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中医外科(下)

 龙醉清风 2022-07-21 发布于辽宁


阙华发

3 振兴中医外科学的思考

3.1 正确定位,与时俱进,扩大诊疗范围,把握主阵地

中医外科学的重点在临床,所以其发展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及劣势所在,融合中西医之长,扬长避短。同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学科主攻方向基础上,顺应疾病谱的变化,与时俱进,培育和发展新的技术增长点,扩大中医外科阵地。凡临床疗效显著、中医优势和特色明显的疾病或疾病所处的阶段,就必须重点研究及积极发扬,不断扩大中医外科的临床诊疗范围,以利于学术的深化及医疗技术的提升。如积极介入手术后窦道形成、血管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等西医目前难以解决的治疗难点。又如外科疾病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能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手术风险。肿瘤围化疗期、围放疗期的中医药治疗能减毒增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又如丹毒、有头疽、乳痈等外科感染性疾病,西医常规抗感染治疗易形成慢性迁延性炎症,而中医治疗有疗程短、后遗症少、医疗负担轻等独特的优势。再如慢性难愈性溃疡,包括手术后的窦道,中医治疗有促进创面愈合、防治瘢痕形成的优势。对于糖尿病性足病,中医治疗有加速创面愈合、降低截肢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优势。

3.2 坚定信念,继承、弘扬中医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如煨脓湿润法(湿性疗法)、拔火罐(负压引流)、局部辨证论治体系(创面床准备理论)等,无不闪烁着中医学的智慧,体现出世界医学最先进的治疗理念。同时,中医外科学是保留中医传统特色和优势最多的学科,因此其发展首先要立足保持特色,发挥优势,并应力争使特色更鲜明,优势更突出。

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外科技术不仅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能治疗慢性难愈性溃疡、糖尿病性足病、手术后窦道等疑难复杂疾病,以及毒蛇咬伤、坏死性筋膜炎等危急重症。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坚定信念、树立信心,充分发扬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3.3创新基本理论,提升学术水平

中医理论发展相对缓慢已成为外科学发展的瓶颈。我们一定要秉承传统,在继承、发掘传统精华的同时,立足临床,不断总结中医药治疗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复杂病及急危重症的临证经验,梳理学术渊源和发展脉络,凝练学术观点,再上升为学术思想,进而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形成学术流派,以进一步促进外科学术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诸多学者在创新基本理论、提升学术水平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例如,从清热解毒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腑攻下、扶正祛邪治疗外科感染性疾病,从祛腐生肌到祛腐、祛瘀、补虚、活血生肌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从提脓祛腐到煨脓湿润、煨脓祛腐、祛瘀化腐治疗皮肤溃疡(腐肉未脱),从多种治法到活血化瘀法治疗周围血管病,从药捻疗法到灌注、拖线、垫棉法治疗难愈性窦瘘类疾病,从疏肝理气到调摄冲任治疗乳腺病,从以毒攻毒到扶正祛邪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发展、完善了中医外科基本理论,而且提升了学术水平,进而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

3.4 创新外治药物与技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外治法是中医外科治疗疾病的主要疗法,是中医外科有别于西医外科最主要的特点,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传统的丸、散、膏、丹等外用药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并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是中医外科外治疗法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但多数传统制剂的剂型、色泽、味道、给药方式等较难适应现代临床的需求,必须结合现代制药技术,包括纳米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传统有效膏剂、散剂的制作工艺、药物筛选和药物配伍开展研究,建立新的中药外用剂型及给药方式,如硬膏剂、膜剂、气雾剂、缓释剂、控释剂、经皮给药系统及促渗药物等,同时开展外用制剂的安全性研究,以提升中医外科学外治法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外科外治特色技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但一直缺乏系统规范的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临床推广应用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有必要选择具有中医外科特色的诊治技术,如敷贴疗法、拖线疗法、药捻疗法、熏洗疗法、灌注法等,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相应的规范化方案、技术操作标准以及疗效评价体系,形成临床诊疗指南,并进一步推广应用。

手术疗法作为中医外科治疗疾病的主要技术和方法一直在临床中应用,有着悠久和辉煌的历史,并曾居世界领先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重视传承和开展外科传统的手术疗法,同时主动积极应用现代医学手术技术,以不断丰富中医外科内涵。

3.5 融合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学科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要与时俱进,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同样如此,必须依据自身的思维模式和理论体系,融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曾说:“中医利用现代化设备和技术越先进,中医药就越能得到发展。利用先进的诊断设备,可以有利于中医的辨证施治,也有利于观察中医治疗的疗效。”如难愈性窦瘘窦道走行复杂,隐匿性管道难以被发现,易致术后复发。而采用腔内超声检查、X线窦瘘造影、螺旋CT窦瘘造影三维重建等现代技术,可以明确病变范围、分布、主管道走向、支管数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使手术操作更有针对性,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病情复发,同时也可为诊断、疗效评判提供客观依据。又如,引进血管微创介入技术、干细胞技术治疗周围血管病,能迅速改善局部血液供应,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外科学的技术手段用于治疗疾病,其临床疗效显著,但临床研究规范化不够,有关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成为学科可持续发展及走向世界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完善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的标准化、客观化、规范化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研究思路,建立能够反映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疗效评价体系,探讨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及中医药干预的优势环节、适宜时机、适宜人群,阐明其科学性、有效性、规范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同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建立外科病证结合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多学科、跨领域、交叉、渗透性研究,从整体-细胞-基因等层次,多水平、多角度、多靶点研究中医证的本质和内涵;同时对临床有效方药和特色技术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力求揭示疗效基础,阐明作用机制,发现药物的新靶标及药效的物质基础,进而丰富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内涵,实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

3.6 注重人才培养,造就名医群体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灵魂。外科要振兴,加强人才培养是关键,尤其是在目前中医外科发展存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更需要培养有志于从事中医外科事业的人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而且要为人才的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确保在二级和三级医院独立设置中医外科临床科室。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师徒授受(一师多徒、一徒多师,随师临诊、专题讲授、病案讨论、病房查房、学术经验交流会)+院校教育(研究生)+多学科融合”以及“挖掘临床经验-临床应用验证-机制研究-学术思想的升华与创新-理论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的模式,形成由“院士、国医大师-名医-中青年名医-学术骨干”组成的结构和分布合理的优秀中医外科团队。

综上所述,只有根据中医外科学的规律和特点,在相关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下,秉承传统,立足临床,直面疾病谱变化,扩大临床诊疗范围,坚定中医信念,正视自身的不足,弘扬中医特色优势,积极开展外科手术等技术,同时融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创新理论及技术,发展学术,提高疗效,才能振兴中医外科事业,促进中医外科学术的繁荣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续完)

附:阙华发,男,1968年4月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术带头人,上海顾氏外科第五代学术继承与开拓者。入选上海市“启明星”、“医苑新星”、“上海中医药大学后备业务专家”培养计划。荣获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中医一等奖、上海市科协第9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上海市第2届董廷瑶中医药基金二等奖、上海市卫生系统第7届“银蛇奖”提名奖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