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脑的阅读

 书虫小记 2022-07-21 发布于北京

脑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的作品。主要把人阅读过程的脑神经机制进行了浅显地阐述。

其实阅读这个功能是典型的脑冗余功能——人类大脑的演化,一定不可能在百万年前就能预计到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于是还设计出了出阅读识字的功能。这是自然选择中的冗余,也可以说是容错率。留有一些你都不知道会作何用处的部分或功能,在未来某个时段突然吧嗒一下就合上某个扣了。

包括眼睛的构造,当然也不是为了阅读书面文字而演化出来的,所以至今我们的眼睛都不太适合阅读——在阅读的时候,眼睛的焦点只能关注到两三行文字,而且往往无法一览书面宽度的完整句子,不论是横排还是竖排,必须移动目光的焦点才行。

所谓一目十行,不说有没有这类天才,起码他眼睛的构造就有特异。所以说,一些现在看似没用的东西,还真不知道未来会满足怎样奇怪的需求。

阅读难道不是一种奇怪的需求吗?我们的祖先肯定没有这个需求。我们花费了上百年才搞清楚,并非人的行为和环境在影响脑功能的形成,而是脑的先天结构直接决定了人的认知、观念和行为,乃至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

比如说语言,虽说有十几万种,但大多都离不开几个基本要素,比如说名词,主体,连接等,这些要素就是人脑结构所规定,所必须有的。也可以说是康德的先验结构。

阅读这个功能,从动物进化的角度来讲,完全是个多余的功能,只不过人脑本就具备这种功能,人类通过社会进步,逐步形成了阅读习惯。所以我们阅读的模式和基本特点,也都是受到脑结构的限制的。

从这个视角来看,哲学上的先验论其实有其道理。很多结构是本来就有了的,只不过我们在不断去开发,找到其功用,但你最终是无法突破结构本身限制的

所以,脑科学家认为,人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定不是无限的,相对于脑结构而言,一定有限度,只不过我们离这个极限还比较远而已。

想起一个书外的事。几个脑科学家做实验,让黑猩猩学习认识数字,熟悉之后,进行一个测试,即将混乱排列的数字以很短的时间,比如说1秒,0.5秒,直到十分之一秒,在黑猩猩眼前闪现,然后消失,让黑猩猩凭借那瞬时记忆,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每个数字的位置指示出来。

实验的结果是,即便是十分之一秒的闪现,黑猩猩也能轻易地准确指示出所有的数字位置。相应的游戏给人类玩,即便展示的时间长达2分钟,也很少有人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

对于这个实验结果的分析指出:人类的认知结构,眼耳口鼻以及思维方式,与其他动物是完全不同的。人类认知的神经结构,天然有一个压缩信息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并不是完整的外部环境信息,而是经过神经系统处理过了的。

这个处理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自动压缩和排除噪音的过程,哪些该压缩哪些该排除,是神经系统先天定好了的,与我们的意愿无关。

那为什么要压缩呢?很简单,节省能量,自然总是会选择最简洁和省力的方式达成自己的目的。正是用这一观点,牛顿和爱因斯坦想到了,之所以行星会是椭圆轨道运动而不是简单的直线运动,是因为我们以为它们是在椭圆轨道运动,实际上它们就是在直线运动,一回事。

所以,我们感觉到的世界,与黑猩猩感觉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很多动物对环境细节的察觉和把握能力,远胜于人类,同样就是那么一瞟,一只花豹或者黑猩猩,就已经把周遭环境各种信息,显性的隐性的,都察觉到了,并且已经做好相应的准备。

这些信息,我们人类的神经系统是排斥的。我们神经系统的资源更多分配给了推导和联想,当然在信息收集和敏锐度上就有所舍弃。

所以我们常说第六感,这个第六感可能并不是什么另外一种感觉之类的,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神经系统忽略掉了外部世界很多细节信息,导致我们对可能的变化没有感觉。

所以才会奇怪为什么很多动物能有惊人的预测能力——那其实不是预测,而是基于很多被我们忽略的信息作出的反应。

上述讨论的结论,在大的方面来说,确实是认知结构决定了我们心中的世界,我们所认知到的,不一定是客观本来面貌;从小的方面来说,每个人认知结构经验结构也不一样,所以看待同一件事或者物体,也一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说群居、社交和沟通非常之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