其浩简介
【汪其浩】(1918-)福建闽清人。出身于中医世家。14岁毕业于公立芝溪高等小学,后跟老中医陈典臣学习中医经典著作3年,18岁前往福州市私立福建省国医训练班2年制毕业,20岁又进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福州分社学习毕业,21岁回家乡行医。1951年参加县医务工作者协会任执委兼学术部长;1952年参加第一届中医进修班,结业后组织第一个中医联合诊所任负责人;1953年改称卫生工作者协会,任第四区分会主任委员;1955年被吸收县医院中医科工作任负责人、院务委员会委员、医院工会生产委员。1960年国家困难时期,该县后佳乡群众服野菜山苍子,突然发生一种怪病,一见太阳即全身麻痹,见水由鼻准起痹甚则全身麻木不仁,男女兼有,县防疫站、县医院组织27人前往治疗,他用麻杏苡甘汤加茯苓、白术配合针灸,一星期全部痊愈。后经省防疫站前往鉴定确诊是感光性皮炎。1969年下放白中卫生院当医师。1977年改为白中中医院被任命为副院长,1960年评为省名老中医。1977年以来历任县567届人大代表,第7届常务委员;县第456届政协委员,第8届常务委员,科协常务委员,县技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福建分会理事,莆田地区中医学会常务理事,闽清县中医院名誉院长。论文《汪其浩医案医话》获县科协一等奖;《三子养亲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于1979年获县科协三等奖;《桂芍知母汤治疗痹症》、《三根白虎汤汤治疗热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狐惑病治验三则》载《福建医药》杂志、《麻杏苡甘汤加苓术治疗痹症(感光性皮炎)1963年刊《福建中医药》,并均被评为1979年科技三等奖,颁有奖状奖金,荣获闽清县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学会论文证书及奖品。1987年出版了18万字的《汪其浩临床经验集》。(异天,戈德主编.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630.
《汪其浩老中医运用经方验案选介》
(摘自:伟达.汪其浩老中医运用经方验案选介[J].福建中医药,1988(05):22-23

汪其浩老中医幼承庭训,兼得师传,尊经而不泥古,善用经方。笔者特将汪老经验整理几案,以飨读者。

一、四逆散治心悸

汪老认为:心悸亦有肝气郁结而化火上扰,心神不宁而发。治宜疏肝理气,养心安神,方选四逆散加茯苓,牡蛎主之。
俞某某,女,26岁,心悸不安,睡眠不宁,小便短赤,按其脉弦而带数,观其舌质红苔薄,此为气郁化火,宜疏肝养心为治。处方:柴胡、枳壳、茯苓各10克,杭芍20克,牡蛎(先煎)30克,甘草6克,二剂。二诊:上药服后,脉证依旧,守前方加龙骨(先煎)20克,元参20克,麦冬10。三诊:服上药二剂后,心悸不安减轻,睡眠转佳,再服三剂而愈。

二、小柴胡汤治痢疾

汪老说:“本方以和解少阳之邪,又旁治脾胃,即清解热邪,调和表里,又培护正气,以少阳立法而治产后痢疾,能调气泄热,表里同治。”
王某某,产后月余,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中疼痛,寒已复热,胸胁苦满,初拟产后阴虚下痢,进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反增呕逆不食。复诊改以小柴胡汤加左金丸,连服二剂热退痢止。

三、木防已汤治支饮

汪老说:“本方主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等症,现代用以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有降气退肿,减轻心脏受水湿侵犯,使心脏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杜某某,男,50岁,农民,咳嗽气喘,心下痞坚,病已数月,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西药治疗14天未效。现症全身浮肿,面色黧黑,喘息不得卧,咯痰粘稠,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而厚,脉浮弦而数,此属内宿痰饮兼有郁热之证,宜利水清热,益气散结,方拟木防己汤加味。处方:木防己、桂枝、党参、莱菔子、枳壳、半夏各10克,石膏(杵、先煎)、瓜蒌各30克,一日一剂,连服两天。复诊:咳嗽减轻,浮肿稍退,但大便仍燥结,照上方茯苓10克,芒硝(另冲)18克,二剂。三诊:大便通畅,浮肿消退,咳喘已平,舌淡红苔少,边有齿痕,脉细数,原方加元参,麦冬各12克,二剂。四诊:上症基本好转,唯疲乏无力,动则气短而喘,心中动悸,食欲不振,舌淡少苔,脉细数,此乃气阴两伤,治宜益气养阴,调治七天而愈。

四、麻杏石甘汤治浮肿

汪老认为:水肿病因虽多,但湿热蕴蒸上焦,以致水湿不得下行,泛于肌肤而成,尤多常见。治宜清热利湿,消肿通水,用麻杏石甘汤加山楂,连翘、车前子、益母草,最为显效。
陈某某,女,26岁,患者眼睑浮肿,四肢酸重,小便不利,胸腹痞满,烦热口渴,尿频尿急,尿赤而痛,舌苔厚腻,脉沉数。加之怀孕5个月,不好施药,请汪老诊治。此证原湿热蕴蒸,宜清热利湿。处方:麻黄、杏仁、山楂、连翘、车前子、茯苓各10克,石膏、益母草各30克,甘草6克,二剂。二诊,浮肿微消,尿频尿痛已减,上方有效,再进二剂。三诊,肿消痛止,惟胸腹痞满,四肢酸重,以清热化湿,健脾补肾之平剂调治,上方去麻黄、石膏,加淮山30克,防己10克,茯苓10克,二剂,竟然获愈。

五、桂枝茯苓丸治心痛

本方仲景原为妇科而设,而汪老却用于治疗心痛。因方中桂枝温通血脉,芍药行血中之滞,丹皮消淤血,桃仁破血结,茯苓渗泄下行,与桂枝同用,有入阴通阳之妙,确为治疗胸痹心痛有效之方。
常某某,男,50岁,干部。患者因熬夜,思虑劳倦过度,致左侧胸部剧烈疼痛,心跳,出大汗。体温37℃,脉搏96/分,血压160/90毫米汞柱。双肺呼吸音清,心脏稍向左侧扩大,偶有早搏,心尖部有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检查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现症左胸心前区持续性剧痛不解,并向左肩放射,气短,头晕,脉结代。此系气滞血淤,心脉阻塞,胸阳不振,治宜宽胸理气,温通血脉,活血化淤,方宗桂枝茯苓丸加味。处方:茯苓、白芍、丹皮、桃仁、薤白,半夏、川楝、丹参各10克、瓜蒌30克,五剂。二诊:服上方后,疼痛已减,但有时心前区有闷胀,药已中病,继进前方五剂。三诊:胸痛大减,原方加百合30克,台乌10克,继服五剂。四诊:诸证基本消失,只觉活动后气短无力多汗,此乃气血淤阻渐化,肺气虚未复,上方合生脉散以益气止汗。五诊:以上方调治月余,症状消失而愈。

六、葛根芩连汤治小儿

本方仲景原为“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但汪老二十多年来却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痿症取得显著疗效。
林某某,男,3岁。发热后下肢麻痹近一个月,且伴有低热,下肢麻痹足不任地,肌肉略已缩小,软弱松驰,口渴,尿少,指纹紫,此属热痹范畴,方宜葛根芩连汤。处方:葛根24克,黄芩,知母各10克,黄连、甘草各6克,石膏(杵、先煎)30克,三剂。二诊:病有起色,拟以上方加升麻6克,赤芍、元参各10克,续服旬余以巩固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