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静的热情》:从25岁开始杜绝一切社交的传奇女诗人

 精读君 2022-07-11 发布于福建

终身成长词典已上线1926/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193

《宁静的热情》是2016年在英国上映的传记电影,由劳伦斯·戴维斯执导,辛西娅·尼克松等出演。

讲述了十九世纪美国奇异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的故事。

影片以少有的对白口语形式,打动观众。

 1、家庭与生活环境

艾米莉·狄金森183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叫艾默斯特的小镇上,父亲和哥哥都是当地有名的法官,家境优渥,属于当地的名门。

母亲身体不好,晚年瘫痪在床,还有一个小她三岁的妹妹——拉维尼娜,和她一样终身未婚,她们彼此相伴。

1840年,狄金森在艾默斯特极负盛名的曼荷莲中学接受了完整的中等教育。所修课程包括拉丁文、数学和植物学等。

1847年,又在芒特霍利约克女子学院读书。所修课程包括宗教、拉丁文、弥尔顿的《失乐园》、蒲柏的《人论》、绘画、钢琴及数学。

后因身体不好,就读不到一年就退学了。

在校期间,242个女生中有32人拒绝承认自己是“获救的”基督徒,狄金森就是其中之一。

此后,她的生活途径简单,除去1854年和妹妹一起跟随父亲游览华盛顿和费城,以及十年后两次去波士顿看眼疾,就再没离开过她出生的小镇。

狄金森从青少年时起,就不再跟随家人在固定的日子去教堂。二十多岁时,她开始逐渐闭门不出,后来慢慢发展成连登门拜访的客人也见不到她。

她刻意隐居在父亲的家里,养花种草,做家务、照顾母亲、读书,把随手写下来的诗句的纸片放进抽屉里,或触手可及的地方。

这样生活环境虽然简单,但她并不缺少对生活的热情与关切,以及她美而深邃的思想所迸发出的诗意的智趣和哲思。

 2、诗与白衣隐士

从凌晨三点到早上,是狄金森请求父亲允许她写作的时间。

“这是最好的时刻。”她说。

“当你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已经入睡并归于平静。”

诗对于狄金森,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她对诗歌和语言感触的自觉意识,像是上天赋予她的独特的内在力量,她是为诗而来。

当她得知远方的哥哥快要回家时,欣然写道:

“多么快乐,我的心是那么轻快,我简直能骑上一只蚱蜢,周游世界,也不会让它感到劳累!”

当得知邻居的孩子夭折了,她写了一封安慰信:

“到我这儿来。可爱的命令。宝贝就服从了。”

狄金森的诗歌智趣、短小、意象新奇,主题多是自然、死亡、永恒和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诗也日渐趋于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母亲晚年病重的时候,她写信告诉亲友:

“妈妈还是站不起来,她害怕再也走不成路了,但我告诉她,我们很快就要飞走,不让这事让她伤心。大地只不过是一个巢,我们都从它的边缘往下掉,除此而外,它到底是什么呢?”

在诗人的眼中,此世与彼岸是并存的。甚至彼岸才是更久远广阔的。

1874年,狄金森的父亲去世,她陷入悲伤里,像夏日里快要凋谢的最后一支玫瑰……

她三天没有吃饭,当妹妹叩开房门的时候,她一身白衣裙。妹妹说,“我们还在服丧期?”

狄金森回道:“我也是。”

从此,她只穿白色衣裙。

白色是干净、纯洁、无色的,是否也表达着诗人拒绝被沾染之意?

在那个女性要以男性匿名来发表作品的时代,她刻意选择隐居,固执地追求一种写作上的自由和不被外界定义的羁绊。

她认为“不自由”或类似“成功”,都是一种苦难和“折磨”。但这并不代表她不渴望得到世人的认可。

只是,她希望这一切发生在她死后。

当沃兹沃思先生肯定地告诉她的诗很优秀时说:“你怎么可以这么恬淡寡欲呢?”

狄金森说:“当没有人想要你所付出的东西时就很容易恬淡寡欲了。”

在那个小说广泛流行的时代,她的具有超验意识的现代主义诗歌,肯定是不讨好的。

诗人以“隐居”为“坚守”,开创了自己的诗歌时代。当然这些都发生在她离世以后,她对于诗的卓越的才华才被世人所熟知。

3、超前意识与价值观念

艾米莉·狄金森除了在基督问题上质疑上帝并不能改变什么外,对爱情、婚姻等也有自己的见解。

她坚信灵魂属于自己,并不需要上帝的救赎。

一次用餐前,父亲说餐碟上有污渍,狄金森随手拿起丢到地上说,“不脏了”。

对于保有精神上的自由与有违道德观念的事物,她的处置态度冷静、决绝。

狄金森早年的好友魏若琳·布范是个开朗、诙谐、有思想的女孩,当得知布范要结婚时,她很难过,她知道她要失去她了。

或许是她知道婚姻的意义对于女人意味着怎样的付出……母亲的一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某一天,当她发现奥斯汀出轨托德夫人时,她愤怒地谴责他对婚姻的不忠和对苏珊的伤害。

她爱家人,喜欢家庭生活,所以她无法想象离开熟悉的家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活。

也因此,她的隐秘的且并不能确定的朦胧的爱情注定是辛苦的。

 4、结语

影片中,随着色调的转换,屏示出人物的成长心境和主题的变换,场景如油画般唯美;以独特的口语对白,释解着诗人简单、纯粹,自由而又固执地追求自我的人生体验。

她生前籍籍无名,只发表过七首诗作,死后却声名鹊起,留下的一千七百余首诗作与千余封书信逐渐被发现、整理出版,为她赢得了与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齐名的美誉。

在宁静的生活表象下,诗人有着如火般热烈的、充满着爱和对现实世界不公的“叛逆”的心。

即使在今天,在一切讲究资源、价值交换,无限接近于功利主义的时代,依然有人投身于自己的志趣之中,执着而不悔。

就像有人会问,“诗歌”有什么用?让人惆怅的“爱情”有什么用?

我们读书,学习,崇尚形而上的东西是否值得?

而另一方面恰恰是:我们如此眷恋这些看似没用却无法抛却的事物。

作者:简y,精读读友会会员,从简约中汲取生活的清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