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相由心生——朱光潜《谈美》笔记(五)

 陋室夜读 2022-07-21 发布于辽宁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作者引用《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仅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一经典疑问提炼概况艺术中常见的道理,非曾经艺术这一“沧海”者莫能为。

人认识外界事物一般都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旁人旁物。非此,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便没有心灵交通的可能。
人认识外物属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性,或者甚至说,我们看到的外界事物的属性都是幻象,都是“我觉得”的结果,在人之外的物种看到的世界或许和我们看到的相差很大。这是人的本质属性对外界事物属性的直接反射。
人把外物看成和自己一样有生命的东西,是源于心理的“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的结果。“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作者先后列举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音乐、书法)的过程来说明“移情作用”是如何起作用的。认为音乐的命脉在节奏的高低、长短、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听者内心会随着这种节奏关系产生相同的节奏感,从而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同时再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模仿,从而实现了艺术欣赏的回流——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外物上。可以说,移情作用是艺术欣赏产生的生理基础。
作者认为,宗教同艺术一样,都是人的移情作用的结果。艺术产生于宗教一说可以说算是找到根源了。
作者从“美感经验既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得出两个结论: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
对于第一点,可以解除生活中的种种疑惑,比如,为什么同是一样的事或物,感觉会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有人对周围人、事、物浑然不觉,而有的人却感叹连连?写作时为什么有人搜肠刮肚却什么也写不出,有的人从从容容,下笔千言?因为“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对于第二点,“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改变了原来对艺术作用的认识:欣赏不要抱着任何目的,见美或不见美,一方面在于作品,更在于个人的情趣和才学。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