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荀慧生:学戏练功,永无止境

 cxag 2022-07-19 发布于辽宁

 “艺术无止境”。一个演员整个演戏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谓“唱到老、学到老。”越学得深透,越觉得自己肤浅,非但不能把艺术学尽,而且越学越会感到学不完。所以初学戏的人,不能把艺术看得太简单了。

 依仗自己聪明,仿佛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满足于某些微小的成绩,不肯埋头钻研,那是自己害自己。应该知道艺术不是以“会”为限度,“会”了之后,还要进一步求“好”,“好”里求“精”,逐步深人,逐级提高。

 拿我个人来说,从7岁开始学戏,边学边唱,到目前已经五十多年。我从9岁起跟着我的师父搭班学艺,除了和别的小孩子一起学习、演出之外,还利用空闲时间练“私功”。主要是为了打好坚实的底子和广泛的掌握技术。

图片

荀慧生

 当时我练功的方法是“突破难关”,什么难练就练什么。像跑圆场、走矮子以腿上功夫为主,我在两腿迎面骨以下、脚面以上的地方绑上装有铁沙子的口袋,腿上带着铁沙子练,练几天以后逐渐增加重量。这种练法,练起来非常费劲儿,可是等练出功夫之后,把铁沙子口袋解下来,立刻觉得两腿轻松,身轻如燕,无论跑圆场、走矮子等等灵巧极了。

 由于那时候打下基础,后来演腰腿上吃功夫的戏并不感到困难。观众看着自然、轻松、美观,腰腿灵便,身体轻盈,这就是幼功坚实的好处,不单练腿上功夫由重到轻,就是练刀枪把子,也采取这种方法。戏台上所用的刀枪把子是细藤子做的,或压上藤皮或缠上花带,既轻又称手。私下练的时候不拿这么轻巧的,改用笨重的代替。用白蜡杆,甚至用枣木棒等等,拿着挺沉,练起来不称手。越不好练,越拿它练,一来二去,等把它练得合适、运用自如之后,到台上再换上藤杆的把子,那简直跟玩儿似的,一点儿不费力。不管要多少刀、枪花,削多少次头,也不吁吁气喘。这就靠平时锻炼,打下扎实的基础练功都应该从重到轻、由简到繁。尤其武功是硬碰硬的,一点儿勉强不得。

图片

荀慧生之《春香闹学》

 演上高的戏,如果舞台上是一张桌子,而在私下锻炼时,我是从三张桌子上练的。只有从三张桌子上练出功夫来,到舞台上再用一张桌子表演,演出才不显吃力,而让观众看着舒服。只有翻一张桌子的功夫,在台上也翻一张,效果一定不会好。

 锻炼时要“勒”,要“狠”,要有恒心,坚韧不拔。有师父在旁边监督,要认真练,没有师父在旁边,就得靠自己努力。练的时候要求得特别高,达到十二分,甚至十五分,丝毫不能放松。真正在舞台上用的时候才可以稳拿十分功。

 自恃聪明、忽视锻炼是提高艺术的最大障碍,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聪明学生,老师一说就通、一点就透,学出来很像个样儿。如果满足于此,不再用功,学得的成绩会越来越下降。笨学生,教几遍不会,学几遍不像,如果背埋头钻研,一遍一遍的百练不厌,久而久之,不但赶上那个聪明的,而且会大大超过他。

图片

荀慧生之《十三妹》

 从开始学戏到期满出师时,我已经能演很多戏,而且在观众中有一定影响,可以说是小有名气。此时有了一定的艺术,只可以说“会”,或者再进一步说“好”,还没有达到“精”的地步,艺术上也没有定型。继续努力就能够巩固下来;骄傲自满,不求上进,便会一败涂地。在科里已经享名,唱得很红,所谓“科里一条龙”,出科之后反而无声无息,没落潦倒的人过去有的是,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原因就在于自己放弃了学习的机会,不肯再接再厉的学和练。

 我出师之后就不敢放松学和练。一方面自己坚持练私功,一方面四处求师学艺,只要是好的就学。谁的哪出戏好,登门求教,谁的哪招最绝,请到家里来学。为了艺术不能怕麻烦,不能爱面子,拿出“圯桥三进履”的精神,非把艺术继承下来不可。

 我因为练功学戏早,在20岁前,一直以学为主,二十几岁以后,才根据个人的条件、特点,编写剧本,创造唱腔和表演。什么东西都得先有基础,而后成长。像跑圆场,看起来好像简单,但也得从基础上踏踏实实的练。看来,目前有些青年好高骛远,没有耐心从基础上锻炼,喜欢追时髦,赶浪潮,什么最风行,自己赶紧学什么。

 一开始就想学“绝活”的,这是自己蒙自己。岂不知哪位老先生的“绝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都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若干年心血的结晶。没有基础的人怎么能一学就会呢?即使学会,也不过仅只皮毛而已,既不能像,更不能好。

 在《辛安驿》一戏中,我演带红胡子出场的周凤英,表演了走矮子,及用旱地拔葱提身坐上桌子,跟着翘起腿来亮相的技术。在《红娘》一戏中,我演红娘和张生同去书房写信时,把走路、开门、让路、进门,到拿墨、研墨等动作都恰当地结合在圆场里,以及棋盘引张生入花厅、走圆场、耍棋盘的动作等,别人看我走起来灵活自如,毫不费劲儿,但是这里包含着基本功。没有灵活的腰腿学不像,也赶不上锣鼓,合不上尺寸。

图片

荀慧生之《红娘》

 话虽然这么说,可是我自己目前年岁大了,再演《辛安驿》一类的戏,也不能打脚尖和蹿桌子了,主要是自己年龄和身体的关系,不能像年轻时一样。

    还有一种满足于学剧本的偏向,看见谁的哪出戏出名,就急于学下来。有多学戏的要求是好的,但是要认真地把戏里特殊的或优秀的表演学下来,不能满足于会演剧本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学会演出之后,还要继续深入体会、钻研,巩固并且发扬。不能演过之后就扔在一边,不闻不问了。那样会把人家原来的好戏给糟蹋了,也不合乎我们目前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精神。

 到了老年,五六十岁,六七十岁,还要练。这时候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巩固已有的成绩。年岁大了,生理条件有了变化,早年练的功夫一定要“回”。如果坚持锻炼,可以使它“回”得慢一点儿。我现在每天仍然坚持练功。每天早晨天刚一亮就起来,先散步,把腰腿活动开了之后,再跑跑圆场,接着练鹞子翻身、起霸等,无论在家里或客居外地从不间断。很多老先生也都是这么坚持着练的。这么练的好处,既给个人舞台演出准备条件,又便于教课时给学生作示范动作,更保证身体健康,可以算得是三全其美。

 这里谈的大都是我个人学戏和练功的体会,和我岁数相仿的老年人可能都有同感,只不过给青年同志学和练提供一些参考。

 (《文汇报》1962年4月1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