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回忆杀梨膏糖背后的故事 | 非遗新体验

 cxag 2022-07-22 发布于辽宁

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Image

Image

说起梨膏糖,上海的小囡即使没吃过,也一定听过,那清爽甘甜的口味,让人在炎炎夏日里格外怀念。但你可知道,这块小小的糖,故事可不少,一起来看看吧!

Image


梨膏糖的来源


Image

据说梨膏糖的起源,可追溯到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相传名相魏征,侍母甚孝,因其母经常咳嗽气喘,故朝中常派太医给魏母诊治,但魏母虽知良药其苦利于病之理,但总嫌味苦,用药则时断时续,故终不见疗效。魏征虽多次劝母服用,仍无济于事,以致病情日益加重。

Image

一日,见家人从市上买来不少梨子,魏母素喜吃梨,略懂医道的魏征思索着:“梨是水果中之佳品,亦是治病之良药。”于是,他忙命人取杏仁、川贝、茯苓、桔红等加工后掺之于梨膏之中,熬成膏状药用,请魏母按剂量服用。这个方子便是梨膏糖的雏形。

Image

如今,梨膏糖成为了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其以雪梨或白鸭梨和中草药为主要原料,添加冰糖、橘红粉、香檬粉等熬制而成。



城隍庙里的梨膏糖


Image

来上海买梨膏糖,第一个想到的必是去城隍庙。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观念?那就要回溯到一百六十多年前了。

Image

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当时有一对姓朱的夫妻在上海老城隍庙前大殿旁开起了梨膏糖店,取名“朱品斋”;到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永生堂”成立;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又多出一家叫“德甡堂”的梨膏糖店。

Image

这三家都使用自己的牌子和商标,彼此竞争十分激烈。有的为了提高梨膏糖止咳功效,把川贝、桔梗、半夏等中草药磨成粉熬进梨膏糖里,制成了止咳梨膏糖;有的把砂仁、丁香、佛手等中草药磨成粉熬进梨膏糖里,制成了开胃梨膏糖。由于药材上等,加工精细,价廉物美,城隍庙逐渐成了大家买梨膏糖时,第一个想到的地方。

Image

建国后,朱品斋、永生堂、德甡堂三家梨膏糖业主公私合营后,三家合一,组建成我们现在熟知的“上海梨膏糖商店”。



叫卖也有讲究的梨膏糖


Image

梨膏糖的出名,不靠味道和功效,它的叫卖也大有门道。梨膏糖的叫卖分为文卖和武卖。文卖是一边做梨膏糖一边卖,一边说小道新闻,这样能聚集人气,让顾客来买。

Image

武卖则像唱戏一样,用唱戏的方式介绍梨膏糖。1905年,在上海城隍庙以卖梨膏糖为生的杜宝林把说唱朝报的形式运用到卖梨膏糖上,来吸引路人买糖,后将这种艺术形式称为“小热昏”,现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

Image

为了让人们知道梨膏糖所用草药的功效,卖梨膏糖的人还编过一首歌:“一包冰屑吊梨膏,二用药味重香料,三(山)楂麦芽能消食,四君子打小囡痨,五和肉桂都用到,六用人参三七草,七星炉内生炭火,八卦炉中吊梨膏,九制玫瑰均成品,十全大补共煎熬”,成为了梨膏糖最朗朗上口的宣传。

资料:上海黄浦、上海非遗、文汇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