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才是阅读应有的样子

 西一里2l6sluho 2022-07-22 发布于上海

阅读文学作品,是我们追求内在精神富饶的一种基本需求。随着越来越多读书活动的普及,更多的人开始捧起书本,再次阅读起来。

我也有幸成为这其中的一员。可当我们阅读时,什么著作才是我们阅读最好的载体?阅读到什么程度能够给我们带来最佳的心灵体验呢?

前两天阅读英国文学家阿诺德·本涅特的《文学的品味》,他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我们应该阅读经典,因为那是被时间证明了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而阅读现代文学,碰到不那么优秀作品的几率太高,容易阅读坏了胃口。

今天读到青年学者宗城的这一本著作《至少还有文学》,也正是上面第二个问题的最佳答案。阅读文学作品,要把那些经典不断的细读,读出自己的心得,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着艺术性、思想性,把文学读出自己的心得。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才是阅读应有的样子

《至少还有文学》是宗城的读书评论集。他在这本书中评论的作家以及文学作品有很多,有一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比如张爱玲、钱钟书、鲁迅、卡夫卡、契诃夫;也有一些是我们不那么熟悉的,比如袁哲生、刘以鬯、加莱亚诺、金爱烂,等等。但当我读完宗城这些评论之后,都有着一种愿望,想把这些作者的著作找来仔细研读,既验证宗城相关评论的精确性,也完成自己的阅读、思索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那是因为当我读完这本书评集之后,感觉自己之前的阅读都白读了,完全没有达到那种融会贯通的地步,甚至连一些细节阅读都没有达到。我们的阅读还没有下到功夫,还没有读出书中应有的韵味。那怎么办呢?

我们想要达到宗城这种融会贯通,并把自己的感悟心得创作出来提供给读者的地步,短时间内肯定是无法做到,但至少我们可以从这些书评中寻找到阅读的灵感,寻找到阅读的方法。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才是阅读应有的样子

阅读的方法,宗城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他的这本书“下辑”就叫“经典细读”,可见,细度才是文学阅读最有效的方式。虽然作者只是介绍了几本相关著作,而且这些著作也许并不符合我们每个人的口味,但细读的角度、方法确实值得借鉴的。鲁迅的思想性、人格体验,汪曾祺的语言魅力,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结构,等等,都是文学细读理应思考的。我们可以从自己最喜欢的作者、作品开始自己的细读之路。

细读一本经典胜过粗略阅读十本名著,特别是像文学这一题材,故事并不是我们最需要了解的内容,语言、结构、思想、艺术、美才是文学的目的。这其实和上面提到的英国作家阿诺德·本涅特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同样给文学初级者的建议就是从毛姆开始深入研读。

过往的我们,阅读太过浅尝辄止,了解一个故事梗概,能够在别人面前偶尔有一些谈资,也就完成了阅读的基本需求,但这种阅读功利性、目的性都太过明显,也就忽视了文学的真正目的,也就造成我们的阅读太过浅显。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才是阅读应有的样子

当我们能够深入某一位作家的某一部作品,细致阅读、不断思考,我们也就可以像宗城一样写出这本《至少还有文学》“下辑”中那样的文学评论。而当我们对于这一作家的其他相关作品继续深度挖掘,大量阅读,横向比较,那就可以走入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探寻一个作家真实的艺术品味,也就达到了这本书“中辑”书评那种境界。这时我们的文学品位一定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再经过大量的其他作家作品的阅读,一个整体的文学脉络慢慢在脑海中形成,这时在看一些作家的作品,也就能够高无建瓴,也就达到了文学的总体把握,也就能看到一些作家创作的文学脉络的,也就拥有了《至少还有文学》“上辑”评论所拥有的文学境界。

当然,这个过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需要长期的、大量的、仔细的阅读,但我相信这才是每一个热爱阅读人的终极追求。

想成为一个真正热爱阅读的人吗?想成为一个像宗城这样,把阅读分析的调理清晰的人吗?那就开始阅读吧,开始细致阅读吧?而关于阅读中所应该思考的问题,这本《至少还有文学》是一个不错的参考范例。如果某一天我们也能够达到这其中的评论境界,那么恭喜你,你的阅读也将初具成就。#全民荐书人##以书之名##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