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思考:什么是“设计自己人生”的底层逻辑?

 秦声何来 2022-07-19 发布于重庆

1.昨天谈到“阻断非价值惯性”  ,这背后隐含了一个背景,就是我们太容易随波逐流,太容易受外界影响。正因如此,“阻断非价值惯性”就是要学会人生的“断舍离”,其核心要义则是要学会掌控和设计自己的人生。

2.可是,如何掌控和设计自己的人生呢?这一课好像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

3.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多少会有点理想主义情结,都相信自己可以去成就一番事业,可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可以去改造世界…可是,现实状况却恰恰相反,我们不得不为生存奔波,不得不为半斗米折腰,不得不活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4.昨日看到一个观点,“真正的英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生活的每天。”这让我想起另一个事儿。在英国伦敦西敏寺里,有个无名的墓碑非常有名,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年轻的我,梦想改变世界。成熟后,发现我不能够改变世界,于是缩短目光,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暮年后,发现我不能够改变国家,最后的愿望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这也不可能。当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仅去改变自己,然后作为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进而在家人的帮助下,为国家做些事情,甚至可能最终改变世界!”据说这段文字影响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

5.“由改变自己而改变世界”。这一观点是源于这样一个深刻地洞见:

(1)我与世界存在千丝万缕联系。

(2)我与世界构成了一个隐性的函数关系。

(3)世界是因变量,而我们是自变量。

(4)改变自己就是改变自变量,从而改变世界这个因变量。

6.不过,话虽如此,许多人并不会认同上述观点,也不能够理解,更不会相信。因为我们并不能够轻易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案例。无法轻易洞见这个规律背后隐含着如下事实:

(1)世界不只是只有我们自己这一个变量。

(2)我们的改变对世界的影响会因别人的改变而相互抵消。

(3)我们的能量对世界的影响很弱。

(4)我们的改变对世界的影响并不是一个及时反应,而是一个延时反应。也就是说要让子弹飞一会儿。

7.进一步而言,真正影响我们认识的,其实是我们心中有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这个幻想可能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我们不愿改变自己,我们总是希望世界改变来适用我们,而不是改变我们自己去适应世界,去创造世界。

8.正因如此,我们往往会陷入对世界的无力感之中,感觉对遭遇的事情无能无力,感觉不能实现自己的期望,感觉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性抱负…其实,造成这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状况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对自己、对世界和对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认识不清。

9.认识不清就像弄不懂试卷上的考点而胡乱答题一样,不会得到好成绩。然而,想要认识清楚,则需要付出辛苦的努力。但仅仅只付出辛苦的努力还不够,还得有正确的目标引领以及正确的观点加持,这每一步都不容易。

10.过去我们读书学习,后来我们工作做事,其实都是在不断与世界互动过程中,认清自己、认清世界,认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进而找准自己的定位,发现如何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的逻辑关系。从而确定正确的行动目标,然后采取行动,达成成果,形成反馈,调整认知。这是认识与感知的双向闭环,这也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更是掌控和设计自己人生的最小闭环。

11.只有找到了自己与世界的逻辑关系,才能去掌控和设计自己的人生。行动背后是思维,思维背后是思考。因此,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是改变头脑,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接下来才是改变自己的行为,然后才是改变身边的环境…而所有的改变都是从最不起眼的地方开始。

12.改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从意识到理解,从深度理解到精准行动,没有什么不在改变。这是手脑并用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先从改变思维开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世界,重新理解世界。然后,借助外界变化来优化自己,这是顺势而为,而不是逆水行舟。这样的改变正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

13.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设计师,只是没有把这事儿想清楚。而一旦想清楚,也就知道如何去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