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中阳:从私董会到工作坊

 新用户39306hBz 2022-07-20 发布于广东

不断加码的“供给侧改革”,终于影响到了管理咨询行业。

一方面,企业接受咨询服务的比例虽然在不断提高,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动辄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服务收费面前,时常因“高消费”而犹豫不决,更担心找错了“医生”。

另一方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分享、专业学习变得轻松便利,许多企业的中高层都接受过EMBA教育、总裁办培训,甚至有不少骨干直接来自知名咨询机构。

如同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大多不需要住院、动手术一样,短平快的“微咨询”(Minimc & Micro consulting)开始引人注目。它针对企业突出、迫切的经营管理问题,集中专业顾问力量,迅速给出初步诊断和解决思路。企业如果需要系统配套的解决方案,双方可签订更进一步的合作协议;即使对初步意见、建议不认可,前期支付费用也很有限。

然而,微咨询只不过是“压缩版”的常规咨询,由于客户参与和共创的深度不够,所以并非真正的“多快好省”,也谈不上商业模式创新。

放眼相关培训行业,若干新型的学习与顾问模式值得借鉴。

一、重新认识私董会与工作坊

(一)私董会简介

私董会(私人董事会),又称总裁私享会,是企业家学习、交流与社交的一种模式。

1957年,美国企业家罗伯特·诺斯,开始与其他4CEO定期举办圆桌讨论,并命名为TEC(决策者委员会),随后催生出CEO发展机构伟事达(VISTAGE)。半个世纪以来,伟事达私董会分支机构已拓展到十几个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欧美发达国家拥有自己私董会的总裁达50多万人,企业成长速度是其它企业的2.5倍。

2013年,私董会开始在中国迅速走红,成为继EMBA、富豪俱乐部之后的新型企业家沟通交流平台。

应当承认,老板们很容易被自己的成功所局限,在内部难以听到真正的声音。更重要的是,面临各种战略决策和内部管理难题时,领导人往往缺乏有能力、有经验、可信任的人与之磋商,并付诸实施。而轻松灵活的私董会,打破了企业家渴望交流而又容易产生抗拒情绪的心理障碍,既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又可发掘到隐藏在彼此身上的巨大潜能。

私董会的主要原则有:只向企业一把手开放,保证参与成员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承诺不利用商业秘密牟利;成员之间地位是平等的,以求得最广泛坦诚的意见和最高的议事效率;关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结论是开放式的,还有进一步总结和探讨的空间。

除主持人外,私董会一般由15-20人组成,还需要资深专业人士来担任教练角色,以承担引导各成员交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责任。

相关操作流程如下:

首先,教练要求每位会员提交一个议案,然后投票选出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然后,案主(被选中议题者)向大家阐述自己面对的具体问题,再由其他会员提问;在不断澄清问题的过程中,相应的对策、答案已基本成型了。最终,其他会员向案主给出可操作的具体建议,后者对讨论做总结陈词,并给出接下来改进问题的步骤和时间表。

(二)工作坊简介

工作坊 (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

上世纪初,美国波士顿的普拉特医生,把结核病人集中在一起,共同分享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和令人高兴的事情。结果,病人们不仅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对治疗效果有着意想不到的提升。

六十年代,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师劳伦斯·哈普林将其发扬光大,引申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并找出解决对策的手法,便于不同立场或族群的人们,进行高效率的思考、探讨和相互交流。

传统的研讨、座谈会等方式,参与者只能单方面聆听,或仅在会后适当提问、讨论。工作坊则让所有参与者均能发表意见,并以游戏方式加深大家的参与度,轻松自然地了解项目的动机、目的及现状,在获得多方意见与想法的同时,更有利于项目讨论及整体活动的推行。

总体上,工作坊的角色有三类:参加活动的人称之为参与者,具有专业技能、能对讨论主题直接助力者称之为专业者,而负责主持及协助工作的人则称之为促成者。

其主要流程是:第一步,将原有的基本资讯共同分享;第二步,分组讨论并提出小组提案设计;第三步,全体表达意见,各小组就最适合的答案或方向达成共识。

二、模式改进升级“工作坊”

与传统模式相比,私董会、工作坊的主要优势在于:主题突出(共同关心的话题),场合轻松(会议室、风景区均可),双向互动(全员深度参与共创),费用经济(可实行AA制)。

然而,上述模式也有相应不足或缺陷。

就私董会而言,一来,很难保证有十几位处于“同一频道”的企业领导人,且能坚持不懈;二来,私董们都是凭经验出发做出判断和建议,往往理论基础不牢、指导意见存疑;三来,教练的专长在于按规程组织研讨,但不掌握足以催生对策、建议的专业知识。

就工作坊而言,虽然保证了参与者的平等沟通、知识分享,但由于前期准备不足、现场时间有限,往往共创的深度不够,即达不到提出对策或方案的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合弄制(Holacracy)近年来开始时髦起来。它是指企业内部摒弃传统的金字塔式层级领导方式,而采取的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激励员工创造性和参与度为手段的管理模式。

与此同时,企业与咨询机构之间也开始尝试“合弄制”。企业指派职能对口的骨干人员,与咨询机构派驻的顾问老师实行分工合作;前者熟悉企业资源能力、行业竞争格局,后者掌握管理理论工具和跨行业经验,共同来完成某项管理改善主题,显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多快好省。

经过对咨询、培训服务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我们提出了升级版的“工作坊”,即整体上以工作坊为框架(参与共创),借鉴私董会的程序控制(逐级澄清),达到微咨询的合作实效(成果输出)。

其要点是:与企业确认需求主题、签订合作协议之后,咨询机构组织由资深身专家挂帅、配备一两位助手的专家工作组,后续主要工作步骤如下。

(一)前期调研访谈

专家组到企业现场调研,用一两天的时间与主要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沟通,了解实际情况,判断问题根源。

(二)分析整理资料

收集客户提供的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深入研究。如果是涉及战略、营销的问题需求,专家组还需要对相关行业动态、市场格局进行调研分析。

在此阶段要整理出基本工作思路、构思可能的结论判断,一般要耗时三五天。

(三)现场培训共创

时间安排一般为1-2天,即至少7个小时,最多17个小时(两天一晚)。

1.确定参会人员

如果是战略定位、管控模式等全局性主题,一般由企业全体中高层人员参加。如果是营销、生产、供应链、研发或薪酬考核等专业性主题,则由相关核心人员参加即可。

2.现场进行分组

每组5-7人组成,最好可分成3-6个小组,即合计有20-40人参加,既能保证现场的活跃度,又不会因参与者过多而失控。

每个小组选出组长、秘书各一名,并自主决定小组名称。有可能的话,最好画出小组的图腾或徽标。

3.实施专业培训

由资深顾问(首席专家或主任医生)进行专业理论培训,旨在统一概念工具、初步掌握方法论的基础上,保证研讨效率和成果产出。

从时间安排来看,培训环节一般占工作坊现场总时长的三分之一为宜(不少于两个小时),所以说培训很重要。

4.分组展开研讨

将研讨主题分为几个步骤或模块,在专业顾问的引导下,按私董会的方式逐步进行研讨。

每组派出代表一名,并将阶段性成果进行公开分享。每轮发言最好委派不同代表出面,以保证全员参与。

5.共创结果提炼

在多轮研讨的基础上,由资深顾问集思广益,提炼、归纳出相应的成果结论,引导并说服学员们达成共识。

显然,最后一步是存有相当挑战、甚至是一定风险的。所以说,前期功课必须做足,专业培训一定打牢,而“主刀医生”至关重要。

三、某实操工作坊案例分享

某央企下属二级公司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主营核电设施的运营技术服务,以保障核电机组安全高效运营、解决我国核电应用技术问题为己任,以提高核电机组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为目标,以共用技术能力建设为基础,以推进核电运营技术的自主创新为宗旨。

公司使命:贡献核级品质,助力行业发展。

公司愿景:成为世界一流的能源技术服务领域解决方案提供商。

核心理念:严、慎、细、实。

初步判断,上述使命、愿景虽然体现了产业特征,但企业上下始终觉得表达不够清晰、动力难以持久,价值主张失之自我观照,而且与战略定位有所混淆。另外,核心理念有点类似于“工作作风”,难以起到统一行为、凝聚人心的作用。

经初步协商,双方一致同意以工作坊的方式对企业使命、愿景进行重塑。

在简要访谈调研、资料分析研究之后,我们举办了一整天的研讨会。

参会人员42人,分为六个小组。按要求各组须以动物命名,以至于出现了鲲鹏、貔貅和麒麟等“怪物”。在助手配合、专家引导下,我们按以下步骤有计划地逐步逼近最终结论。

第一步,确认产业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期访谈调研中,我们幸运地拿到了一张客户业务分布图。企业现有的资源与能力,恰好覆盖了核电设施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包括选址建设、首次装料与运行许可、设施运行、许可证延续与退役等四大阶段。

另外,我们原以为核电属于“新能源”领域,但学员们当场告诉我们应为“清洁能源”范畴。因此,大家就产业边界很快达成了共识:清洁能源设施的全寿期管理

第二步,认知客户刚需

据了解,国际上第一、二代核电站的设计运行寿命为40年,第三代开始提高到60年;经过评估、改造,核电站也可以适当延寿。

众所周知,核电站设施投资规模大,动辄上百亿元,运行期间特别是停机维护时代价很高。因此,客户的本质需求就是在(绝对)保证核安全的前提下,一方面尽量延长寿命周期,另一方面维护成本尽可能地经济、便利。

很快,我们就客户刚需主张迅速达成了共识:(清洁能源设施)健康、长寿

第三步,呈现企业价值

所谓使命,就是企业存在的价值与理由;所谓愿景,就是践行使命、使得服务客户或奉献社会所达到的理想状态,而非企业自身的理想远景。

使命是起点和工具,愿景是终点和结果,二者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几轮研讨下来,大家就企业的使命、愿景初步达成共识:让清洁能源设施更加健康长寿。对此,6个小组经各自集体表决,均表示高度认可。

相比原有的使命、愿景,新的定义更加清晰和准确,不仅与战略定位区分开来,而且便于宣贯、分解及落地,并可以进一步推导出核心理念,启动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

不难看出,真刀实枪的工作坊对“主刀医生”要求极高,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操经验,还要有出色的现场把控能力。形象地讲,是将一般需要十天半月的系统诊断和治疗方案制订,极度压缩到一天之内予以初步解决。

坦率而言,经过前期的访谈调研和深入分析,在工作坊现场研讨开课前,最终成果在首席专家的脑海里已有雏形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