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痰和饮,其中饮又包括四饮,而狭义的痰饮是四饮之一,也就是胃阳不足引起的水停心下或者水走肠间,这里说了痰饮用温药和之时广义的痰饮,后面部分的还是以狭义的痰饮为主。但是痰饮的治则都是一致的,无论是苓桂、肾气丸还是甘遂半夏汤都是用温药,强调饮为阴邪。一旦和热错杂并见的时候,治疗会更加复杂 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这句话是痰饮治疗的总则,痰饮为阴邪,所以用温药。很多时候也有热痰,水饮因热炼液为痰,这时候会用凉药,而凉药的目的是为了去热,而不是用为了祛痰,所以说无痰治疗成为有痰,实际上就是清热而已,使得痰容易排出,不再过于粘稠,而从有痰治疗成为无痰,是需要用温药,温阳化水,燥湿化痰。 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苓桂剂就是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本条用于治疗痰饮在心下,位置偏高,从而伴有胸胁满,目眩。心下一般指的是胃,胃阳不足,痰饮内生,有沥沥水声,是水走肠间,有胸满是由于水停心下而气机受阻,有目眩是因为水气上犯,所以水饮虽停心下,也就是中焦,上可影响心肺和头目,下可影响下焦,水气还是有变动不居的特性的,由于其主要原因是胃阳不足,所以用桂枝来温胃,又可化气,白术茯苓健脾利湿,甘草益气补中。本方温和平缓,是温药和之的代表。 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本条以短气为特点,也就是水在肺或是支饮,但是还是以苓桂术甘汤主之,以温药利之,主要是病情较轻,为什么肾气丸也可以用呢,主要是肾气丸温肾利水,和苓桂的温胃利水都是从小便走,但是这个短气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肾有纳气之功能,所以用肾气丸主要是肺有水饮肾有阳气虚才用。 ![]() 18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伏脉病在里,患者大便后反觉轻快,所以是一种邪去的现象,但是虽然下利后轻快,但是心下还是会出现满闷,所以痰饮还是没有去干净,需要用药物来治疗,甘遂逐水,半夏化痰,芍药甘草蜜缓急止痛。本方有个特点甘遂甘草是反药,这样可以激发更加明显的反应。本条说得下利,应该是腹泻,很多人腹泻大便不成形,每日多次,但是没有什么不适感,往往是有水湿停聚,因为本方作用较猛,是否用本方,需要参考其他四诊情况,但是用温药利水的原则是不变的。 19脉浮而细滑,伤饮。 伤饮就是为饮所伤,饮多弦,一为寒,二为留滞,现在出现脉浮说明病位表浅,细滑为湿,说明饮在表浅而变动,非里伏之留饮。 20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弦为痛为寒,数为热,但是有寒饮,是脉证不符,有可能是寒饮聚一定的部位出现弦脉,但是同样遏阻阳气而为热,或是本有热症又出现寒饮停聚,或是本有留饮,又增热症。总而言之,寒热错杂之像,在冬夏都难治,顾护一方另外一方就出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