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解密1964年“大三线建设”,影响百年国运

 文字旮旯 2022-07-20 发布于山东

文字旮旯编辑出品


“大三线”,曾经是一个神秘莫测的词语。

对当时的数亿国人而言,这个词耳熟能详;但在媒体语境中却完全被隔离——它从1964年开始提出,一直到1996年,才第一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词汇中。

大三线建设本身就因军事目的而生。今天,在大西南的群山之中,依然有很多以数字命名的废弃工厂和山洞。

1965年7月的一天,顾金池收到了一份特别的任务书。

三天后,他就带领全家老小离开北京,来到千里之外的四川自贡,为了建设长征机床厂,一干就是25年。与他一起出发的,还有北京第一机床厂的800多名职工和家属。他们其中很多人都在当地安家,从北京人变成了自贡人。

他们是“大三线建设”的时代缩影,这项浩大工程一直在隐秘进行,局内刻骨铭心,局外全然陌生。

九十年代之后,大三线的秘密早已对全世界公开。

但我们无法忘怀那个神秘而又波澜壮阔的时代。

1964年,新中国已经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工业体系基本完备,下一步就是发展民生经济,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历史证明,在列强建立的丛林体系中,绝对不允许一个具有超级大国潜力的国家快速成长。

就在这一年,美苏联手,强行打断了新中国的成长节奏。

1964年,中国核武器即将取得突破,美国试图出动空军摧毁中国内陆的核试验基地,非常令人意外的是,苏联答应联手行动。

庆幸的是,我们拥有高瞻远瞩的领袖统帅,通过三件事情,将这次危机渐次化解。

第一,支持北越牵制美国,1964年8月,美越在北部湾发生激烈冲突,美军正式参战,越战全面升级。

第二,加速原子弹研发,10月,中国首颗原子弹成功引爆,在面对美苏核威慑之时,我们终于有了还手的空间。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三线建设。

1964年5月,在一次探讨“三五计划”的会议上,一个足以改变一代人命运的宏伟计划被提了出来:在中国广阔的内陆腹地,给中国工业体系做一套备份。

8月19日,一份《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正式提交,在这份报告的基础上,10月30日中央正式下发《1965年计划纲要》,意味着原来三五计划中的民生部分被压缩、推后,中国正式进入持续三个五年计划的大三线建设时期。

大三线战略的初衷,就是假设四面八方被围攻,边境和海岸线500公里内的工业设施损失殆尽,共和国依然有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可以打反击。

从三线的划分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多么恶劣。在战争威胁最大的一线省份中,新疆、西藏、内蒙、东三省、京津沪均赫然在列。

面对四面包围的处境,只有最中间的省份,才是真正安全的战略纵深。三线地区主要包括7个省的全部: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甘肃、宁夏、青海,以及6个省面向内圈的局部: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

大三线建设,从短期来看,非常影响国民经济和生活改善。由于将40%以上的建设投资用在了在“工业备份”上,错过了六七十年代那一波产业升级的红利期。尤其是对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那一辈人而言,大三线确实耽误了他们的青春。

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从五十年一百年的视角去看待这件事,我们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六十年代,苏联还敢叫嚣“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美国还敢在台海搞核战争演习,但到了七十年代末大三线建成之后,他们对中国崛起除再也不敢口出狂言。因为经过三个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两套完备工业体系的国家。打烂一套,还有一套。

而且大三线的工业体系是按核战争标准设计的。

这,才是中国改革开放真正无可复制的原因:我们敢于大裁军,敢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敢于和美国这样的虎狼国家深度合作,是因为不再惧怕。

正如大三线建设开始之后,周总理所言:“如果美国把战争强加给中国,中国将奋起抵抗,战斗到底。不管来多少人,用什么武器,包括核武器在内。可以肯定地说,它进得来,出不去,必将被消灭在中国。”

这句话,对当时的苏联也同样适用。

在那场浩浩荡荡的大三线建设浪潮中,数百万家庭的命运被彻底改写。很多人出发时,连去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为了匹配国防需求,大三线项目在择址上讲究“靠山、分散、隐蔽”,就连作为中国一汽备份的二汽,这样一个需要平坦厂区的重工业项目,都被安排在了湖北十堰的山沟里。

成昆铁路建设,说明了当时三线建设的重要性。当时的指示是:“如果材料不够,其它铁路不修,集中修一条成昆路。”

为了修这条铁路,解放军铁道兵付出了巨大牺牲。1968年,一个长达4000米的隧道塌方,一次牺牲了半个排;1970年,大凉山工地发生泥石流,几百人和工棚区被席卷一空……

“每公里下都埋着一具尸骨”,在缺乏工程机械的条件下,铁道兵用生命换来了成昆线的提前通车。

1970年,当成昆线正式通车,攀枝花,这座建设在23个高山台地上的钢铁城市,也真正具备了投入运营的基础。

最早的攀枝花连地名都没有,方圆数十里只有7户人家,全国13个部门抽调精英骨干前往,第一波人数就达到了几万。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攀枝花150万吨钢铁的年产量,足够保证大三线这个“工业备份”的正常运转。

十多年时间,以成昆线为动脉干线,以重庆、攀枝花为两大基地,“两基一线”在一片荒芜中凭空创造了三十多座新兴工业城市。

作为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备计划,大三线建设不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指标。从1964到1980年,整整三个五年计划,中国在三线地区投入了2052亿建设资金,秘密建设了1100个大型项目。

由于大三线建设,50万技工家庭命运的彻底改变,400万建设大军15年如一日艰苦奋斗,中东部地区5亿人民生活水平的长期停滞。大三线建设,正是建立在亿万普通人默默无闻的集体奉献之上。

因为有了大三线的基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深不可测的国家。新世纪以来中国创造的很多奇迹,都与大三线有着紧密的关系。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中国进入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超级基建时代,高铁里程年均增加46.2%,营业里程超过世界总量2/3;高速里程年均增加25.8%,稳居世界第一;并承包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大跨度桥梁;至于房地产,这十几年更是秒天秒地的存在。

奇迹背后,是中国庞大的钢铁产能,得益于大三线建设,中国拥有了两条完整的钢铁产能线,每一条都能独立满足全国需求。

改革开放后,中东部的宝钢马钢们,和西部大三线的攀钢重钢们火力全开,直接让中国拥有了占比全球一半以上的钢铁产能。

2019年,中国贫困人口比例0.7%,不到1000万人;而美国的贫困人口比例却高达10.5%,大约3400万人。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五十年前,我们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集中力量去抹平东西部发展的差距。仅仅一条成昆线,就直接带领2000万人口走上致富之路。

历史证明,有一些事必须提前做准备,地基不牢,地动山摇。所以,为什么说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无可复制?

更准确的答案是:再没有哪一个国家,像那时的中国一样,宁愿十年饿肚子,也要扎稳百年基。

参考文献

1、李彩华;我国大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4期

2、黄荣华;试论1964-1978年的“三线”建设[D];河南大学;2001年

3、胡建华;揭开三线建设神秘的面纱[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