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泪,是建盏自然形成的流釉、挂釉现象,也叫“釉滴珠”,“釉泪”是建盏的“意外艺术”。釉泪的形成原理主要由釉的性质、建盏的工艺特点决定。▲南宋,建窑褐兔毫斗笠盏,香港苏富比2017年拍品,成交价约275万RMB首先,建盏所施的釉是铁系析晶釉,在1250℃左右高温下,流动性很大,影响着建盏的品相、成品率等。其次,建盏工艺特点是施厚釉、施釉水及“止釉线处”、仰烧(口沿朝上烧);以上条件使得肥润的釉水在高温中必然向下流动,于底部聚积;建盏釉层的流动性大,使得建盏易于粘窑;同时,也使得建盏斑纹具有自然动态之美。此时,有些时候釉水在高温烧制过程,依旧止于止釉线处,有些时候,釉水超越止釉线处继续往下滴,釉珠便形成了。建盏的釉泪是建盏釉水厚度“恰到好处”的意味收获,只有“刚刚好、掌控一定程度”的施釉程度,才有可能自然形成美观的釉泪。那么好看的釉泪有哪些共性呢?
③釉泪数量不一、随机、自然,有的呈对称、有的对称。⑥好看的釉泪,不会破坏原有建盏的美感,会将建盏的器型、釉色衬托得更加灵动▲宋代建盏标本,建盏底部为施釉过多,釉水漫过底足而产生的粘釉现象当然,建盏会出现很多底部流釉、积釉不均,反而影响了美感。▲宋代建窑银兔毫盏(1/3整器标本) 宽度15cm 外壁 美国弗瑞尔艺术画廊藏建盏对于窑内温度十分严格,影响釉泪的美观程度不仅是厚的薄厚、温度也相关。窑内温度稍低,则釉水不流或流动缓慢,会造成堆釉或过度露胎的现象,不仅影响建盏的美观,更容易导致局部变形。
▲建盏标本,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釉面为窑温过低导致的堆釉现象,可见釉面变形严重控制釉水的流动,使之形成恰好垂釉欲滴,需要多个因素的配合。建盏釉泪的存在是一种美感的体现,也是一种工艺的体现,凝珠成泪,令建盏静中有动,露胎流釉之美别有风情,令人赞叹。

▲南宋 建窑兔毫束口盏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该只盏的釉泪十分对称,确切两颗釉泪莹润程度、饱满程度相当,细看还可看到釉泪处有兔毫纹,可见,釉的厚度,十分精美


▲南宋 建窑油滴盏(油滴天目茶碗) 九州国立博物馆藏,现为日本重要文化遗产,该只盏原先盏底是有完整的釉泪,但因为不好收藏与展示,收藏单位将其修平了,从流釉处便可见到建盏釉水的肥厚


▲南宋 建窑油滴盏(油滴天目)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现为日本重要文化遗产,完整的釉泪圆润莹亮,积釉处还有几个半成型的釉泪,连绵起伏,动静相宜


▲宋 建窑兔毫盏 哈佛艺术博物馆藏,单独釉泪,十分圆润,光泽莹莹如玉
▲南宋 建窑兔毫束口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此盏底部可见两颗釉泪,泪滴饱满,一左一右对称分布
▲宋 建窑兔毫束口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盏底部可见并排挂泪四颗。排布有序,珠连成瀑,节节登高,非常特别;泪珠流态鲜明,有如洪波涌起,又似层层叠浪。观之整盏动静皆宜,灵气逼人。
▲宋 建窑兔毫束口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另有3~4处半釉泪,稀松挂壁,舒展自然,莹润光泽。

▲南宋 建窑兔毫盏 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宋 建窑兔毫撇口盏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宋 建窑兔毫束口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此盏底部左边一明显釉泪,釉泪处便可观赏到兔毫斑纹随釉泪流态变幻,更添其动态之美。
▲宋 建窑兔毫束口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此盏釉泪下落,欲滴为滴,其态垂然,似千斤一坠,举重若轻,釉泪小巧而不失其重。
▲宋 建窑兔毫束口盏 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此盏釉泪两颗,其一较小,釉泪垂流痕迹明显▲南宋 建窑黒釉兔毫盏,香港苏富比2015年拍品,成交价约246万RMB
▲陈大鹏黑鹧鸪斑敛口盏·天使之眼,此盏底部自然形成三颗釉泪,呈三角分布,釉滴垂如柱
▲陈大鹏 红鹧鸪斑敛口盏,可见止釉线处的流釉绵延起伏,最终两个釉泪较为明显,体现了建盏流动性的柔美

▲陈大鹏 红鹧鸪斑束口盏,此盏红褐釉泪三颗,不规则滴垂而下,悬挂圈足处,高低层次分明,构成一方立体空间,十分有空间感,精巧而体积始中


▲李达 鹧鸪斑束口盏,此盏釉泪挂壁,滴垂如珠,动态之余,平添一股稳重端庄之势;釉泪细节,十分莹润,透显建盏绀黑底色

▲陈大鹏 鹧鸪盏,此盏釉泪并不明显,但连绵的盏底聚釉,搭配此器型,使得该盏更为灵动、意犹未尽

▲黄美金 金油滴盏,此盏釉泪两颗,顺势而为、硕大饱满,生气盎然白玉不雕,美珠不文。建盏釉泪的存在,是随机的、天然的,自然而然火与土的高歌。笔者以为好看的釉泪,是建盏审美的加分项。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