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好的认知让我们更成功

 正心正举 2022-07-20 发布于北京

文丨陈飞 

如果要问人与人最大的差异是什么,有人会说是性格的巨大差异,有人会说是成功的显赫高贵与失败的落魄贫贱,是能力的大与小,是智商的差异等等。我认为,这都是表象,或者结果。

这个世界上的人与人最大的差别在于“认知”的不同!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还有人说“有时候人和人的差别比人和狗的差别都大”。话虽糙,但理很现实、真实和中肯。

所以我们看似有着相似的五官,没有多大区别,但实际上每一个人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比如人生经历经历阅历,心理情感体验,能力,认知等。

总的来说也就是人的心理、心灵、灵魂的差别,更进一步地说,也就是认知的差别!我们不能说这种每个人的差异没有合理性、没有意义。

首先,它让“我成为我”,即个体化,独立。其次,这种个人的差异也是社会合理存在的基础。简单说,不可能每个人千篇一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求异而存同。

但为什么有的人很成功,成为先驱,引领,首要关键一点就是认知,认知的差异,即思想的开明,开悟,通达。而有的人不成功,很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认知的不足和差异,即思想糊涂,僵化,不开化。因此,提升我们的认知来说是很重要的!

而这种认知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世界观,即世界存在样态,图景。二是认知方式,即思维和作为的方式、途径、习惯等,前者是相对固化存在的,后者是动态变化存在的。

有可能,两个以上的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图景的相同,但是认知方式不一样。这就是“殊途同归”。

打个比方说,有两个人,从来没有去过A市,但他们关于A市的印象、认知却几乎完全一样,他们采取了不一样的认知方式,比如一个是通过电脑了解获知的,一个是看书了解获知的。还有可能,因为采取了不同的认知方式,最后导致了认知图景的巨大差异。这里讨论的,主要就是指后者,即一个人的认知方式,最后导致了他们的认知图景即世界观的巨大不一样。

这就是恰如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说的:“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个世界因为个人头脑和精神的差异相应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世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抑或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这视个人头脑而定。”

综合来看,这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即如果一个人的认知方式不同,就会导致他所认识的世界图景、世界观不同;那么,一个人所认识的心中所持有的世界图景、世界观不同,又会影响他的思维和作为的方式、途径、习惯,即认知方式。

因此,总的来说,可以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如前所说成功人之所以成功,在于良好的认知,所以良好的认知让我们更成功!提升认知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那么,根本地来说,究竟该如何提高我们的认知呢?如何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呢?这就是值得我们深思并探讨的!我这里,提出我个人关于提高认知能力和水平的五点建议和意见,希望能够对于提升我们的认知整体上有所帮助。

提高书本的阅读量。书籍,一般来说,是人类智慧浓缩的结晶,是人们长期生存、生活、工作等的智慧总结。虽然,我们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但可以肯定地说,书籍,是人类文明文化的载体,所以仍然是我们认识、了解世界及其获得智慧不可或缺的物品。我们不必尽信书,但绝对不可无书,没有阅读!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读书,还要多读书,读好书,乃至还要我们要求杂一点,这样就会提高我们的思维、思辨和辨识能力。

因此,我们待长大后成才,成就,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要打好这个基础,多阅读,提高阅读量。

比如,我们知道毛泽东青年时曾在图书馆工作,所以在青少年时期他阅读了大量的书。即便是在老年后他阅读仍然是爱不释手、卷帙浩繁。所以,提高书本阅读量,就是我们认识、了解世界的基础,也是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最根本而重要的途径!

多参与社会实践。书本上的知识、认知只是书本,这一方面是说,基于宣传、舆论等的需要,所以其认知、观点会存在个人主观的偏颇。

另一方面在于,它更多的是历史的、固化的和理论的,存在于故纸堆中,而现实社会一直是动态的、变化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尽信书”,而是除了书本,还要走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多了解社会和理解社会。

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及其整体水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立了学园,他要求学生在毕业后,多走入社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不是只要求一味地听他的学他的学问。

主动靠近更优秀者和成功者,向更优秀者和成功者学习。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到现在来,这个“师者”,就不仅仅是学校里的老师,而是可能在一切方面比自己在水平上更高的人。比如说无论道业水平,还是人生阅历都要比自己高。

我们如果要提高我们认知能力、认知水平,就要“不耻下问”地去请教、求教、学习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比自己更高的人,以及那些成功者。

愚昧的人总是自高自大,骄傲自负。如果不改变这种态度和作为,认知能力、认知水平就永远得不到提高,就会一直愚昧,而愚昧的结果就会走向失败和毁灭。

要主动、“不耻下问”地向更优秀者和成功者学习,这样才会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最终增长我们的智慧!

懂得、理解那些不如自己的,卑下者,或者失败者,也要向他们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个人在一起,可能意见相同,但也可能意见不同,但是当两个人意见不同的时候,到底谁对谁错呢?这时候第三个人的出现也许会更好,更明智。因为他就是一个参照系。

我们要提高我们的认知,除了向更优秀者、成功者学习,也要懂得理解那些不如自己的、卑下的,乃至失败者,也要向他们学习。因为,这样有了参照系了后就可以衡量和明白自己大概所处的位置和状态,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以及优化、明确、坚定目标。

《庄子.知北游》中有一段话:“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尿溺。”

这也就是说,世上任何事物的存在或者发生,都有其存在、发生的原因、缘由,哪怕最低贱的事物,这都是庄子所说的“道”。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第39章》)”。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要懂得、理解那些不如自己的、卑下的,乃至失败的,也要向他们“学习”,这样才最大可能地规避风险和失误成本,优化和坚定目标,这样才最大可能获得认知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地走向成功!

个人深刻地思考和顿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是说,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也需要个人的思考、反思,获得顿悟,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中庸》里说“格物致知”。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曾经一整天坐着面对竹子而“格”竹子,他最终在龙场悟道。佛教禅宗也希望通过一个人安静地冥想、打坐而获得顿悟,即一种真正的认知。

西方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的理论,有一种理论叫完形—顿悟说,它说的是一只大猩猩笼子外放有一盘食物,开始大猩猩面前只有一个小竹竿,但是小竹竿够不着食物。后来又放入一根大竹竿,许久,大猩猩终于把小竹竿和大竹竿接上才够得着食物。

因此,有时候一个人的认知,只需要个体一刹那的灵感和顿悟,而不必尽依赖于他人和群体,否则,就会陷入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所谓的“乌合之众”,即他所说的“在集体潜意识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本质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社会主义者,幼儿和原始人一样”。所以,一个人要提升自己的认知,需要个人独立深刻地思考、反思和顿悟。

思维、认知决定行动!行动导致结果!所以,要想获得好的行动结果、要想获得成就成功,首先就要注重、提升思维和认知!

综上所述,对于一个人获得形成良好的认知,既不能完全依赖于他人,社会,尽信他人和社会,也不能完全依靠个体,自己,而是两者共同辩证的作用的结果。否则,那叫偏执,伪知,而非真知。

从时间逻辑上看,他人,社会认知在先,而个体,自己的认知靠后。

认知活动,就总是一个不断代谢、更新和推翻的过程,也即是一个接近获得真相、真理的过程。这就恰如尼采所说的“通向智慧的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如果是“二八定律”的话,那百分之二十的人就是掌握真理的少数人。

而处于“创造时期”,以及那掌握真理的百分之二十的少数人,可以说正是我们所谓的先在具有良好的认知、取得成就成功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