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觉。”

 新用户49686918 2022-08-24 发布于黑龙江

毛泽东主席曾不止一次且极富个性表达地提及一个地方:

“攀枝花铁矿下决心要搞,把我们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的。”

“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觉。”

“攀枝花是战略问题,不是钢铁问题。”

“不搞攀枝花,这是没有道理的。你们不去安排,我要骑着毛驴下西昌。如果说没有投资,可以把我的稿费拿出来。”

攀枝花为何让毛泽东如此强调和重视呢?

文章图片1

位于四川最南端的攀枝花,东望大凉山,西抵横断山,北靠大雪山屏障。这里矿藏丰富,其中蕴含的钒钛铁矿量可居世界第一。

领袖的思虑背后,是共和国严峻而复杂的国际形势: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风云巨变。中苏之间的矛盾日渐加剧,西方经济大国的技术封锁……

当时,国家的大型工厂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要准备打仗!同时,他开始谋划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后方,“三线建设”方略浮出水面,攀枝花钢铁厂建设的紧迫性也提升到新的高度。

文章图片2

第一线主要为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

第二线是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

第三线是后方,主要是广袤的西南地区。

自1964 年起,在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导思想下,党中央决定将一线重要工厂、学校的建设重点向三线迁移,在中国纵深地区,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这一战略方针就是“三线建设”

1964年6月22日,中央工作组前往西南地区,先后对18个地方进行考察,最终将大三线钢铁厂选址在攀枝花地区。

文章图片3

1965年,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大军齐聚攀枝花,一场改天换地的建设在这里开始了。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原冶金工业部第十九冶机动公司副经理 李铁:

我们就坐汽车、坐火车、坐卡车,从西安到成都,成都到贵州,贵州又等的车到安顺。三天时间从昆明拉到攀枝花,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路,全是石头,全是坑坑,人颠得都颠昏了。

文章图片6

原中冶集团重庆钢铁设计总院 副院长 沈忠凡:

三块石头架口锅,宿营就在山窝窝。天为罗帐地为床,晚间睡觉害怕狼。汗流浃背臭又脏,澡堂就是金沙江。是过着那种生活开始进来的。

文章图片7

这是当年随着建设队伍一起进山的新闻记者拍下的画面。攀枝花生活资源异常短缺,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不仅如此,由于地处山缘峡谷之中,没有公路,运输全靠肩挑背扛,攀枝花建设更是难上加难。

毛泽东又何尝不知这该面临怎样的难处?他夜不能寐,忧心至极,不止一次地说,要把自己的稿费拿出来,支援攀枝花。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原冶金工业部第十九冶二公司副经理 陈世启:

我们同志当时都说,我们辛苦点没有什么,苦点累点也是应该的。只要毛主席睡好觉,我们不睡觉都行。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斗,攀枝花的路通了,灯亮了,办公室、宿舍、卫生所一应俱全。

文章图片10

1965年12月,邓小平到攀枝花审定工业区建设方案。察看地形时,有人提出,无法在这片荒山中安置年产几百万吨钢的大钢厂。

经过前后50多种方案比对,设计人员大胆提出了“阶梯布置”的构想, 在原本狭小的空间里打造出了一个个“复式结构”。

文章图片11

原中冶集团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 副院长 沈忠凡:

采用多台阶,多种运输方式。火车不行,那么我用皮带运输,用汽车运输,还有用管道运输。

历时五年,一座现代化钢厂在攀枝花拔地而起。与相同规模的钢铁厂相比,攀钢设计用地节省了一半,土石方工程约少三分之二,创下吨钢占地面积世界最低的纪录。

文章图片12

1970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49周年的当天,攀钢一号高炉的第一炉铁水犹如一条金龙,腾跃而出。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这一天起,10万建设者用汗水浇灌的攀枝花钢铁基地,终于从幼苗长成了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才,成为拱卫祖国安定坚实的大后方。

敬请收看今天(8月24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

《大国钢铁》之《坎坷三线路》

全网独家首发尽在央视频APP,

点击环球标签页,

搜索并关注《国家记忆》!

想【提前】收看最新一期节目

扫描下方二维码抢先看!

文章图片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