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印:吴昌硕“缶道人”,别小看吴昌硕的小印,它其实复杂着呢

 三个小布丁 2022-07-21 发布于河南
接着读吴昌硕的印。
提起吴昌硕,我们常常想起这样的字眼,浑厚、雄壮、苍古、老辣,于是在印象中,就觉得吴昌硕的篆刻偏于“大气雄浑”一路,是真正的“大写意”,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吴昌硕的印虽然是“大写意”不错,但实际上,“他的印面效果看似妙手偶得,而实是精心理性的安排”,他实际上是“用'工笔’的手段去求写意的效果”,是“寓灵秀于朴拙”的(李刚田语)。所以,他的小印也不简单,依照我们前面说的“大印求气魄、小印求精微”来观察吴昌硕的小印,同样可行。
就比如这方刻于41岁时的“缶道人”:

(吴昌硕和他的“缶道人”)
“缶道人”是吴昌硕的别号,他的“别号”很多,但与“缶”相关的最多,吴昌硕这里所倾心的“缶”,不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蔺相如让秦王击的乐器“缶”,而是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瓦器(或陶质),它非常朴素,不名贵,不精致,但却非常实用,能装粮食和水、酒,容量大,不易外溢,是内涵淳厚而不张扬的器物,这正是吴昌硕所崇尚的品质。
吴昌硕的家藏中,有一件古缶,是古董商人金杰(字俯将)所赠,吴昌硕曾为其手书“道在瓦甓”四字,吴昌硕别号里的的“缶”字大抵就来源于这个古缶。

(吴昌硕的缶)
显然,这是一方自用印,我们说过,大篆刻家的自用印,基本上都是非常精心的作品。
来看这方印:
1、字法、篆法上的调整。细心的爱好者初看这方印,常常会以为这方印的“道”字“篆”错了。因为很明显,“道”字中的“首”,除了头发之外的“人脸”部分通常应当是一个“目”,里面是两横,而吴昌硕这里却刻成了“曰”,里面只有一横。
实际上,这不是字法上的错误,而是吴昌硕在篆法上有意的选择,“首”字在造字之初,其实就是一个人头部的象形,上部是头发,下部是人脸,中间的“两横”分别代表的是“眼睛”一线和“嘴巴”一线。

(首的字形演变)
因此,艺术家们在满足印面需求时,常常依据空间需求简化“道”字的“首”部,将“目”改造成“曰”,因为这样并不影响它对人脸的象形,即所谓的“不害六谊”,比如汉印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用法:

(汉印中“道”的篆法)
吴昌硕10岁入私塾,17岁参加童试,22岁正式入泮成为生员,26岁师从清末著名的学者、文字学家、书法家、经学家俞樾学习“小学”和辞章,所以,吴昌硕的“小学”根基是非常扎实的。我们在学习吴昌硕的过程中,基本不用担心吴昌硕会出“字法”上的错误,他印中的“篆法”改造,常常能给我们提供创作的思路(这也是吴昌硕成为篆刻大师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受过严苛的旧式“小学”教育)。
这方印的篆法选择还有一点值得一说,就是三个字选择了“两圆一方”的篆法,“缶、人”选择了相对较“圆”的篆法,而“道”选择了较“方”的篆法,加上“缶”字占两个字的位置,这实际上促进了章法上的“三圆一方”。这是篆法对章法的影响。
2、章法上的改造。这方印最大的章法特征是“拆字”,即将“缶”字拆散,占两个字位置,并通过加粗笔画的方式与左侧达成平衡。“缶道人”三个字,两疏一密,吴昌硕选择用“缶”字独占右侧,是因为“缶”具备上下“拆开”的可能,虽然“缶”是象形字,是独体字,但它毕竟比“人”字更有拆开的可能,(“道”字不能拆,因为需要它的“密实”效果)。

(拆字后形成的四字印效果)
通过这个拆字,从视觉效果上,这方印视觉上变成了一方四字印,因此,安稳多了。
这方印章法上的第二个特点是“疏密”,其实就是“道”字天然的密与“缶”、“人”天然的疏的对比,“人”字下方的“红地”非常显眼,“缶”字上下两部分不规则的“红地”也同样对“道”字的密实产生视觉对比,达成上面说的“三疏一密”的效果。
还有一个“三重一轻”,即吴昌硕加重了“缶”字上下两部分的笔墨效果,整个“缶”字显得“重”了很多,于是达成了与“道”字配合的“三重一轻”,与上面说的“三疏一密”放在一起考量,这方印的对比性、团聚性都格外强烈。细细思考,这真是匠心独运的精彩啊!

(“三重一轻”与“三疏一密”的咬合)
其实做完这些处理,这方印已经非常安稳和团聚了,吴昌硕又打通了“缶”与“人”字,以增加印面的团聚;又预留了相对较为厚重的底部印边“红地”,以增加印面的稳定。
吴昌硕对于印边的利用,真正达到了所谓的从心所欲的“化境”,我们以后还会多次再提到。
3、刀法与笔法-见刀见墨。吴昌硕学邓石如、更学吴让之,同时也推崇赵之谦,所以,吴昌硕的作品是“印从书出”与“印外求印”的集大成之作,也是“见刀见墨”,刀墨并重的作品。
观察这方印,我们会看到“缶”字浓重的墨意,甚至“道”字的“首”部也充满的笔墨韵味,特别是“缶”字那深重的墨点;又可以在“道”字的“辵”部,以及“人”字里看到清晰的刀情石趣:“辵”部和“人”字右笔的转折真如“折钗股”劲力内含,弹性十足,而“人”字的左笔,却又如钢针锋利,中锋挺进,力与神同在。

(笔墨韵味与刀情石趣)
吴昌硕学篆刻,用刀始于浙派切刀,后转向皖派,又以冲刀为尚,最终转变为不拘刀法的冲、切、披、削结合,他的钝刀猛冲,基于他精准的控刀能力,他刀法所表现出来的笔墨韵味与刀情石趣,源自他的审美积累。因此,我们要学吴昌硕的刀法,固然需要调整适配的刀具(就像学黄牧甫,刀要薄而锋利一样,学吴昌硕需要钝刀),但很多问题并不是换一把吴昌硕的圆杆钝刀就能解决的。

(吴昌硕用过的刀)
我们在临习作业中很少讲到刀法,是因为刀法常常在于具体操作者的自我体会,并且这种根据不同的石料,不同的字体,不同的笔法和某一方作品需要表达的不同意境乃至在气氛下选择不同的刀法。
当我们审视完这一方小小的自用印之后,我们还能说吴昌硕的小印简单吗,显然不能,它复杂着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