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晨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男孩子。 太聪明了,这孩子真的很聪明!我完全可以预想的到,他在初中一定会有非常不俗的表现,成绩肯定拔尖,如果——语文不拖后腿的话。 这次期末考成绩出来了,老师很委婉地说:“其他三门不错,语文不太好。暑假要勤练笔,多阅读。” 三门不错?对,数英科成绩数一数二,语文不太好?是,84.5分。比起另外三门,语文真显得有些“惨不忍睹”。按理来说,语文现在越来越灵活,那些脑袋瓜子聪明的孩子应该是如鱼得水呀!为什么反而让语文拖了后腿呢?我们撇开那些扎实的基础啊,丰富的阅读量不谈,来说说他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以两道题目为例。(我看不到他的期末考试卷,不过,从他平时的试卷也能窥得一二。) 我们看第5题,《匆匆》和《故乡的月亮》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通过审题,锁定关键信息“表达情感的方式”,结合我们这个单元的所学内容,就学习了两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分别是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这两点他都答到了,但是还是扣分了。为什么?因为没有答题完整。在要求学生背诵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时,我的答题格式是这样要求的:这里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里运了间接抒情的方式,将情感融入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比他的答案,少了一些要素,自然要扣分。你说他完全不会吧?不是的,他能判断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但是他没有答完整。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阅读题要尽可能答完整。大家可以仔细对比他原先的答案和他订正后的答案,应该不难发现,意思好像说到了一点,但是老师大笔一挥就是5分。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老师批卷的松紧问题,也不去展开说老师对着答案批是不是太过于“死板”?我们就说孩子这个答案,还存在哪些问题——表达上的规范性。在做题时,孩子能体会到大致的答题方向,却无法使用标准规范的答题术语作答,全都是大白话。很多同学的答案就差那么临门一脚,可这一脚偏偏就没有迈过门槛。着急吗?很着急吗?写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你说他完全不懂吗?他也懂点,但是他就是没办法将自己的“懂”用合适的词汇表达出来。说到底,还是读书太少,但是读书的力量没有办法那么快体现出来。我的建议,或者一个比较快速的方式就是做很多题的同时,对着标准答案,积累一些书面语的词汇,尤其是形容性词语,比如分析人物形象,作者情感,语言风格等。你脑子里最起码要有这个词,你才能运用吧。于是乎,为了小晨灿烂的初中生活,光明的未来,我打算给他布置额外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