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别成了事故

 金明书院 2022-07-20 发布于河南

一、谈故事

故事,都是文化。文化,就是意识塑造。

讲故事,就是传播文化。

为了要形成某种意识,于是就有了很多虚构的故事。

各种各样的故事,就是各种各样思潮的涌动。有的铺天盖地,有的潜流暗涌,有的静水流深。

哪一个,没浸泡在文化的水中。只是,有人裸泳,有人挣扎,有人弄潮,有人航行。还有人化身为水,又有腾身云层幻化成龙……

于是乎,人世间便自悲欢离合圆缺阴晴,抑或多姿绚烂。人生被无数的故事塑造,同时也在塑造着许多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泡中人,不知不觉地生产着泡泡。

二、有个故事

多年前,在书上在做生意的朋友那里,在中国的房地产界和银行界,盛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位中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挣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一位美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还清了购房货款,已经在房子里面住了30年。

还有后来,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又在天堂相遇,她们住在同一个房间,开始一起聊天。中国老太太说:“活着真不容易!30年的辛苦,刚刚攒够买房的钱,却并没享受。”美国老太太说:“我年轻的时候,贷款买房子住。经过30年的努力,我刚刚还清贷款,被上帝邀请去天堂做客。”

故事是虚构的,但传达的却是一种提前消费的享乐主义思想。所谓的提前消费,也就是贷款消费。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近三四十年的经济。究竟好还是不好暂且不论,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有很多问题就非常值得思索。

三、想一想

该怎样消费?消费应该量力而行。有人吃肉,有人喝汤,人和人总会是有区分的,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如同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是一样的,这本来就是事实。只有承认事实,才算明。明,就好裁决的对,最高能做到英明。比如,绝不会拿鸡蛋碰石头,螳臂挡车何苦来哉?如果本该喝汤却有办法吃到了肉,就需要智了。本事大了就有威力,极致就是神武。普通人的明智,大人物的英明神武,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儿。小米加步枪打败老蒋解放了全中国,打败了以丑国为首的列强联军,是真英明神武。商场如战场,知道消费即消耗就是明。智者投资,要的是回报,机会来了,能贷到款谋得更大利益就是好事儿,大赚就威武。不过,炮灰很多。天可怜见,孤独就是一个人的狂欢,一大群人的狂欢终究都也只会是落个寂寞。什么是消费?消费,就是消去价值费掉价值,跟投资是完全不一样的。投资是要增值的,而消费是必然要减值的。说白了,消费者就是韭菜,投资者就是庄家(农户)。没有见谁家的馍是越吃越多的,谁家的衣服是越穿越新的,减少破损就是消费。啥是消费品?消费品都是越来越不值钱的货。车子就是,从店里一提出来再卖就是二手车,不值钱了。车子越用就会越老,越来越不值钱,这就是消费品。而,房子年代越久就越破败,同时同地儿同款的老房子不可能有新房子值钱。可见,房子是消费品。给你个千年的房子,谁敢住?期待房子几十年后更贵可能吗?保值也不会,也就是建筑垃圾而已,碍眼还碍事。再好的房子,能有卫星值钱吗?服役期过了的卫星,终究还不是充当了太空垃圾吗?再好的食物,保质期一过也都一文不值。水泥钢筋没有保质期吗?它们可不是杉木楠木。长沙六层老民居的轰然倒塌,触目惊心。又是给子孙留产业,又是以房养老,简直了这是听说过的最大的哈哈哈,消费品竟然成了宝。猪能上树,就是新闻炒作,编的故事而已。房住不炒,够直白了。昂贵的原因?物以稀为贵。今天的古董,以前也是消费品,只是存量少了才价格高。人口多,房子少,房子就可以贵,毕竟是狼多肉少,僧多粥少。房子多了,本来该便宜了,要不就少建些。可不行啊,支柱产业停不起。那就继续建,想办法卖。不是买涨不买落吗,那就涨价,一直涨,狠劲儿涨,吓不死你,敢不买吗?再不买以后更买不起。越来越贵,买了以后就是赚,能不买吗?预售,预购,限购,限贷,排队,摇号,首付……懵不懵?懵就对了,你不对,牠们没法对。

有个规律吗?有: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没有啥会一直涨,也不会一直都降。就连人的美丑都是在变的,唐朝以肥为美,今日则以瘦为美。想想看,以前的美人还是不是今天的美人,他以为的美人是不是也是你的美人,是不是足够值得怀疑?今天被极为推崇的高楼大厦,三十年五十年七十年后呢,有百年吗?谁敢说,不好说。谁敢打保票,就狂搧他,让他知道他不是神。老话说的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才是社会的规律(有兴趣可在历史消息里搜有一篇专门写这句话的文章)。80年代的桑塔纳,新车需要20多万,那是相当于三四十年后的200来万了。今天的桑塔纳新车也就六万来块,都还没人要,毕竟人的审美观念变了,车的质量也都变了。

四、总结

《卖拐》,是个挺好的小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