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讲的是五脏中风寒,并且还有几种相关疾病,比如肝着、心伤、脾约、肾着。但是本章应该多有缺失,有的没有疾病比如肺,有的没有关于中风寒的表述,比如脾、肾。还有可能有错简,比如肝中风中寒。另外关于五脏受风寒,是否是外邪直中,还是内风内寒,还是外邪日久入里,是有争议的。但是本文里讨论的肺风寒直中没有问题,肝也可以解释,心就有些困难了。所以本章最有价值的是关于疾病的治疗部分。 1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风,风为阳邪,所以出现口燥咽干,上气而喘,肺通调水道功能下降,出现身体沉重,头昏而肿胀。肺中风邪后的变化,首先是出现和肺相关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是趋向于什么方向,是和邪气的性质相关,这里中风指的是阳邪,和我们通常说的风寒夹杂而至是有区别的,是阳邪所以会出现和呼吸系统的相关的津液受损的现象,风性开泄,所以会出现宣发太过,而肃降失司,所以出现喘。最特殊的是水液代谢失常,出现风水的现象。之后的五脏中风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从风的特性和脏的特性去考虑能够出现什么症状 2肺中寒,吐浊涕。 肺中寒,为何会吐浊涕,而不是清涕呢?这个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其实很好理解,这里说的五脏风寒,而不是经络皮毛。脏者已经入里,而非表症,寒主凝滞,肺中津液不布,凝而成浊。皮毛经络受寒可以为清涕,而肺中寒,邪气入里清涕已经变浊。所以打喷嚏流清涕不是肺中寒,而是皮毛太阳经受寒。 3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肺脏死脉,多是呼吸衰竭,此时气虚至极,浮取虚,按之弱,沉无根。 ![]() 4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5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这两条很可能中风和中寒出现了交换,这样才比较好解释,中寒出现两胁痛,是因为寒凝肝脉,走路佝偻,是因为筋脉挛缩,而肝中风,风为阳邪,所以舌本燥,风邪开泄所以喜太息。而汗出,风邪影响肝调畅气机功能,所以出现胸痛,呕吐,不能转侧。 6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7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肝本脉为弦,浮取弱,重按弦但是往来不流利。肝着,肝血瘀滞,会出现胸闷,想要捶胸,没有发病的时候,想要喝热水疏解肝气。肝着和肝气瘀滞有些许差别,这是属于肝血瘀滞,程度会更重一些,所以用的是行气活血药,而不是像柴胡疏肝散以行气药为主。旋复花消痰下气、软坚行水,葱通阳行气,新绛可以用茜草代替,活血化瘀通络。 8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9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心中风,风为阳邪,心为火脏,所以会出现翕翕发热,心中饥和食呕现象实际上属于胃火,心中寒就会心中烦闷,甚至疼痛,脉浮,病在上焦,有外越的趋势,可以用吐法。 10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11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心者神明所居。伤则血虚,容易劳倦,头面红是浮阳上越,血虚而下肢沉重,神明伤则心烦,血虚妄动则发热,如果心阳虚则心中痛脉弦。心伤应该有很多证型,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心气虚,心伤应该是气血阴阳俱虚,属于虚劳。各种虚证中心阳对生命威胁最大。但是心死脏属于浮阳外越,浮取如豆,脉不长,按之燥疾,不从容。这和现代医学理解的心力衰竭是类似的。心力衰竭后心脏供血功能下降,出现的不是像前面肝死脏肺死症类似的弱脉,而是如豆之燥急,心率加快明显。 12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莫名的悲伤哭泣使得魂魄不安,是因为血气虚的原因,而血气虚属于心,心气虚就容易产生畏惧之心,容易梦游,精神离散,阴气衰应该为狂,阳气衰应该为癫,这里应该是写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