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充满神秘感。她出身名门望族,接受正统教育,本该和身边那些贵族小姐一样,步入一段门当户对的婚姻,生育孩子,照顾家庭,度过余生。  25岁,她开始拒绝社交,渐渐足不出户。她写诗、养花、烤面包,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日子过得自由而丰富。她终身未嫁,除了一次旅行之外,一直住在自己出生那栋房子里,直至56岁病逝。在收拾遗物的时候,妹妹维尼发现一个樱桃木箱子,打开一看就被震惊了。箱子里放着1700多张纸条,全都是艾米莉·狄金森写的诗歌。在妹妹维尼的大力奔走下,这些诗歌陆续出版,并引起文坛轰动,得到了越来越高的评价。生前,艾米莉·狄金森只发表了不到10首诗歌,比起她的诗歌,人们对她的幽居生活更感兴趣。人们谈论她奇怪的生活方式,好奇她的感情生活,更想知道她终身未嫁的秘密。而死后,艾米莉·狄金森的声名大噪,被认为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成就最高的女诗人。 她虽然离群索居,但她的心,从未封闭。她的诗歌中充满着对女性的希望、自由、勇气和梦想。在这本《我居于无限可能》的书中,作者用一种唯美独特的方式,书写了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和传统的人物传记不同,这本书本身也充满美感。 1830年,艾米莉出生在富有文化底蕴的小城阿默斯特。她的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祖父是阿默斯特州学院的创始人,曾担任参议院议员,父亲是该镇的首席律师,深受人们的尊敬。艾米莉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幼年时他们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大量阅读。艾米莉还喜欢做植物标本,也很享受一个人静静读书的时光。但奇怪的是,她特别讨厌去教堂,为了逃避,她甚至会让佣人把自己锁在卧室里。有一次,父亲逼着她去教堂,她表面答应了,但是在大家跪下祈祷的时候,她坚决不跪下。父亲对她的行为勃然大怒,并教训她说:“你的灵魂属于上帝。” 17岁,艾米莉进入了著名的曼荷莲女子学院,学习古典文学、拉丁语、植物学等学科。在学校的毕业传教活动上,老师让她们在上帝和自我之间做选择。老师批评她,并说她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人,她不卑不亢地回答:“我知道自己是个没出息的人。”如果用现在的目光来审视艾米莉,她不过是一个坚守自我的人,不盲目追寻,也不随波逐流。 1855年,25岁的艾米莉和妹妹维尼到华盛顿旅行时,邂逅了查尔斯·华兹沃斯,他是费城有名的牧师,比艾米莉大16岁,成熟、稳重,充满了慈父气质。她称他为“我的费城先生”、“我尘世中最亲的朋友”,曾给他写过很多书信。但遗憾的是,这位牧师早已结婚成家,艾米莉再钟情于他,也不愿去做破坏别人家庭的坏事。虽然自己的爱情,是遥不可及的梦,但艾米莉还是拒绝了身边所有追求者。艾米莉参加了多场婚礼,可看着她们从漂亮温柔的少女,变成疲惫麻木的妻子,艾米莉觉得婚姻实在有些恐怖。特别是在自己的好友苏珊,嫁给自己哥哥后,艾米莉就对世俗婚姻失去了信心。 25岁之后,她开始减少社交,渐渐的,她开始足不出户,除了用书信和几个挚友联系,她回绝了一切登门造访的人。此后,艾米莉一直过着不出门的生活,她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管是写诗还是烘焙,她都乐在其中。“今夜,我更老了,先生,但爱却没变,我常想当我死去的时候,我就能见到你,因此,我愿尽快死去。” 洛德法官是父亲的朋友,比诗人年长18岁,他们心灵相通,相谈甚欢。但她不想毁掉洛德法官的家庭,只要两个人彼此通信,她已心满意足。1878年,洛德妻子去世,65岁的洛德与47岁的艾米莉正式相爱并一度谈婚论嫁。可同时,她依然对步入婚姻充满恐惧,她害怕自己会失去自由和活力,会失去原本的自己,而变成某个人的“妻子”。 一个女人成为妻子,就意味着她要放弃自我,去取悦一个男人,把生儿育女当作首要任务,把家庭当作自己唯一的战场。47岁的艾米莉,早就看懂了母亲的委曲求全,一直不信任婚姻。特别是当哥哥背叛婚姻,有了婚外情之后,艾米莉彻底对婚姻失望。就好比现在的我们,宁愿高贵的单身,也不要凑合的婚姻。 她会经常亲手烤制面包和饼干,从窗口的篮子吊下,送给邻居品尝; “许多人都将生命托付给神,我却将我的生命托付给诗。”1886年5月15日,艾米莉死于肾脏疾病,享年56岁。这30年多,她写了将近1800首诗歌,诗歌内容涉及到爱情、希望、自由、勇气和死亡。她的诗歌朗朗上口,又具有力量和美感。 艾米莉以一己之力开创了现代主义诗歌,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终其一生,她都是在做自己,她始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可以说活得无比清醒艾米莉的隐居状态,和现在盛行的“极简生活”和“独处主义”,很是相像。她的隐居,不是逃避,不是怀才不遇,而是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生活方式。艾米莉生活单调,但内心世界是丰盈的,她没有屈从世俗,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所爱,爱自己所选。“若想最终与自己和平相处,一个音乐家就必须创作音乐,一个画家就必须作画,一个诗人就必须写诗。一个人能够做到什么样,他就必须照那样去做。他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本性。”  艾米莉·狄金森具有神秘色彩的一生,就是真实地面对自己,不断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 也许,她根本就不在意后人的评价,她一直在意的,始终都是自己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