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在柏林》执教者:朱煜

 自陈怡派 2022-07-20 发布于浙江

朱煜

中学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名师巡讲团特邀讲师。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教师博览》、《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签约作者。出版专著《讲台上下的启蒙》、《还在路上》。主编出版《新语文参考古诗文卷》,《学科有效学法指导*小学语文》,编写出版《古诗全脑学习法》、《小学生朱自清读本》。参与编著出版《轻轻松松学作文》、《新语文作文》、《亲近作文》、《小学生作文快速提高》等作文教学书籍十余册(套)。另在多家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几十篇,提出“启蒙语文”和“分段互动作文教学”等观点。常年在《百家作文指导》杂志上开设作文故事专栏,在《上海教学研究》杂志上开设随笔专栏。在全国各地讲学,上示范课几十次。

师:好,各位同学,我们就上课了,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刚才主持人已经讲了,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小说,因为它的篇幅很短,所以也叫做微型小说,或者是小小说。篇幅小到怎样呢?只有几百个字。这个小说呢,是以战争为背景,在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大的两次战争,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另外一次呢?

生:第二次世界大战。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当然我们有生之年,不愿意再看到什么第三次,第四次世界大战了,希望不要来到,我们希望和平。战争啊,对于人类,对于整个地球,都是好可怕的。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有33个国家,有十五亿人口被卷入其中,死亡人口是多少呢?九百万,经济损失有多少呢?一千八百万亿美元,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哦,今天我们这个故事,老师查了一些资料,觉得它可能就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背景的,当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没多久,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到的数据,更惊人!老师把它一一地打在了屏幕上,涉及到的国家和人口,几乎翻倍,涉及到的作战区域,刚才我说一战的时候,死了九百万多人,由于二战武器更为先进,居然死了九千万人,九千万人被夺去生命,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所以啊,战争真的很可怕,同学们,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德国挑起的,挑起战争的国家,其实也不要想着独善其身,在整个战争中。你看,战前的柏林是这样的,可是战后的柏林是这样的。看了这些数据,听了老师介绍的背景,看到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生:战争很悲惨。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战争太恐怖了。

师:是的,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战争真的太恐怖了。你的想法呢?

生:战争死伤的人数很多。

师:对啊,对于人生命的残害,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方。

生:国家们打来打去,对人民没有一点好处。

师:对的,所以我们呼唤和平。你说呢?

生:战争就是能让人感受到触目惊心。

师:看到这些数据,看到这些图景,一个成语——触目惊心。嗯,好,这边!

生:我觉得战争中会有很多人,他们的死是无辜的,他们明明没有挑起战争,却被那些人给杀了。

师: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的人,很多人都是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没有挑起战争,也没有挑起事端,可是最宝贵的生命却被活生生地夺走了。还有要交流的吗?

生:我觉得战争不爆发,就不会有这样的后果。

师:这个小姑娘的交流,她的感受非常好,当别人都在说战争给我们带来多大多大的伤害的时候,她的想法时呼吁和平,她从另一个角度讲自己的感受,非常棒!其实我们在做分享的时候,记得当别人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时候,你不妨换一个视角去想一想,那样的话会很有意思。好,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知道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苦难,给人们的内心造成了创伤,同时,这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接下来,请允许我为大家读一读这篇小说。

师:谢谢大家,刚才啊,我们通过数据了解了战争的可怕,我们通过图片了解了战争的可怕,我们通过音乐,老师的朗读了解了战争的可怕,现在同学们打开书,那么你能不能从文字来说说看战争的可怕,文章不长,你可以随意选择这个过程当中印象较深的词,句,或是一个小段落,来我们做一个分享。好,同学们,先自己默读一下,完了之后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词句段。

师:谁愿意试试看?好

生:我画了“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我觉得这里说明了就是很多男子都去参战了,然后都牺牲了。

师:从哪个词语看出年轻人几乎都去参战了?

生:“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师:从“几乎”这个词可以看出,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好,请坐,掌声送给他!同学们,在分享的时候,这个同学告诉我们他喜欢的句子,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老师更希望同学们在分享的时候,能够讲得更细致一点的,比如说我感受到了什么什么,明白了吗?好,继续分享,还有谁?

生:“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就从“可怜的妇人”“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可以感受到后备译的老兵和这位老妇人十分悲痛,现在轮到这个战备役老兵就要上前线了,感到非常有点感觉,有点难受,就是很痛恨战争,但是不得不去做。

师:是的,这位老兵是预备役老兵,在平时和平的时候,他是不需要上战场的,但是一旦发生战争,特别是前线缺少士兵的情况下,都要走上前线,不管你是年老还是年轻,都要上前线。一个老人要上前线,一个老人,已经家破人亡了,在这种情况下要上前线,可见战争是可怕的。好,继续分享。

生:我找的是“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我从“头发灰白”可以看出当时没有一个健壮的男子,都要靠年过半百的老兵,还有就是“身体虚弱”“多病”可以看出战争对贫民老百姓的伤害。

师:我们这个单元学过如何读小说,读小说可以通过人物形象读,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来读,可以通过环境来读,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刚才这位同学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获得感受的,掌声送给她。还有要交流的吗?你交流过了,我们换一个同学,别人交流过的语句,如果你有不同的感受,也是可以谈的。

生:“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一段的环境描写,特别是“静得可怕”表达了他们对这一家人的敬意。

师:这位同学注意到这篇小说,它的结尾,非常有意思。静就静了嘛,还静得可怕,这位同学就读出了这里面可能有这节车厢里人,对这对老夫妻的敬意,她是这样解读的。来,掌声送给她,她读出自己的体会了。还有吗?选择小说中的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独特的词句来说说看,请你说说看,我发现你在书里圈画了,很好,很好的习惯。

生:我找到了文章中有两次“一二三”。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老师没有乱说哦,她真的在两次“一二三”那里圈画了哦,说说看,你为什么把“一二三”圈画出来呢?

生:因为这样子更加写出了老妇人她的神智有问题,然后更加说明了他们失去了三个儿子,很悲伤。

师:后半句不能漏掉的哦,你的同桌及时给你补救了,还有吗?

生:“显然她在独自沉思”,这也说明了她非常希望他的儿子……

师:怎么样?

生:再回来。

师:能回来吗?

生:不能回来。

师:惨就惨在这,想让孩子回来,可是他们再也回不来,这就是最悲惨的地方,来,掌声送给她。还有同学要交流吗?我发现你的同桌很厉害,是个学霸,来,你来说说看。

生:我的是“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是车厢里“尽是”是妇女和孩子,车厢里没有一个男子,因为这些男子和那些老男子都在战争中。

师:你看,这句话刚才有一个男同学也分析了,刚才那个男同学分析的是“几乎”,而他抓住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尽是

师:对,尽是!所以我说他很厉害,因为他能够在同样的句子中读出自己的体会,掌声送给他。还有吗?好,最后一个。

生:他从这里他说“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她说的这么响,肯定是想呼唤她的儿子回到她的身边,而且还体现战争对这种失去儿子贫民很严重的创伤。

师:掌声送给他,我觉得他的讲述非常好地补充了刚才那位女生的讲述,掌声再次送给他,非常棒!

师:既然两位同学,当然还有其他同学,都注意到了这个“一、二、三”,那我们来谈论讨论看,既然这个小说里,老妇人说着“一、二、三”,小姑娘她们第一次的举动是什么?一起说吧!

生:嗤笑。

师:第二次的举动是什么?

生:傻笑。

师:那位战时预备役老兵呢?梳理一下!

生:狠狠地扫了他们一眼。

师:第二次呢?

生: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师:一梳理就是这样的,同学们,什么叫做嗤笑?

生:我觉得嗤笑就是嘲笑。

师:从嗤笑和傻笑这两个词,是可以看得出作者他内心的想法和判断的,我们在写一个作品,我们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用词用句往往能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对这件事本身的情感,那么透过这两个词,你感受到作者的什么想法,就这两个笑,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想法?你说说看!

生:可能作者这样说,可能是想表示这些小姑娘不懂得战争对贫民的创伤。

师:你好厉害,请你再说一遍,有些同学没有留意听,你再来一次。

生:可能是表示两个小姑娘不懂得战争对老妇人的创伤。

师:是的,小孩子不懂,其实也是情有可原的。可是,写着写着,作者还是情不自禁地在用词方面流露出了自己的判断和喜好,流露出了对这件事情的情感。

师: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些普普通通的词语,这些语言,简洁,小小说的语言都很简洁,你看这有三百多字,“几乎”啊“尽是”啊,都很简洁,可是就是这些简洁的语言,却依然地有力,刚才我也讲过了,我们读小说的时候要用情节去读,我们再用一用这个单元的这个方法,在这个小说里,那一部分的情节,让你有意外的感受?你第一次读的时候,那哪一部分让你有意外的感受,让你觉得出人意料?谁来说说看?

生:“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师:说说看,你觉得意外在哪里?

生:这个预备役老兵的妻子是那个老妇人。

师:我没有听懂,再说一遍,意外在哪里?

生:就是后备役老兵的妻子就是那个老妇人。

师:哦,你觉得这两个人的身份让你觉得意外。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意外吗?

生:他在这里写了“失去了三个儿子”,说明刚刚的“一二三”指的就是三个儿子。

师:你看,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这个地方我也很意外,我的想法也很意外。你的意外呢?

生:我的意外是把他们送进疯人院,因为她现在被战争折磨得够惨,如果这位老人也死去了,那么这位老妇人真的要疯了,所以要提前送去疯人院。

师:要把她送进疯人院的时候,她已经疯了,她已经神志不清了,所以要送进疯人院,但是你刚才说的是对的,如果老人也牺牲了,那么这个老妇人应该怎么办呢?所以在这里,这个“疯人院”让他很意外,是不是?

生:我觉得他这里后面一开始,作者没有点明这个老妇人是这位老兵的妻子,所以大家都认为老妇人说这个“一二三”没有特别之处,可是后面他说这位可怜的老夫人是战备役的妻子时,那个老妇人就是非常的可怜,然后呢,也更表示出了战争对他们的创伤。

师:掌声送给这些发言的同学,如果在讲述的过程当中,能够把语言组织得更加精炼一点就好了。

师: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情节,却给我们从不同角度获得了多种意外,所以这就是小小说的另外一个特点,因为它短小,所以就是情节在设计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情节必须要出人意料。因为它太短了,铺展不开了,所以情节你不出人意料的话,读起来就可能阅读舒适感就比较低一点。好,同学们,刚才一位同学讲到了“此时这个车厢里,静得可怕。”为什么?因为战争是可怕的,对于这家人来讲,如果我说他们的现状是子亡,母亲呢?一起说!

生:疯。

师:那父亲呢?可以怎么说?

生:父战。

师:好的,父战,还有呢?

生:我也觉得应该和她一样,是父战。

师:好的,老父出征。这就是同学们刚才通过你们不停地分析啊,我们得到的体会,这就是可怕的地方,可怕的战争。同学们,在这样一节寂静的车厢里,真的是没有一点点声音吗?不是,那时候车厢里应该有什么声音?

生: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师: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应该是有的,还有什么声音?在这个车厢里,应该还有什么声音?

生:还有老妇人的“一二三”。

师:对啊,老妇人肯定连续不断地数着她的三个儿子,一二三。此时,车厢里的人们都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同学们,如果你就在这个车厢里,如果你就在这个车厢里,如果你是这个车厢里的另外一个小乘客,小姑娘,小男孩,当你知道了这一切,当你知道了眼前的这一切,你会有什么想法呢?你会想到自己吗?你会想到别人吗?你会想到过去吗?你会想到将来吗?想一想,老师发一张便利贴给大家,两个人为一个小组,赶紧商量,商量完之后,选你们两个人中写字最快的一个,把你们的想法写下来。

生:(讨论)

师:先谈论,谈论了就可以写了。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写下来,先谈论,然后写。

师:我们的要求是两个人作为一个小组,但是有同学想法很多,还是坚持自己写了,不错,也可以的。如果你写完了,就请坐直示意老师。

师:好,交流之前,我知道很多同学,现在都写好了。交流之前,老师想再请大家看一个句子,刚才讲的,短短小说里面用词非常精炼,用词非常有力,一起读读看。

生:(齐读)

师:来,读读看。

生:(齐读)

师:听你们读,还感受不到不同,老师再来读一遍原来的句子,看出不一样了吗?

生:就是第二句句末,没有那个“啊”。

师:这个“啊”字有什么奥妙呢?仔细听!

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位后备役老兵不想让战争发生。

师:呼唤和平。

生:我觉得这个“啊”,强调了语气,也强调了后备役老兵上战场的坚定。

师:哦?你觉得他上战场有坚定,还有吗?

生:这个老人可能会有几分无奈。

师:嗯!我觉得无奈可能会更好一点!

生:然后,他这个无奈,写出了不得不把他们的母亲送出疯人院。

师:还有要交流的吗?

生:我觉得这个“啊”字可以写出他和别的人民对战争的哀嚎。

师:哀嚎之情。

生:我觉得写出了老妇人的悲痛。

师:老人的悲痛。还有不同的想法,你说呢?

生:写出了老兵随时准备牺牲和他对老妇人的关心。

师:做好了随时牺牲,可是他放得下他的妻子吗?放不下的!所以这个“啊”字里面,都有……

生:很难过。

师:用我们通俗的说法,这个上战场是很难过的。会有坚定的,但更多的是难过,明白了吗这位同学。好,刚才我们通过这个“啊”字,得到了各种各样的感受,来,赶紧看一看你们刚才写的便条,有没有要修改的地方,通过不同的感受。当然你也可以不修改,如果你觉得已经写得很好了。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分享,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有什么要修改的,有什么要调整的,赶紧写下来。

师:开始交流,谁愿意第一个,哪位同学?来,你先来。

生:我心里对老妇人同情,敬佩这位老兵随时牺牲的精神,并且他希望战争赶快结束。

师:嗯,对战争快点结束的呼唤,期盼等。很好,你来说说看。

生:我想对这位老兵说:“世界只要和平,没有战争,那这个世界真的是一个美好,美丽的世界”。

师:你讲得很好,可是念得不好,回去以后好好练,把你的记事贴贴在“尽得可怕”下面。还有谁?

生:我可能会对老妇人产生同情心。

师:可能?这种同情心还要可能啊?别人那么惨,你还可能啊?

生:我会对这位老兵产生敬畏,也可能想到自己也会有这样悲伤的情景,想到了战争的可怕,对贫民心灵的创伤,想到了老兵随时做好了牺牲以及对老妇人的关心。

师:想得真多,贴上去,就是前面那个“可能”同情,要改掉,我肯定会同情。来,你说。

生:我希望以后能停止战争,变得和平,一想到战场上,我的内心就觉得非常的恐惧,还感受到了人们对战争的无奈和悲痛,憎恨战争的感受。

师:这是你的想法, 也贴上去,怪不得真的是好可怕。你说呢?

生:我想到半年后,战争可能会结束,人们回到了柏林,此时的柏林已经是废墟一片,房屋倒塌,马路上堆满了废墟,隐约还能看见战争残留的痕迹。

师:不是隐约,是清楚地看到。

生:清楚地看到战争残留的痕迹,人们都十分伤心,都会感叹道,要是没有战争该多么好!

师:除了个别用词不够正确,其他的想法都不错,来,贴上去。

师:同学们,好了,今天我们通过这一篇小小说,通过小小说里面的情景,通过小小说里面的人物形象,感受到了战争是多么的可怕。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它,通过自己的体会感受它,这就是我们读小说最重要的东西。当然,连上了两节课,稍稍有点辛苦,更希望在今后的交流中,我们能够更加畅所欲言,不要拘谨,那么你就会得到更多的收获。好,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