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这是第三十一首。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致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语言通俗浅显,文笔清新轻巧,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写初夏乡村生活。“耘田”就是耕地,“绩麻”是把麻搓成绳。初夏,稻田里需要除草,人们白天就到地里去耘田。而晚上还要搓麻线。这是一个非常繁忙的季节,农人必须日夜不停地干活,才能有好的收成,好的生活。诗人用“昼”和“夜”两个场景写出了乡村生活的辛劳。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写乡村生活分工。其实首句的“耘田”和“绩麻”就分别照应“儿”和“女”,耘田是男人干的活,绩麻则是以妇女为主。“各当家”意思是每人都负有专责,独当一面。这是诗人站在长辈的角度说的话,能感觉出他的赞许和欣赏。虽然农活是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更是幸福的。 三四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乡村儿童状态。“童孙”指小孩子,他们不懂得耘田和绩麻,但是看到大人们都在做这一类事,感觉很新奇,于是也靠近桑树底下,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这是很有意思很可爱的场景。首先,这一句暗写了前面未写之事,其实除了耘田、绩麻,农人们也还要种瓜,否则小孩子就不会去模仿了。通过这一句补足种瓜的劳动,说明初夏劳动是多样化的,是特别辛苦的。其次,这一句从侧面写出农人的勤劳。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就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后来孟母把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学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把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又学习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这个故事说明,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同时也说明小孩子学习的都是和他相近的事物。当小孩子在学习大人种瓜的时候,说明耕种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从侧面反映了农人的勤劳质朴。 这个场景,读者读得新奇,那是离他们太远;农人只会司空见惯,毫不稀奇。但这正是诗人的独到之处,他选取了乡村生活最常见又最典型的事,写出了乡村的特色。虽然整体仍是一派繁忙,但这个场面能感受乡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在忙中用闲笔,将整首诗的格调起了变化,就显得活泼灵动、温馨可人了。 整首诗纯是叙事,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看上去是很呆滞的,但诗人将他的情感巧妙地融进叙事里。“各当家”语气里有他的欣慰;“学种瓜”眼波里有他的温情。这是不写之写,这是小写大爱,非常耐人寻味。 小贴士: 范成大不仅是杰出的诗人,还是著名的旅游家。出使金国时,他从京城开始记录,把自己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想全部都用笔记在了本子上,这其中还包含了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建筑,以及金国皇宫的整体布局和构造。除此之外,在沿途的旅程中,他还特意采访了一些当地的居民,了解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习俗和饮食习惯,并认真记录下了他们的口述。完成使命回国以后,他花费两个月的时间,将自己的所有笔记整理到一起,并编撰了第一本人文地理类的著作《揽辔录》。1172年,他前往广西出任抚使,从家乡苏州一路南下,先是乘船两天路过余杭,又从富春江出发途径江西和广东两省。在超过三千公里的行程当中,他又记录了很多的风土人情,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美景和不同的感受,同时将自己创作的诗集增进去整理成册,这样又写成了一部《骖鸾录》。1175年,范成大前往四川担任制置使,两年之后,他离开四川再次启程前往杭州。一路上的经历又让他制成一本《吴船录》。退休之后,范成大隐居苏州,开始对苏州进行走访和参观,并加上自己对家乡的见闻和理解,又编写了一本苏州游记《吴郡志》。范成大传世的专集和诗文对地理与旅游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 ![]() |
|
来自: 昵称4X6owk9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