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节 类书与丛书

 zqbxi 2022-07-22 发布于江西

      在总集、 别集之外, 有一种书与文学关系极为密切, 这就是“类书”。 类书是将古今资料分门别类汇于一编的书。 它的分类方法约有两种, 一种是以内容分, 将资料根据内容分隶于天、 地、 岁时等若干个门类下, 像《艺文类聚》、《初学记》 等即属此; 一种是以字分, 或以尾字之韵, 或以首字, 像《佩文韵府》、《骈字类编》 等, 即属此。 在四库全书中, 类书因为内容庞杂, 不好归类, 故放到了子部。《四库全书总目· 类书类叙》 说:类事之书, 兼收四部。 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 四部之内, 乃无类可归。《皇览》 始于魏文, 晋荀勖《中经部》 分隶何门, 今无所考。《隋志》 载入子部, 当有所受之。 历代相承, 莫之或易。 明胡应麟作《笔丛》, 始议改入集部, 然无所取义, 徒事纷更, 则不如仍旧贯矣。 此体一兴, 而操觚者易于检寻, 注书者利于剽窃。 辗转稗贩, 实学颇荒。然古籍散亡, 十不存一, 遗文旧事, 往往托以得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 诸编, 残玑断璧, 至捃拾不穷, 要不可谓之无补也。

       这对类书的概括是较精辟的。 类书之起, 当与文人的文学活动有关。 从东汉开始辞赋文章, 用典渐多。 魏文帝曹丕是一位文士气十足的君主, 同时又是一位文坛领袖, 他主编第一部《皇览》 的目的虽诸书不言, 它的具体内容今亦不可知, 但十之八九是为了作文章取资的。由此入手, 我们来认识类书对于文学的意义。

        一、 类书可直接服务文学创作。 文章之学的兴起, 促进了类书发展。 同样类书的兴起,也会极大地促进文学创作, 特别是诗赋创作。 作者在创作时, 往往会出现力不从心之感, 这就需要寻找词汇, 寻找利于表达自己心声的典故。 比如写月亮, 如何描写会更有声彩, 就需要找与月亮相关的诗赋文与相关的典故作参考。 但是直接去翻检别集或总集, 或其他著作,那自然如大海捞针。 而类书则为此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如果我们翻开《艺文类聚》、《渊鉴类函》 之类类书, 找到“月” 类, 便会一切了解。

       二、 类书可直(缺“接”) 服务于文学阅读。 四库馆臣所谓“操觚(cāo gū:指执笔作文。)者易于检寻, 注书者利于剽窃”, 实际上就是从类书服务于文学创作与阅读两个方面而言的。 因为类书中汇集了大量诗赋典故, 而创作者又多取资于类书, 因而诗文中的许多典故都可以从类书中找到答案。比如李贺《浩歌》 说: “南风吹山作平地, 帝遣天吴移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红, 彭祖巫咸几回死。” 为什么说天吴移海水? 这就可以查类书, 因为这里是描写水的, 所以可从类书关于水的资料中查找。《初学记· 地部中· 总载水》 说: “水神曰天吴。《山海经》 云: 天吴八首十八尾, 亦曰水伯。”“王母桃花” 则与桃相关的。《初学记· 果木部· 桃》 在“已三偷” 典下注说: “《汉武故事》 曰: 东郡献短人, 帝呼东方朔。 朔至, 短人指朔谓上曰: 王母种桃,三千岁一子。 此子不良, 已三过偷之矣。 后西王母下, 出桃七枚, 母自噉二, 以五枚与帝。帝留核着前, 母曰: 用此何? 上曰: 欲种之。 母笑曰: 此桃三千年一着子, 非下土所宜植。”“彭祖巫咸几回死” 显然是说长生, 这与神仙方术有关, 因此可以到类书有关“仙”、“道”、“方术” 的部分中去找。

       三、 类书多有保存文学文献之功。 类书因属于工具书性质, 所收录甚广。 故许多文献赖以得存。 像清代学者的辑佚工作, 相当多的古籍都是从类书辑出的。 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 黄奭的《汉学堂经解》 等, 离开类书, 我们很难想象他们的工作能够有多大成就。像《四库全书》 中所收的司马光《温公易说》、 邵伯温《易学辨惑》、 李光《读易详说》、 胡瑗《洪范口义》 等, 都是从大型类书《永乐大典》 中辑出的, 约计不下数百种。 其意义之大可想而知。 四库馆臣所谓“古籍散亡, 十不存一, 遗文旧事, 往往托以得存”, 实非虚言。类书的种类、 类别很多, 相互之间差别很大。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卷二十二《华阳博议上》 说:

        集之靡冗而难周者, 莫大于类书。 类书之中, 又有博于名物者、 典故者、 经史者、词章者。 刘峻之《类苑》、 徐勉之《华林》, 博于名物; 杨亿之《元龟》、 李昉之《御览》,博于典故; 乐天之《六帖》、 景卢之《法语》, 博于经史; 敬宗之《玉彩》、 李峤之《珠英》, 博于词章。 总之, 则《玉彩》、《珠英》、《六帖》、《法语》 之属, 博于文;《御览》、《元龟》、《类苑》、《华林》 之属, 博于事; 欧、 虞、 祝、 谢, 兼载事文; 杜、 郑、 马、王, 独详经制。 大抵书以类称, 体多沿袭。 创造之力, 刘、 徐实难; 考究之功, 马、 郑为大。 至纤微曲尽, 毫末咸该, 即陆澄、 王摛, 并操觚翰, 未必亡憾也。

       从胡氏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古代的类书是极丰富的。 胡氏提到的有些书, 我们今天已难以见到。 这里我们可以把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较大和今天比较容易见到的几种类书, 推荐给大家。

1、《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 一百卷, 是欧阳询、 令狐德棻等奉诏编撰的类书。 全书约百余万字, 按内容类别如天、 岁时、 地、 山、 水等, 共分为四十六部, 有子目七百二十七个。 引用古籍多一千四百余种。 经史子集, 皆括其中。 六朝以降, 特别是唐代, 诗坛创作特别活跃, 但为创作所用的工具书, 却不十分令人满意。 即欧阳询《艺文类聚序》 所云: “前辈缀集, 各抒其意。《流别》(晋挚虞《文章流别集》)、《文选》(梁萧统撰), 专取其文;《皇览》、《遍略》, 直书其事。 文义既殊,寻检难一。” 像《文选》 之类的文章总集, 只能找到些妙词佳句, 找不到适用的典故; 《皇览》 之类的类事之作, 则只能找到事物典故, 但没有诗文参考。 而《艺文类聚》 则既有事, 也有文, “使览者易为功, 作者资其用”。 如《地部· 石》 一类中, 先罗列群书关于石的解释或涉及石的文字以及有关石的故事, 如云: “《物理论》 曰: 土精为石。《尚书》 曰: 青州, 厥贡铅松怪石。”“《毛诗》 曰: 渐渐之石, 维其髙矣。”“《列子》 曰: 天亦物也, 物有不足。 故昔者, 女娲氏炼五色之石, 以补其阙。” 等等。 其次再列关于石的诗、 赋, 如云:“陈阴铿《咏石诗》 曰”、“陈周弘正《咏石鲸应诏诗》 曰”、“陈张正见《石赋》 曰”、“晋郭璞《礠石赞》 曰” 等等。 引书多达二十七种。 每一类中都是如此。 这种体例为后世类书所效法。《艺文类聚》 中所引诗文, 多为佚篇。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谓《艺文类聚》“所载诗、 文、 赋、 颂之属, 多今世所无之文集”,据有人统计, 《艺文类聚》 所收诗文, 百分九十以上是今已失传。 其文献价值可想而知。

2、《初学记》

       是唐代皇家敕令编撰的又一部类书, 主编是唐玄宗时的集贤院学士徐坚, 全书三十卷。 刘肃《大唐新语》 卷九说:“玄宗谓张说(当时宰相) 曰:'儿子等欲学缀文, 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修文殿御览》) 之辈, 部帙既大, 寻讨稍难。 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 以类相从。 务取省便, 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 说与徐坚、 韦述等编此进上,以《初学记》 为名。” 所谓“欲学缀文” 就是指学习作诗赋文章。 因此这部书的针对性、 目的性都很强。 它的体例与《艺文类聚》 略有不同。 虽然也是分部编排, 甚至顺序也有些相近,但内容却有变化。《四库全书总目· 初学记》 说:“其书分二十三部, 三百一十三子目。 大致与诸类书相同, 惟《地部》 五岳之外, 载终南山; 四渎之外, 载洛水、 渭水、 泾水。 又骊山汤泉、 昆明池别出两条。 则唐代两都之故也。 其例前为叙事, 次为事对, 末为诗文。”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叙事” 和诗文录之外, 增多了“事对” 一项。 这显然是专为学习诗赋对偶而设的。 如在《天部》 的“月” 类中, 先是“叙事”, 杂引《淮南子》、《释名》、《汉书》 等。其次“事对”, 以“金精” 对“水气”, “破环” 对“合璧”, 以“瑶蟾” 对“金兔”, “破镜”对“圆璧” 等, 这些都是月有关的, 而且与每对之下, 都有出处说明。 确实非常便于学习。故司马光《续诗话》 说:“唐明皇以诸王从学, 命集贤院学士徐坚等讨集故事, 兼前世文辞,撰《初学记》。 刘中山子仪爱其书, 曰:'非止初学, 可为终身记。’” 四库馆臣称此书“在唐人类书中, 博不及《艺文类聚》, 而精则胜之。” 这两部书在唐代影响都很大, 唐代人的诗赋文章用典, 好多都是从这里学来的。 因此研究唐代文学者, 不可不读此二书。 同时这两部书因为所引或为今所佚的诗文, 或为古本, 因此对于今天辑佚或校勘古籍, 都有重大的意义。

3、《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 一千卷, 是宋太宗下令由李昉任主编而编撰的一部大型书。 以太平兴国二年受诏, 至八年书成, 故初名《太平总类》。 据宋敏求《春明退朝录》 说, 书成之后, 宋太宗日览三卷, 用了一年的时间才读完, 故赐名《太平御览》 。 全书分五十五部, 比《艺文类聚》 多九部, 分类更为细密, 故检索更为方便。 每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 共四千五百五十八类。 天地万物, 无不备于其中, 故庆元五年蒲叔献序说:“《太平御览》 备天地万物之理, 政教法度之原, 理乱废兴之由, 道德性命之奥。”《御览》 引书多达一千六百九十余种, 连同杂书、 诗、 赋、 铭、 箴等, 则超过二千五百种。 经史百家, 皆在采辑之列。 所引古书, 十之七、八已经失传。 是保存古佚书最多的类书。“五四” 时期,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突然辞职, 留下一个启事说:“我倦矣! 杀君马者道旁儿。”当时人不知什么意思, 据说是刘叶秋先生在《太平御览》 的《兽部· 马》 类中找到的答案。《御览》 引《风俗通》 说: “杀君马者路旁儿也。言长吏养肥马而希出, 路旁小儿观之, 却惊致死。 按: 长吏马肥, 观者快之, 乘者喜其言,驱驰不已, 至于死。”

4、《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 五百卷, 是宋代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奉敕编撰的又一部类书。 不过与《太平御览》 相比, 它实际上是古代的一部短篇小说的类纂, 多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还有道释杂著。 全书按题材分为九十二类﹐ 如神仙、 女仙、 方士、 道术以及神、 鬼、、 草木、龙、 虎、 狐、 蛇之类。 每大类下有分小类, 共约一百五多。 如“报应” 一类下, 又分婢妾、杀生、 宿业畜生等。“妇人”类下又分贤妇、 才妇、 美妇人、 妬妇、 妓女等。《四库全书总目·太平广记》 称: “其书虽多谈神怪, 而采摭繁富, 名物典故, 错出其间。 词章家恒所采用, 考证家亦多所取资。 又唐以前书, 世所不传者, 断简残编, 尚问存其什一, 尤足贵也。” 据今人统计, 《广记》 引书多达四百余种。 许多六朝志怪、 唐代传奇, 赖此得传。 如著名的《李娃传》、《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古镜记》、《南柯太守传》 等, 皆保存在此中。此书对中国小说影响甚大, 宋以后的话本小说、 杂剧等, 每从中取材演义。 像《古今说海》﹑ 《五朝小说》 ﹑ 《唐人说荟》 之类书﹐ 往往取《太平广记》 而改题篇目。 说它是小说之渊薮实不为过。

5、《渊鉴类函》

       《渊鉴类函》 是比《太平御览》 规模还要大的一部类书, 由清代皇帝钦定, 张英、 王士祯、 王惔等编撰, 成书于康熙四十年。 共四百五十卷。 全书分四十三部, 小的分类约二千五百余。 虽与以往的类书相似, 仍分天部、 岁时部、 地部、 帝王部……服饰、 器物、 食物、 五谷等等, 但内容大增。 此书以《唐类函》 为蓝本, 据《四库》 提要言:“广其条例, 博采元、明以前文章事迹, 胪纲列目, 荟为一编, 务使远有所稽, 近有所考, 源流本末, 一一灿然。计其卷数, 虽仅及《太平御览》 之半, 然《御览》 以数页为一卷, 此则篇帙既繁, 兼以密行细字, 计其所载, 实倍于《御览》。 盖自有类书以来, 如百川之归巨海, 九金之萃鸿钧矣。”几乎将以前类书中出现的内容, 全囊括于中。 凡《唐类函》 原有的文字, 在前面标一“原”字; 增补部分则标“增” 字, 引文标出处, 诗文标篇名。 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对偶或典故, 第三部分是诗赋文章。 如果不是做辑佚工作, 此书似乎可以取代以前同类类书。(《群芳谱》类同

6、《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 一万卷, 康熙朝陈梦雷编撰, 后经雍正朝蒋廷锡校订。 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大的一种类书, 仅目录就达四十卷, 共一亿七千多万字, 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的五倍。 收录万馀幅图片, 引用书目多达六千余种。 张廷玉《澄怀园语》 中评价此书说: “自有书契以来, 以一书贯串古今, 包罗万有, 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 者。” 法式善《陶庐杂录》 称《集成》“荟萃古今载籍, 或分或合, 尽善尽美, 发凡起例(发凡起例[fā fán qǐ lì]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出处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发凡起例,示文质相因之教;筚路蓝缕,习中西兼蓄之学。从发凡起例这个意义讲,《詹言》当是一部于书学美学方面具有拓荒性的著作。他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作宾语;用于书籍资料。), 纲举目张, 猗欤(叹词。表示赞美。)盛哉!” 仅医部就多达五百二十卷, 九百五十万字, 征引历代重要医籍一百二十余种。 书分“汇编”、“典”、“部” 三级目录, “汇编” 分历象、 方舆、 明伦、 博物、 理学、 经济等六类。“历象汇编” 包括天文、 岁时、 历法以及自然与人类的种种异常变化内容;“方舆汇编” 包括山川地理、 都城建置、 四方风物等等方面的内容; “明伦汇编” 包括政治伦理、 家庭伦理、 社会伦理以及氏族和人事方面的种种内容;“博物汇编” 包括农、 渔、 医、商、 神、 鬼、 释、 道、 卜筮、 星命、 堪舆、 术数以及草木鸟兽等等方面的内容;“理学汇编”包括文献及文史哲方面的种种内容; “经济汇编” 包括政治、 经济、 礼仪、 音乐以及各种制度方面的内容。 每一“汇编” 又分若干典, 共三十二典。 典下有部, 共六千一百一十七部。各部下资料又分为十类编排, 即: 汇考、 总论、 图、 表、 列传、 艺文、 选句、 纪事、 杂录、外编。 确实是一部规模罕见、 体例完备的大型类书。 其内容之丰富, 实令人吃惊。 如《理学汇编》 中的《文学典》, 字数约可达三百万字。 分文学总论、 名家列传、 艺文、 纪事、 杂录,还有近五十种文体的总论、 艺文、 记事与杂录。 而其所录文学名家, 远远超过了今天文学史著收录的范围。 甚至方志中的许多作家也列入了其中。 这是研究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人, 不可不了解的。

     “类书” 实际上就是中国式的百科全书, 他确实给阅读、 创作、 研究带(缺“来”) 了很大的方便。 但要注意的是, 类书的资料因多相互转抄, 因此讹误较多。 引用时一定要谨慎,最好是根据类书提供的线索, 再去核对原书。

        除类书之外, 丛书也是研究文学应该关注的图书。 所谓“丛书”, 就是按一定原则或目的丛聚起来的成套图书。 丛书始于宋而盛于明清。《中国丛书综录》 所收约达二千七百余中,《中国丛书广录》 收录约三千二百余种。 丛书有综合性的, 也有专科性的。 如《四库全书》、《丛书集成》 等, 就是综合性的丛书; 像《皇清经解》、《通志堂经解》, 就是专门关于经学的。 大量的文学典籍, 保存在丛书中。

       关于专门性的文学丛书, 为数甚多。 诗、 文、 词、 曲、 戏剧、 小说、 文学评论等, 都有专门的丛书。 如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清吴重憙《九金人集》 等, 是包括诗赋及各类文章在内的文集丛书; 像茅坤《八大家文钞》、《苏门六学士文粹》 等, 则是关于文的。明朱警辑《唐百家集》、 宋陈思与元陆世隆辑《两宋名贤集》、 明愈宪《盛明百家诗》 等, 是诗集的丛刊; 像明吴讷《百家词》、 朱祖谋《彊村丛书》、 陈乃乾《清名家词》 等, 是关于词集的丛书; 清人辑《乐府小令》、 任讷辑《散曲丛刊》 等, 是关于散曲的丛书; 毛晋辑《六十种曲》, 以及民国以降所辑的《古本戏剧丛刊》、《孤本元明杂剧》 等, 是戏剧的丛书;《笔记小说大观》、《古本小说集成》 等, 是小说的丛书;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 及《清诗话》、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 等, 是关于诗歌理论与诗评的丛书; 清查培继《词学全书》、 唐圭璋《词话丛编》, 则是词学理论与评论的丛书; 陈乃乾《曲苑》、 中国戏剧研究院辑《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 等, 则是关于戏剧理论的丛书; 周锺游《文学津梁》, 是文论的丛书;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辑的《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 则是与文学相关的图书丛书。 其他像尺牍、 骈文、 赋等等, 也都有丛书。

       有些丛书与总集很相似, 如清李祖陶《国朝文录》、 沈德潜《七子诗选》 等, 是选录各家之作, 每人单独为集。 不过我们不必要在概念上纠缠, 只要知道有这一类文学图书, 并能够利用它就可以了。

参考书目: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绍懿辰撰、 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张之洞《书目答问》, 商务印书馆 1 933 年版

李树兰《中国文学古籍博览》, 山西人民出版社 1 988 年版

李树兰《中国文学古籍博览续编》, 山西古籍出版社 1 996 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